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9年10月22日 (二) 13:42小毛球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

东 郊

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逐句释义: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整年都在官衙中备受拘束,清晨出去郊游顿觉心境开阔。
  吏舍:官吏居住或办公的房子。
  跼(jú):拘束。
  终年:全年;一年到头。
  出郊:出到郊外。
  旷清曙:在清朗的曙色中得以心境开阔。旷(kuàng):心境开阔。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嫩绿的杨柳伴随着春风荡漾,苍翠的山峰淡化了我的思虑。
  和风:温和的风,多指春风。
  澹(dàn):消弭。
  虑:思绪。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休息,沿着山涧徘徊不愿离去。
  丛:聚集生长在一起的草木。
  憩(qì):休息。
  缘:沿着。
  涧:山间流水的沟。
  还复去:徘徊往来。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微微细雨弥漫在芳香的原野,斑鸠声声不知道在哪里鸣啼。
  霭(ǎi):云气。这里作动词,笼罩,弥漫。
  鸠(jiū):鸟类。外形像鸽子。常见的有斑鸠,身体灰褐色,颈后有白或黄褐斑点。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我本爱清幽之处,屡次不得如愿,只因公务缠身行迹十分匆促。
  幽:幽静。
  遵事:尊奉王事。这里指做官。
  遽(jù):匆忙;急。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终有一日罢官归隐在此,羡慕陶潜差不多能得到乐趣。
  终罢:终将辞官去职。
  斯结庐:在此地造屋。斯:一作“期”。结庐:修建房屋。
  慕陶:追慕陶渊明之志,指归隐田园。
  庶(shù):庶几,差不多。


写作背景:

  这首诗《东郊》作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任上。描写了春日郊游情景。诗人久困官舍偶尔郊游时,面对充满生命力的美好春光陶然而醉的闲适心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弃官归隐的念头,表现了诗人对官场束缚的厌憎和对自由散淡生活的向往。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中描绘的是平凡的事物和平常的景色,却蕴涵着无限的诗情画意。反映了作者的人格和诗风都颇类陶渊明。

  韦应物晚年对陶渊明极为向往,不但作诗“效陶体”,而且生活上也“慕陶”“等陶”。这首诗歌就是韦应物羡慕陶渊明生活和诗歌创作的证明。

  诗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春日郊游,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

  作者不想在局促的官署里度日,清晨来到了清旷的郊外。但见春风吹拂柳条,青山能荡涤自己的俗虑,又有微雨芳原、春鸠鸣野,于是心中为之清爽。走倦了歇歇,歇完了再沿溪边散漫行走。但毕竟他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想以后能摆脱官职,结庐此地,过像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

  这首诗写春天山野之景很清新,显示出诗人写景的才能。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约792年),唐朝诗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祖父韦待价武后朝为相。玄宗天宝六载(747年)左右,以门荫补三卫,为玄宗御前侍卫,常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后进入太学读书。安史之乱起,避难至武功等地。代宗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后因惩办不法军士,被讼去官,闲居洛阳同德寺。九年,为京兆府功曹参军,摄高陵县令。十三年,为鄠县令。次年,坐累改栎阳县令。辞归长安西郊沣上善福精舍。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起为比部员外郎。次年,出为滁州刺史。兴元元年(784年)冬,罢官,因贫不能归长安,暂居滁州西涧。贞元元年(785年)秋,授江州刺史。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四年冬,出为苏州刺史。与顾况秦系孟郊丘丹皎然等均有唱酬往来。七年,罢职,寓居苏州永定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唐代有另一韦应物,与白居易刘禹锡同时,曾任诸道盐铁转运、江淮留后、御史中丞等职。南宋沈作喆《补韦刺史传》将二韦应物混为一人,实误。韦应物原有集10卷,北宋王钦臣重加编定,题名为《韦苏州集》。后迭经刊刻,续有增补,今存南宋乾道刻本递修本《韦苏州集》10卷、《补遗》1卷。《全唐诗》收录其诗作551首。

  韦应物各体皆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与元九书》)。但韦诗也有秾丽秀逸的一面,所以宋濂说韦诗“一寄秾艳于简淡之中”(《答章秀才论诗书》)。韦应物的五言古体主要是学陶渊明,但是山水写景等方面,也接受了谢灵运谢朓的影响。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