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英國:倫敦風光
英國:2012年6月26日,倫敦著名地標“大本鐘”鐘樓改名為“伊莉莎白塔”
英國:倫敦金融中心
英國:倫敦塔橋
英國:行進在摩爾大街上的英國皇家炮兵團

  倫敦中文拼音:Lundun;英語:London),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格蘭的首都、第一大城及第一大港,也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位於英格蘭東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兩千多年前,羅馬人建立了這座都市。倫敦近幾百年來一直在世界上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城市的核心地區倫敦市,仍保持著自中世紀起就劃分的界限。然而,最晚自19世紀起,“倫敦”這個名稱同時也代表圍繞著倫敦市開發的周圍地區。這些衛星城市構成了倫敦的都會區和大倫敦區。

  倫敦是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與美國紐約日本東京法國巴黎並列。但是倫敦未獲英國城市地位,正式來說算不上是城市(其心臟地帶倫敦市和威斯敏斯特市才是城市),但因為自18世紀起她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娛樂中心之一,一般人都誤以為其是一整座城市。

  倫敦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是英國王室、政府、議會以及各政黨總部的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宮英國議會上、下兩院的活動場所,故又稱為議會大廳。議會廣場南邊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1065年建成後一直是英國國王或女王加冕及王室成員舉行婚禮的地方。內有20多個英國國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以及牛頓達爾文狄更斯哈代等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的墓地。

  白金漢宮是英國王宮,坐落在西倫敦的中心區域,東接聖詹姆斯公園,西接海德公園,是英國王室成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英國重大國事活動的場所。

  倫敦不僅是英國的政治中心,還是許多國際組織總部的所在地,其中包括國際海事組織、國際合作社聯盟、國際筆會、國際婦女同盟、社會黨國際、大赦國際等。

  倫敦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大都市,其居民來自世界各地,具有多元的種族、宗教和文化;城市中使用的語言超過300種。同時,倫敦還是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擁有數量眾多的名勝景點與博物館等。

行政區劃

  大倫敦整體由大倫敦政府負責規劃和管理,另外與33個區政府分享地方行政權力。

  大倫敦政府由一個直選產生的倫敦市長領導,並由一個25人的倫敦市議會(London Assembly)監督。33個區政府由倫敦市法團及倫敦自治市議會(London Borough Councils)管理。

  倫敦市法團屬下有倫敦市。倫敦自治市議會屬下有32個倫敦自治市;其中威斯敏斯特市是法定城市,泰晤士河畔京士頓區、肯辛頓-切爾西區和格林尼治區是皇家自治市(Royal Borough);但這些都只是名稱上的分別,在行政上仍屬於“倫敦自治市”等級,並沒有特權。

  儀式上,大倫敦(除倫敦市以外)是郡級單位。倫敦市是獨立郡級單位,和大倫敦平級,但實際政治地位來說倫敦市和眾自治市都屬於標準一級行政區——單一管理區之一。雖然擁有同樣的政治地位,但在實際行政上,倫敦市法團比其他倫敦自治市議會擁有更多的行政權力,例如擁有土地權及獨立的員警團隊。

  根據內倫敦教育局(Inner London Education Authority)定義,33個行政區中,靠近中心的12個被合稱為內倫敦,週邊的20個合稱為外倫敦(Outer London)。

倫敦市和32個倫敦自治市

  1. 倫敦市
  2. 威斯敏斯特市
  3. 肯辛頓-切爾西
  4. 漢默史密斯-富勒姆
  5. 旺茲沃思
  6. 蘭貝斯
  7. 南華克
  8. 哈姆雷特塔
  9. 哈克尼
  10. 伊斯林頓
  11. 康登
  12. 布倫特
  13. 伊令
  14. 豪恩斯洛
  15. 裡奇蒙
  16. 京斯頓
  17. 默頓
  18. 索頓
  19. 克羅伊登
  20. 布倫來
  21. 路厄斯罕
  22. 格林威治
  23. 貝克斯利
  24. 黑弗靈
  25. 巴金-達根罕
  26. 紅橋
  27. 紐漢
  28. 瓦爾珊森林
  29. 哈林蓋
  30. 恩菲爾德
  31. 巴內特
  32. 哈洛
  33. 希靈登

歷史

  倫敦最早是一個凱爾特人的城鎮,由羅馬入侵者於西元50年左右建立,作為泰晤士河畔的一個港口,並命名為倫蒂尼恩。西元7世紀羅馬帝國滅亡後,倫蒂尼恩遭棄城,撒克遜人於今奧德威治以西1英里處建立了名為倫敦維克的城鎮。直到西元9至10世紀羅馬倫敦老城才再度復蘇。

  倫敦逐漸發展、擴大,吸收了附近的村莊、聚居地方,向四面八方擴散。到17世紀時倫敦已經是當時大英帝國乃至歐洲最大的都市。1666年的倫敦大火毀壞了倫敦城內大部分的建築(奇跡的是,死於此場大火的只有20來人),但大火後倫敦又立即開始了10年間的重建,包括世界第二大教堂聖保羅大教堂在內的標誌性建築都是在此期間動工的。

  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經歷了大規模的發展。世界上第一條地下鐵的開通,公共汽車的營運,以及聯絡四方的鐵路線,使倫敦的市容與交通面貌一新。倫敦市區在19世紀後半期居住人口突降(1851年:128000人;1871年:75000人;1901年:27000人),大量新建的建築使倫敦從一座喬治風貌的城市轉而成為維多利亞特色的城市。

  倫敦最近幾十年來的大變化是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大戰期間,倫敦遭到納粹德國空軍的持續性猛烈轟炸,期間逾5萬倫敦市民喪生,大部分建築遭到破壞。1950年代至1970年代,由於倫敦的重建未經統一的規劃,造成今天建築多樣化的格局,並成為當今倫敦的獨特之處。

  20世紀初,倫敦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為家居燃料,產生大量煙霧。這些煙霧再加上倫敦氣候,造成了倫敦“遠近馳名”的煙霞,英語稱為London Fog(倫敦霧)。因此,英語有時會把倫敦稱作“大煙”(The Smoke),倫敦並由此得名“霧都”。1952年12月5日至9日期間,倫敦煙霧事件令12000人死亡,政府因而於1956年推行了《空氣清淨法案》,於倫敦部分地區禁止使用產生濃煙的燃料。時至今日,倫敦的空氣品質已經得到明顯改善。

經濟

  由於二戰後與美國同屬世界英語系兩大主要國家,具備國際資本流通的優勢,倫敦和紐約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大金融中心城市(但以金融市場市值而言倫敦規模不如東京),同時倫敦也一直穩居歐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城市地位(歐洲最大的文化中心城市為巴黎)。2004年,其地區總產值為3650億美元,占英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7%。

  倫敦市或稱為“Square Mile”是倫敦的最大的金融中心,分佈有許多的銀行、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大約有一半以上的英國百強公司和100多個歐洲500強企業均在倫敦設有總部。全球大約31%的貨幣業務在倫敦交易。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證券交易中心之一。在最近二十年,有許多銀行、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開始在金絲雀碼頭開總部和辦公處,例如滙豐銀行和花旗集團。

  倫敦港同時也是英國最大的港口,每年輸送量約5千萬噸。

交通

鐵路

  倫敦公共交通網絡的核心是倫敦地鐵,自1863年建立以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下鐵系統。倫敦地下鐵也包含了全世界第一條地下電氣鐵路線“都市與南倫敦鐵路”(City & South London Railway),這條路線從1890年開始服務。每年約有十億名旅客搭乘倫敦的地鐵系統。倫敦地鐵的主要服務範圍為市中心以及泰晤士河以北的大部分郊區,而南邊則由延伸的近郊鐵路網服務。

  歐洲之星列車可從倫敦的聖潘可拉斯車站連往法國的里爾和巴黎,以及比利時的布魯賽爾。

  倫敦堪稱擁有世上最繁忙、歷史最悠久的鐵路網路之一,估計每天倫敦地下鐵路的乘客量高達300萬人,在歐洲地區位居第三,次於莫斯科地鐵及巴黎地鐵。近年來倫敦地鐵投資短缺,古老的基礎建設卻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來維護,所以地鐵老化尤見嚴重。列車擁擠、班次延誤更成為部分線路司空見慣的事。不過,也有線路獲得大量資金投資,興建延伸支線工程。通勤鐵路和城際鐵路通常不會穿越城市,而是駛入散佈在舊市中心的14個車站。倫敦巴士網負責大部分的當地交通,甚至比地下鐵載運了更多乘客。巴士、黑色的計程車和地下鐵成為倫敦交通運輸的重要代表。

空運

  倫敦是重要的國際航空交通站之一。有超過八座機場在名稱中使用了“倫敦機場”,但大多數的交通量都是通過五座主要機場的其中之一。倫敦希思羅機場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處理各種國內、歐洲以及跨州的乘客及航班。而一些廉價且短程的航班也會在蓋威克機場起降。斯坦斯特德機場和盧頓機場則負責大多數的廉價短程班機。倫敦城市機場是最小且最靠近市中心的機場,專門服務商務旅客,處理完整服務的短程航班以及私人噴射機。

公路

  儘管倫敦市中心的公共運輸系統發達,但在倫敦較週邊的地方仍以汽車為主。倫敦內環道路(London Inner Ring Road,圍繞著市中心)、北方環狀道路(A406公路)、南方環狀道路(A205公路)以及M25高速公路(倫敦外環高速公路)環繞著倫敦市區,並且和數條繁忙的道路交會,但幾乎沒有高速公路穿越倫敦的市中心。在1960年代,一項稱為“倫敦環狀道路”(London Ringways)的公路計畫開始籌備,計畫興建穿越市區的公路,但由於居民的反對以及耗資過於龐大,這項計畫在1970年代早期就中止了。由於市內街道普遍狹小,且倫敦地區的汽車數量自1960年以來增加了將近兩倍,因此倫敦的交通堵塞是全歐洲最惡名昭彰的。在2003年,為了降低市中心的交通量,倫敦開始收取交通擁擠費。車輛必須付出每天8英鎊(約合人民幣76元)的費用才能進入倫敦市中心的指定區域,而居住在指定區域的的居民則可以購買每月換新的通行證。

水路

  倫敦港是全英國最繁忙的港口,水路交通及碼頭等相關設施主要集中在泰晤士河沿岸。但由於泰晤士河過於狹窄,因此較大型的船隻無法進入倫敦市區,而改在泰晤士河下游停靠,儘管如此,倫敦市區的船隻往來仍十分頻繁。

文化

  倫敦是世界文化名城。大英博物館建於18世紀,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集中了英國和世界各國許多的古代文物。博物館內的埃及文物館,陳列著7萬多件古埃及的各種文物;希臘和羅馬文物館,陳列著各種精美的銅器、陶器、瓷器、金幣、繪畫以及許多古希臘、古羅馬的大型石雕;東方文物館,陳列有大量來自中亞、南亞次大陸、東南亞和遠東的文物。館內還有西亞文物館、英國文物館、金幣徽章館、圖書繪畫館等。除大英博物館外,倫敦還有著名的科學博物館、國家畫廊等文化設施。倫敦大學、皇家舞蹈學校、皇家音樂學院、皇家藝術學院和帝國理工學院等是英國的著名院校。倫敦大學成立於1836年,現設有60多個學院。倫敦大學以醫科聞名,英國每3名醫生中,就有一名畢業於此。

  倫敦城的艦隊街,是英國報業的集中地,著名的報刊有《泰晤士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衛報》、《觀察家報》、《週刊》等。英國廣播公司(BBC)和路透社也設於此。

  倫敦是一座弛名世界的旅遊城市,有許多世界著名的文物古跡。倫敦城東南角的塔山上,建有倫敦塔,該塔曾用作軍事要塞、王宮、監獄、檔案室,現在是王冠和武器的展覽處,藏有維多利亞女王加冕時戴的鑲有3000顆寶石的王冠和伊莉莎白二世加冕時戴的鑲有重達109克拉大鑽石“非洲之星”的王冠。威斯敏斯特宮坐落在泰晤士河的西岸,建於西元750年,占地8英畝,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築。它古時是國王的宮殿,現為英國議會所在地。宮殿西南角的維多利亞塔,高100米,全石結構,用來存放議會的檔檔案,塔樓下面的白家大門只供英王使用。宮殿東北角是高達97米的鐘樓,鐘樓上著名的“大本鐘”重21噸,錶盤直徑7米,鐘擺重達305公斤。海德公園是倫敦的名勝之一,坐落在倫敦市區的西部,占地636英畝,是市區最大的公園。公園內有著名的“演講者之角”又稱“自由論壇”。每到周未,幾乎整天有人來這裡演講,除不准攻擊女王和宣傳暴力革命外,演講內容不受限制。

  在離倫敦城8公里的泰晤士河畔,有世界著名的格林尼治山,過去皇家天文臺曾設於此。格林尼治設有地球經度的起點線,以此為起點,計算地理上的經度。倫敦其它著名的旅遊點還有倫敦動物園、皇家植物園、特拉法加廣場、牛津街、攝政街、蠟像博物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