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学拼音sān xué梵语:śikṣā,巴利语:sikkhā),佛教用语。分别指增上戒学(adhisīla-sikkhā)、增上意学增上心学(adhicitta-sikkhā)、增上慧学(adhipaññā-sikkhā)。戒、定、慧,即三无漏学,是达到解脱三界生死结䌸烦恼、得到漏尽通修行之道。三无漏学是八正道的总结:八正道中的正语、正业、正命为戒学,正精进、正念、正定为定学,正见、正思维为慧学。三学涉及佛教理论和实践的全部内容,是学佛者应当完成的基本修持功课,它包括戒(律)、(禅)定及(智)慧三个方面的学业。

  ,又称增上戒学,即戒律之学,泛指佛教为出家僧尼和在家信徒所制定的一切戒律仪规。按内容可以分为止持戒和作持戒两种。止持戒是指“止非防恶”一类的戒律,包括五戒、八戒、具足戒等。五戒禁杀、盗、淫、妄语、饮酒。八戒全称为“八关斋戒”,它要求在家信徒在前五戒基础上,增加不坐高广华丽大床、不装饰打扮观听歌舞、不非时食(过午不食);比丘和比丘尼更要受持保守具足戒,才算符合出家人的身份和资格。《四分律》规定比丘戒250条,尼戒348条。戒律之另一大类是作持戒,指“众善奉行”一类的戒律,它包括僧团的修法仪规,以及僧尼衣食住行的仪规。以上虽然是小乘戒的内容,但大乘也不违这些戒规。从慈悲众生的立场出发,大乘还特别强调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

  ,又称增上定心学,即修持禅定的功夫。修定的目的在于摈除杂虑,静心观想四谛道理。“禅”,意译“静虑”、“思维修”等,谓心注一境,正审思虑,是悟解佛法的根本方法之一;“定”即“三摩地”、“三昧”等,意译“等持”,是指心不散乱的精神境界,特点是“摄心住缘,目之为止”,故中国古代也将其译为“止”。

  ,又称增上慧学。这是指通过学习佛教义理而培养起辨别事物、指导精神修习的能力。大小乘都承认慧具有择法和断疑的功能。广义地说,慧学是指义学修养的培植过程,而培养智慧的最终目标仍是实现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