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阅图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清 郎世宁 乾隆大阅图

清 郎世宁 乾隆大阅图 >>> 中国画

  《乾隆大阅图》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晚期作品。是郎世宁为乾隆皇帝精心绘制的宏幅巨作,艺术技艺高超,反映了乾隆年间的国力昌盛和中西文化的高度融合。

  《乾隆大阅图》是清朝宫廷绘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宫廷画家描绘同时代人物和事件的纪实性绘画作品。《乾隆大阅图》属此类精品,在照相机发明之前,是真实记录人事的最佳手段。完整的《乾隆大阅图》共有《幸营》《列阵》《阅阵》和《行阵》四卷,描绘了乾隆皇帝1739年于京郊南苑举行阅兵式时的情景。全图画法细腻,色泽华丽,基本上以色塑形,不显线条痕迹,具有浓厚的欧洲绘画风格。其中第二卷《列阵》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第三卷《阅阵》为私人收藏,第一卷《幸营》至今下落不明。第四卷《行阵》在2011年3月26日法国南部城市图卢兹的拍卖会中被中国山西买家赵心以创纪录高价2205万欧元拍走。

  清廷入关后,规定每隔三年在南苑围场举行一次“大阅”。1739年11月,乾隆皇帝即位后首次在南苑检阅八旗兵将。由于乾隆命令画家金昆、郎世宁等宫廷画师将这场大阅绘制成长卷《乾隆大阅图》。《乾隆大阅图》中参与阅兵的士兵有一万六千人,他们排成各种阵形,队形整齐,动作划一。

作品描述

  《乾隆皇帝大阅图》轴,绢本,设色,纵332.5cm,横23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无作者款印,据作品画风,疑系郎世宁真笔。

  乾隆四年(1739年),皇帝弘历亲临南苑检阅八旗军的队列及各种兵器、火器的操练活动,乾隆每3年大阅一次,以壮军威,鼓士气。

  本幅系弘历29岁时的戎装像,精神焕发,亦系郎世宁的盛年佳作。但此时画家对传统中国绘画尚处在学习阶段,图中的表现技法基本上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而取得了西方细笔油画的艺术效果。作者减弱了对景物、人马的素描手法,以平光处理明暗,线条在起到轮廓线的作用后几乎被色彩隐去,天空中云彩的画法全出自西法,近景的草叶近乎西方的静物写生,只有远山的结构保留了清宫写实山水的一些程序。

  甲胄,上衣长76cm,下摆宽74cm,袖长87.5cm;下裳长70cm,下摆宽57cm。胄通高31.5cm,直径21cm。清宫旧藏。

  甲分上衣、下裳、护肩、护腋、袖、裆等。此甲为明黄缎绣五彩朵云、金龙纹,下为海水江崖图案,月白绸里。甲面有规则的金帽钉。衣正中悬钢质护心镜,镜四周饰鋄金云龙纹。两袖用金丝条编织,袖口月白缎绣金龙。裳分左右,腰以布相连,裳面以金叶片、金帽钉、彩绣龙戏珠纹相间排列。

  胄,牛皮胎髹黑漆,顶镂空金龙宝盖嵌珍珠,前后梁鋄金云龙纹并饰以珍珠,梁中饰金刚石螣蛇。胄体有镀金梵文三重计44字,间金璎络纹。据《清内务府档案》载,胄镌梵文意为“心咒诅念观世音菩萨”。胄上植缨,缨顶端金累丝升龙托大东珠,缨管饰金蟠龙纹,四周垂大红片金、黑貂缨24条。

  御用甲胄装饰华贵,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主要用于大阅。这套乾隆大阅甲胄,虽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但保存完整,色彩明艳。

《行阵》拍卖

  《乾隆大阅图》第四卷《行阵》是一卷达长24米、宽69厘米的巨幅绢绫手卷,图中所绘人物多达9000个,虽不及半截指长,却面貌分明、神情宛然,所绘衣饰仪仗、车马枪炮、旗鼓等描绘也十分精细,一丝不苟。于2011年3月26日法国南部城市图卢兹被拍卖。《行阵》起拍价为400万欧元,共有8位买家参与竞拍。当叫价高达1400万欧元时,仍有3位买家竞逐。这幅画卷最终以1780万欧元落锤,加上佣金和税费,买家将共计支付约2205万欧元,刷新了亚洲艺术品在法国的拍卖价格纪录。

  据悉,《行阵》在乾隆时期悬挂在紫禁城重华宫内,是四幅画卷中唯一一幅落有宫廷画家款印的图轴。这幅中国清朝皇室珍品大约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从紫禁城被掠夺到欧洲,此前被巴黎一个家族持有。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移居香港的商人赵心日前以超过2亿港元的价格拍得清朝宫廷画精品《乾隆大阅图》第四卷《行阵》。

  据报道,赵心原籍山西,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移居香港,主要从事煤炭及电力等生意。在26日法国南部城市图卢兹举办的拍卖会上,《行阵》以2,205万欧元(约合2亿4200万港元)的高价被拍走,刷新了亚洲艺术品在法国的拍卖价格纪录,也是全球明清书画的成交新纪录。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