“篆刻”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篆刻''',[[中国]]特有的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因古代印章多以篆书入印而得名。后传入[[日本]]等国。秦以前印章称鉨(同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皇帝用玺,一般人的印章称印。汉代皇帝、皇后、诸王等所用印章称玺。官印、私印又出现章、印章和印信等名称。唐代称宝。宋元时,又有记、朱记、图章、戳子等名称,并从此将印章作为艺术品来欣赏、创作。从六朝开始,印章用朱色印泥钤盖在纸上,镌刻成凸状的印文,称阳文或朱文;凹状印文称阴文或白文。印章材料有铜、金、银、铁等,明清多用叶蜡石,青田石中的冻石,寿山石中的田黄、田白,昌化石中的鸡血石等。构成篆刻艺术的主要条件为篆法、章法和刀法。印章文字主要用篆书。宋元前大篆、缪篆、鸟虫书均入印,后多用小篆,另有将篆书笔画折叠均匀,填满印面,称九叠篆。近代亦用隶、草、楷书入印。篆刻要求书法艺术的修养,所谓刀中见笔。
+
  '''篆刻''',[[中国]]特有的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因古代印章多以篆书入印而得名。后传入[[日本]]等国。秦以前印章称鉨(同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皇帝]]用玺,一般人的印章称印。[[汉代]]皇帝、皇后、诸王等所用印章称玺。官印、私印又出现章、印章和印信等名称。[[唐代]]称宝。宋元时,又有记、朱记、图章、戳子等名称,并从此将印章作为艺术品来欣赏、创作。从[[六朝]]开始,印章用朱色印泥钤盖在纸上,镌刻成凸状的印文,称阳文或朱文;凹状印文称阴文或白文。印章材料有铜、金、银、铁等,明清多用[[叶蜡石]],[[青田石]]中的冻石,[[寿山石]]中的田黄、田白,[[昌化石]]中的[[鸡血石]]等。构成篆刻艺术的主要条件为篆法、章法和刀法。印章文字主要用篆书。宋元前大篆、缪篆、鸟虫书均入印,后多用小篆,另有将篆书笔画折叠均匀,填满印面,称九叠篆。近代亦用隶、草、楷书入印。篆刻要求书法艺术的修养,所谓刀中见笔。
  
 
  章法是指印章文字的安排和布局,即“分朱布白”,遵从虚实疏密、欹侧均衡 的艺术规律。以增减、屈伸 、挪让、呼应等方式处理。清代篆刻家将虚实疏密关系概括为疏可走马、密不通风、计白当黑的布局规则。欹侧均衡则指以轻重、起伏、离合等关系于参差不齐中求得统一和谐。另外还可以笔画的粗细肥瘦、边框栏格的安排及击边的方法求得多变和残缺的趣味,使布局变化丰富。
 
  章法是指印章文字的安排和布局,即“分朱布白”,遵从虚实疏密、欹侧均衡 的艺术规律。以增减、屈伸 、挪让、呼应等方式处理。清代篆刻家将虚实疏密关系概括为疏可走马、密不通风、计白当黑的布局规则。欹侧均衡则指以轻重、起伏、离合等关系于参差不齐中求得统一和谐。另外还可以笔画的粗细肥瘦、边框栏格的安排及击边的方法求得多变和残缺的趣味,使布局变化丰富。
第8行: 第8行:
 
  款识是篆刻艺术的附度部分。有边款、顶款等称呼,隋代有印背加刻铸造年月日的,为最早的印款。明代则在印侧刻款识文字,内容有作者姓名、时间或词句等。书体有楷、草、隶、篆、行书等,阳、阴文均有。它与印面篆刻相映成趣。
 
  款识是篆刻艺术的附度部分。有边款、顶款等称呼,隋代有印背加刻铸造年月日的,为最早的印款。明代则在印侧刻款识文字,内容有作者姓名、时间或词句等。书体有楷、草、隶、篆、行书等,阳、阴文均有。它与印面篆刻相映成趣。
  
  自元代赵孟大力提倡篆刻后,元代[[王冕]],明代文彭、何震、汪关,清代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龙、蒋仁、黄易、奚冈、陈鸿寿、陈豫钟、赵之琛、钱松、丁敬、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等均为各树一帜、不断推进篆刻艺术的名家。  
+
  自[[元代]][[赵孟頫]]大力提倡篆刻后,元代[[王冕]],[[明代]][[文彭]]、[[何震]]、[[汪关]],[[清代]][[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龙]]、[[蒋仁]]、[[黄易]]、[[奚冈]]、[[陈鸿寿]]、[[陈豫钟]]、[[赵之琛]]、[[钱松]]、[[丁敬]]、[[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等均为各树一帜、不断推进篆刻艺术的名家。  
  
 
== 参考条目 ==
 
== 参考条目 ==

2022年7月21日 (四) 11:23的版本

  篆刻中国特有的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因古代印章多以篆书入印而得名。后传入日本等国。秦以前印章称鉨(同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皇帝用玺,一般人的印章称印。汉代皇帝、皇后、诸王等所用印章称玺。官印、私印又出现章、印章和印信等名称。唐代称宝。宋元时,又有记、朱记、图章、戳子等名称,并从此将印章作为艺术品来欣赏、创作。从六朝开始,印章用朱色印泥钤盖在纸上,镌刻成凸状的印文,称阳文或朱文;凹状印文称阴文或白文。印章材料有铜、金、银、铁等,明清多用叶蜡石青田石中的冻石,寿山石中的田黄、田白,昌化石中的鸡血石等。构成篆刻艺术的主要条件为篆法、章法和刀法。印章文字主要用篆书。宋元前大篆、缪篆、鸟虫书均入印,后多用小篆,另有将篆书笔画折叠均匀,填满印面,称九叠篆。近代亦用隶、草、楷书入印。篆刻要求书法艺术的修养,所谓刀中见笔。

  章法是指印章文字的安排和布局,即“分朱布白”,遵从虚实疏密、欹侧均衡 的艺术规律。以增减、屈伸 、挪让、呼应等方式处理。清代篆刻家将虚实疏密关系概括为疏可走马、密不通风、计白当黑的布局规则。欹侧均衡则指以轻重、起伏、离合等关系于参差不齐中求得统一和谐。另外还可以笔画的粗细肥瘦、边框栏格的安排及击边的方法求得多变和残缺的趣味,使布局变化丰富。

  刀法指下刀的方法不同引起刀痕面貌、趣味的差异。古人镌刻用刀如用笔,故刻印刀又称铁笔。刀法因人、因流派各异,有挺健、流畅、奔放、沉着等众多面貌。

  款识是篆刻艺术的附度部分。有边款、顶款等称呼,隋代有印背加刻铸造年月日的,为最早的印款。明代则在印侧刻款识文字,内容有作者姓名、时间或词句等。书体有楷、草、隶、篆、行书等,阳、阴文均有。它与印面篆刻相映成趣。

  自元代赵孟頫大力提倡篆刻后,元代王冕明代文彭何震汪关清代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龙蒋仁黄易奚冈陈鸿寿陈豫钟赵之琛钱松丁敬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等均为各树一帜、不断推进篆刻艺术的名家。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