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张少府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8月26日 (三) 06:33大猫咪组44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题与背景: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酬张少府》是唐代诗人王维酬答友人张少府的作品。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的写照。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写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快意,并表示自己对天地间的大道理有所领悟,已经能超然物外,从表面上看似乎很达观,但从诗意中,还是透露出一点点失落、苦闷的气息。

酬,以诗词酬答。少府,注见卷一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是王维写给张少府的作品。从题目冠以“酬”字看,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王维早年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张九龄为相时,他曾是张的政治主张的拥护者,并受到张的提拔和器重。张为李林甫排挤罢相,代表着玄宗开明政治的终结。“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资治通鉴》)张被远贬,王维十分沮丧,曾寄诗九龄,表示对朝政失望,从此将归隐山林。此后他虽然依旧在朝作官,官职还有所升迁,但他的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并更加笃信佛教,以此求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脱。此诗就反映了他的这种精神状态,既不想同流合污,只好洁身自爱,走隐逸之路。


逐句释义: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晚年:年老之时。唐·包佶《发襄阳后却寄公安人》诗:“晚年多疾病,中路有风尘。”
  惟:同“唯”,只。
  好(hào):爱好。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自顾:自念;自视。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李善注:“郑玄《毛诗笺》曰:‘顾,念也。’”
  长(cháng)策:能起长远作用的策略;良计。《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靡毙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
  空知:徒然知道。空,徒。
  旧林: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这里比喻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松风:松林之风。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这两句劝张少府达观,要他像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君:一作“若”。
  穷:不能当官。
  通:能当官。
  理:道理。
  渔歌:隐士的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而言。”
  浦深:河岸的深处。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


《酬张少府》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7


试题精选: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或768年),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今存诗376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51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