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内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9月21日 (一) 03:27大猫咪组19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赠内人

唐·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诗题与背景: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赠内人》是唐代诗人张祜的诗作。此诗咏宫人寂寞无聊的生活,写了她们对真正爱情的渴望和自身的凄清境况。前两句写宫人生活的孤寂苦闷;后两句通过写宫人枯坐“拔玉钗”“救飞蛾”两个形象化动作,表现了她的无聊和对弱小者的同情之心。全诗词采艳丽,语意含蓄,句句描绘宫人孤寂的心情,耐人寻味。

内人,唐代在宫内的宜春院中习艺的称内人,因常在皇帝前头,故也称前头人。内,也指皇宫。

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称“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


逐句释义: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月光由宫门移到宫树梢,媚眼只看那宿鹭的窝巢。
  禁门:宫门。宫中禁卫森严,故曰禁。
  媚眼:娇媚的眼睛或眼神。
  宿鹭:指双栖之鸳鸯。
  窠(kē):鸟兽昆虫的窝。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在灯影旁拔下头上玉钗,挑开灯焰救出扑火飞蛾。
  玉钗:玉制的钗。一种首饰,由两股合成,燕形。
  红焰:指灯芯。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窠臼,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只从她们中间一个人在月下、灯畔的两个颇为微妙的动作,折射出她的遭遇、处境和心情。

《赠内人》是唐代诗人张祜的诗作。此诗咏宫人寂寞无聊的生活,写了她们对真正爱情的渴望和自身的凄清境况。前两句写宫人生活的孤寂苦闷;后两句通过写宫人枯坐“拔玉钗”“救飞蛾”两个形象化动作,表现了她的无聊和对弱小者的同情之心。全诗词采艳丽,语意含蓄,句句描绘宫人孤寂的心情,耐人寻味。


写宫女在夜静时的无聊心情,实也是宫怨诗。由于冷落,就只好把感情移注在宿鹭和飞蛾上,却使飞蛾重生了。


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称“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窠臼,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只从她们中间一个人在月下、灯畔的两个颇为微妙的动作,折射出她的遭遇、处境和心情。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诗的首句“禁门宫树月痕过”,乍看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写景句子,而诗人在用字遣词上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月痕过”,点明时间,但月而曰“月痕”,就给人以暗淡朦胧之感,而接以一个“过”字,更有深意存乎其间,既暗示即将出场的月下之人在百无聊赖之中伫立凝望已久,又从光阴的流逝中暗示此人青春的虚度。

第二句“媚眼惟看宿鹭窠”,紧承上句所写的禁门边月过树梢之景,引出了地面上仰首望景之人。“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但可怜这位美貌的少女,空有明媚的双目,却看不到禁门外的世界。此刻在月光掩映下,她正在看什么呢?原来正在看宿鹭的窠巢,不仅是看,而且是“惟看”。这是因为,在如同牢狱的宫禁中,环境单调得实在没有东西可看,她无可奈何地惟有把目光投向那高高在宫树之上的鹭窠;也可能因为,周围可看的景物虽多,而惟有树梢的鹭窠富有生活气息,所以吸引住了她的视线。这里,诗人没有进一步揭示她在“惟看宿鹭窠”时的内心活动,这是留待读者去想象的。不妨假设,此时月过宫树,飞鸟早已投林,她在凝望鹭窠时会想:飞鸟还有归宿,还有“家庭”,它们还可以飞出禁门,在广大的天地中游翔,而自己何时才能飞出牢笼,重回人间呢?一双媚眼所注,是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的。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诗的下半首又变换了一个场景,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现出了一个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近景。前一句“斜拔玉钗灯影畔”,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画出了诗中人的一个极其优美的女性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风姿。后一句“剔开红焰救飞蛾”,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愿。这里,诗人也没有进一步揭示她的内心活动,而读者自会这样设想:如果说她看到飞鸟归巢会感伤自己还不如飞鸟,那么,当她看到飞蛾投火会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而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哀怜。

这是一首造意深曲、耐人寻味的宫怨诗,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10


作者简介:

  张祜(约785—约852年),唐朝诗人。字承吉,贝州清河(今河北邢台市清河县)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为元稹排挤,曾漫游各地,晚至淮南。爱丹阳曲阿地,遂隐居以终。诗多写落拓不遇的情怀和隐居生活,对时政亦有所讽谏。又以宫词著名。有《张承吉文集》。《全唐诗》编其诗二卷,收录其诗作367首。(《唐诗纪事》卷五二、《唐才子传》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