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重定向页面至德国
1个标签移动版编辑
 
(未显示2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重定向 [[德国]]
+
  '''德意志'''([[德语]]:Deutschland),'''[[德国]]'''的别称。历史上,德意志还是一个地理区域,包括今天的[[德国]]、[[奥地利]]、[[波兰]]、[[捷克]]、[[意大利]]一部分等地。那是当时德意志国家的范围。
 +
 
 +
  “德意志”一词来源于古德语“diot”一词,意为“人民”,最早史见于公元8世纪,是指生活在[[法兰克王国]]东部的日耳曼部落所讲的方言。diutis也出现在拉丁语中,公元860年第一位姓名可考的日耳曼诗人Otfried在其拉丁文写的一部方言著作中,提到了theodiscus,说这是法兰克方言。
 +
 
 +
  到了12世纪,theodiscus的含义才扩大到包括部族民的意思。另外,从9世纪以来,还出现了另一个称呼这些部族民的词“Teutonicus”,这是从[[条顿人]]一词派生出来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theodiscus”,这也许是由于这些部族民中不少是条顿人的后代的关系,或者是他们仰慕条顿人的英勇,总之后来这些拥有共同语言的部族民,就把自己的和人民称为teutsch-deutsch即德意志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的部族是Volk(单一族民),而不是nation(单一民族)。
 +
 
 +
  “德国在哪里?”是个长期困扰德意志人的历史大课题。“德意志”主要是指土地和祖国,属于民族融合范畴,而“德国”却可指政治上的国家形态,属于国家政治范畴。在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中,“国土”和“国家”基本是相一致的,甚至可以互换。在我们的观念中,中国理所当然代表中华民族的国土和国家,“德国”也理所当然的代表德意志民族的国土和国家,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对一个长期处于民族融合过程和长期政治分裂过程的德意志人来说,“国土”和“国家”是不一致的,而且是相互分离的。1830年大文豪歌德痛苦地说:“我们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可以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就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同时代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也说有一个德意志民族的说法,“纯系一个神话”,“德意志”不过是一个地理概念。只有到了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德意志才能真正包含了国土和国家相一致的含义。
 +
 
 +
== 德意志民族 ==
 +
 
 +
  德意志民族,是古代日耳曼族中的一些部落经过长期融合形成的。公元前,在[[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生活着20多个部落,他们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这些日耳曼部落从彼此孤立散居状态逐渐形成了萨克森、法兰克、巴伐利亚、图林根、黑森、弗里斯等一些较稳定的部落。从公元3世纪起,日耳曼部落大举南下。
 +
 
 +
  公元5世纪末,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在查理王统治时期,王国达到鼎盛,其疆域包括整个中欧和意大利、瑞士、法国。公元814年,[[查理大帝]]驾崩,帝国随即分裂。在分割帝国遗产的过程中,以讲[[德语]]和[[法语]]的区域为界限,帝国被分成东、西两个帝国。[[东法兰克帝国]]包括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施瓦本和图林根五个公国。
 +
 
 +
  公元919年,东法兰克帝国的末代皇帝[[卡洛林]]死后无嗣,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东法兰克帝国开始向德意志帝志早期封建国家和德意志王权,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德国]]历史的开始。这时的王国大致包括今日的荷兰、德国、瑞士、奥地利。
 +
 
 +
  公元936年,[[奥托一世]]即位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封建主势力,占领了意大利北部并于962年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史称[[奥托大帝]]。[[东法兰克帝国]]改名为[[罗马帝国]]。此后这个大帝国在13世纪后称为“[[神圣罗马帝国]]”,至15世纪以后正式定名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
 +
 
 +
  在11世纪上半叶时,德意志王权处于极盛时期。13世纪中期,中央政权日趋衰落。1356年,德皇[[查理四世]]发表黄金诏书,承认帝侯有选择皇帝的权利,使[[神圣罗马帝国]]中央皇权名存实亡,德国开始走向封建割剧,在德意志这片领土上分割出几百个小国或政治集团。这一时期正是欧洲各民族国家相继建立的时代,而德国却处于内战、分裂和落后的状态,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的国家。为此德国人落得个“后起的民族”之名。
 +
 
 +
== 德意志帝国 ==
 +
 
 +
  从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到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之间的德国,被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因为[[神圣罗马帝国]]算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其正式国号为德意志帝国,这也是后来[[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正式国名。1871年1月18日,国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正式登基为皇帝,[[德意志帝国]]建立。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德国介入[[战争]],德国在战争不能得势,山穷水绝,最终在1918年11月11日投降,帝国灭亡。
 +
 
 +
===德意志帝国世系===
 +
 
 +
*'''[[威廉一世 (德国)|威廉一世]]'''(1797年3月22日-1888年3月9日)(90岁),在位时间:1861年1月2日-1888年3月9日(普鲁士国王),1871年1月18日-1888年3月9日(德意志皇帝)。[[腓特烈·威廉三世]]之子,[[腓特烈·威廉四世]]胞弟,北德意志邦联主席(1867年-1871年在任)。
 +
 
 +
*'''[[腓特烈三世 (普鲁士)|腓特烈三世]]'''(1831年10月18日-1888年6月15日)(56岁),在位时间:1888年3月9日-1888年6月15日。威廉一世之子,德意志皇帝兼普鲁士国王。
 +
 
 +
*'''[[威廉二世 (德国)|威廉二世]]'''(1859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82岁),在位时间:1888年6月15日-1918年11月28日(退位)。腓特烈三世之子,德意志皇帝兼普鲁士国王。
 +
 
 +
 
 +
[[Category:历史]]
 +
[[Category:世界历史]]
 +
[[Category:德国]]
 +
 
 +
[[Category:中文词典]]
 +
[[Category:中华大词典]]
 +
 
 +
[[Category:D音条目]]
 +
[[Category:德]]

2023年9月6日 (三) 05:42的最后版本

  德意志德语:Deutschland),德国的别称。历史上,德意志还是一个地理区域,包括今天的德国奥地利波兰捷克意大利一部分等地。那是当时德意志国家的范围。

  “德意志”一词来源于古德语“diot”一词,意为“人民”,最早史见于公元8世纪,是指生活在法兰克王国东部的日耳曼部落所讲的方言。diutis也出现在拉丁语中,公元860年第一位姓名可考的日耳曼诗人Otfried在其拉丁文写的一部方言著作中,提到了theodiscus,说这是法兰克方言。

  到了12世纪,theodiscus的含义才扩大到包括部族民的意思。另外,从9世纪以来,还出现了另一个称呼这些部族民的词“Teutonicus”,这是从条顿人一词派生出来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theodiscus”,这也许是由于这些部族民中不少是条顿人的后代的关系,或者是他们仰慕条顿人的英勇,总之后来这些拥有共同语言的部族民,就把自己的和人民称为teutsch-deutsch即德意志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的部族是Volk(单一族民),而不是nation(单一民族)。

  “德国在哪里?”是个长期困扰德意志人的历史大课题。“德意志”主要是指土地和祖国,属于民族融合范畴,而“德国”却可指政治上的国家形态,属于国家政治范畴。在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中,“国土”和“国家”基本是相一致的,甚至可以互换。在我们的观念中,中国理所当然代表中华民族的国土和国家,“德国”也理所当然的代表德意志民族的国土和国家,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对一个长期处于民族融合过程和长期政治分裂过程的德意志人来说,“国土”和“国家”是不一致的,而且是相互分离的。1830年大文豪歌德痛苦地说:“我们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可以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就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同时代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也说有一个德意志民族的说法,“纯系一个神话”,“德意志”不过是一个地理概念。只有到了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德意志才能真正包含了国土和国家相一致的含义。

德意志民族

  德意志民族,是古代日耳曼族中的一些部落经过长期融合形成的。公元前,在莱茵河易北河之间生活着20多个部落,他们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这些日耳曼部落从彼此孤立散居状态逐渐形成了萨克森、法兰克、巴伐利亚、图林根、黑森、弗里斯等一些较稳定的部落。从公元3世纪起,日耳曼部落大举南下。

  公元5世纪末,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在查理王统治时期,王国达到鼎盛,其疆域包括整个中欧和意大利、瑞士、法国。公元814年,查理大帝驾崩,帝国随即分裂。在分割帝国遗产的过程中,以讲德语法语的区域为界限,帝国被分成东、西两个帝国。东法兰克帝国包括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施瓦本和图林根五个公国。

  公元919年,东法兰克帝国的末代皇帝卡洛林死后无嗣,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东法兰克帝国开始向德意志帝志早期封建国家和德意志王权,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德国历史的开始。这时的王国大致包括今日的荷兰、德国、瑞士、奥地利。

  公元936年,奥托一世即位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封建主势力,占领了意大利北部并于962年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史称奥托大帝东法兰克帝国改名为罗马帝国。此后这个大帝国在13世纪后称为“神圣罗马帝国”,至15世纪以后正式定名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

  在11世纪上半叶时,德意志王权处于极盛时期。13世纪中期,中央政权日趋衰落。1356年,德皇查理四世发表黄金诏书,承认帝侯有选择皇帝的权利,使神圣罗马帝国中央皇权名存实亡,德国开始走向封建割剧,在德意志这片领土上分割出几百个小国或政治集团。这一时期正是欧洲各民族国家相继建立的时代,而德国却处于内战、分裂和落后的状态,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的国家。为此德国人落得个“后起的民族”之名。

德意志帝国

  从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到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之间的德国,被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因为神圣罗马帝国算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其正式国号为德意志帝国,这也是后来魏玛共和国纳粹德国的正式国名。1871年1月18日,国王威廉一世巴黎凡尔赛宫镜厅正式登基为皇帝,德意志帝国建立。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德国介入战争,德国在战争不能得势,山穷水绝,最终在1918年11月11日投降,帝国灭亡。

德意志帝国世系

  • 威廉一世(1797年3月22日-1888年3月9日)(90岁),在位时间:1861年1月2日-1888年3月9日(普鲁士国王),1871年1月18日-1888年3月9日(德意志皇帝)。腓特烈·威廉三世之子,腓特烈·威廉四世胞弟,北德意志邦联主席(1867年-1871年在任)。
  • 腓特烈三世(1831年10月18日-1888年6月15日)(56岁),在位时间:1888年3月9日-1888年6月15日。威廉一世之子,德意志皇帝兼普鲁士国王。
  • 威廉二世(1859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82岁),在位时间:1888年6月15日-1918年11月28日(退位)。腓特烈三世之子,德意志皇帝兼普鲁士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