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五)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从军行·其五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诗题与背景:

  这是一首边塞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组诗中的第五首。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从军行七首》各首内容大概是: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逐句释义: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大漠风沙弥漫,天色为之昏暗,(将士们急于出战)半卷着红旗(未及展开军旗)就奔出营门。
  大漠:指广阔无边的沙漠。
  辕门:军营正门。“辕”本为车前驾牲口的两根直木,因古代行军安营时用车环卫,出入口将两车的车辕相向竖起,以此为门,故称之之“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支出击的部队尚未投入战斗)捷报已传来: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北岸和敌人作战,生擒敌酋,大获全胜。
  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
  洮(táo)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吐谷(yù)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从军行·其五 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气魄宏大,热情洋溢。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起句直言大漠风沙弥漫,天色为之昏暗。“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这作为一种背景出现,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作用。“红旗半卷出辕门”,是说军情紧急,将士们急于出战,未及展开军旗就奔出营门。这两句的描写,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两句并不接着写正在出发的军队,而是笔锋一转,写在此之前夜战洮河北岸的先头部队,已经将敌方打败。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构思和描写特点:作者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


试题精选: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3.“大漠风尘日色昏”一句写出了边塞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写出边塞风沙蔽日、气候恶劣的特点,衬托出征将士的艰苦,暗示军情紧急。

详解: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大漠风尘日色昏”的意思是: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借景抒情,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


4.诗歌三四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对作战迅速得胜的喜悦之情。

解析: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的意思是: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从捷报中,我们可以听出后续部队将士乍闻喜讯、喜出望外的纵情欢呼声,敌酋垂头丧气的抽泣声,先头部队在浴血奋战时惊心动魄的呐喊声,同时也更能体会出先头部队将士们大智大勇、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作战迅速得胜的喜悦之情。


拓展阅读:

《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

其 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 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 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 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 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 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 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约756/757年),唐朝诗人。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因世乱还乡,由贬所赴江宁,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官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全唐诗》编录其诗四卷,收录其诗作170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