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兽医学(veterinary science),研究预防和治疗家畜疾病科学。家畜、伴随动物(如犬、猫等)、经济野生动物、实验动物、观赏动物、经济昆虫(如蜜蜂、蚕等)和鱼类的保健和疾病防治工作均属兽医学范畴。但中国对鱼病、蚕病、蜂病的研究和防治分别由水产、养蚕和养蜂的科学研究机构进行。随着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兽医学的范围已涉及到人畜共患疾病、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人病模型、实验动物、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领域,并形成了许多新的边缘科学,对农业生产以及生物学人类医学的发展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简史

  中国兽医技术发展历史悠久。马病防治、家畜养护、阉割术等可追溯到殷商时代。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专职兽医。秦汉以后,兽医学的著作大量出现并形成体系。唐代兽医技术开始传向国外。公元前2100年巴比伦古老法典中对于牛医和驴医的义务和应得报酬已有记载。在古印度,兽医和人医同样兴盛。罗马帝国后期军队中的兽医技术达到较高水平,并曾在古希腊兽医学文献基础上编纂有关马病的著作。中世纪时兽医学趋于衰落。此后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家畜和种畜贸易量的扩大以及欧洲各国战争频繁,学徒式的兽医已不能满足需要,从而开创了现代兽医高等教育制度。1761年法国里昂开办了世界上第一所高等兽医学校。中国的第一所兽医学校北洋马医学堂创办于1904年。20世纪以后,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兽医学校和兽医机构,兽医科研、教育和诊疗水平继续提高。

学科体系

  兽医科学与医学的理论基础相通。兽医科学的主要基础理论和应用学科有家畜解剖学、家畜组织学和胚胎学、家畜生理学、家畜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和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学、家畜内科学、家畜外科学、家畜产科学等。中国传统兽医学(一般称中兽医学)具有独特的体系,它的基础理论和中医学一脉相承。20世纪以后兽医科学迅速发展,相继建立了小动物兽医学、禽病学、兽医流行病学、动物营养学及营养代谢疾病研究、麻醉学、实验外科和显微外科、兽医毒理学和家畜中毒学、兽医真菌学、兽医病毒学、兽医免疫学、人畜共患疾病、动物卫生学、兽医公共卫生学、预防兽医学及野生动物病学等新的学科。

兽医工作范畴

  现代兽医学的任务不仅在于保障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在于减少人畜共患疾病的危害,提高动物性食品(肉、蛋、乳和水产品等)的卫生质量和改善环境卫生等,直接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其工作范畴主要包括:家畜群发性疾病防治、玩赏和实验动物疾病的诊治、进出口检疫、兽医公共卫生、医学模拟试验等。此外,预防医学和比较医学已成为兽医和医学共同发展的学科,在防止生物战、化学战、原子战以及发展宇航医学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代兽医学在中国已有80年历史,近40年来发展较快。现有各级兽医研究机构40余所,研究成果主要有:研制和改进了几十种有效疫(菌)苗,为防治传染病提供了有效手段;应用酶标抗体技术和放射免疫测定等先进技术进行传染病诊断取得成功;运用兽医生物技术建立了抗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和抗布鲁氏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对中国家畜家禽寄生虫种类、区系分布及重要寄生虫的流行病学进行了调查,对猪囊虫病、细粒棘珠蚴病、弓形虫病、旋毛虫病等人畜共患病提出了防治措施;对母牛隐性乳房炎、腐蹄病、白肌病、亚临床酮病、瘤胃酸中毒、皱胃变位、水牛血红蛋白尿以及马急性结肠炎等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查明了160多种畜禽中毒病,对部分中毒病提出了防治措施。全国生产兽用生物药品、化学药品、抗生素、维生素、微量元素制剂、饲料添加剂和中草药等200余种。在防疫方面,中国除已消灭了牛瘟外,猪瘟、牛肺疫、炭疽、结核病和耕牛血吸虫病等也都得到控制。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兽医学在数千年历史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发展,并先后整理发掘了《元亨疗马集》、《司牧安骥集》、《活兽慈舟》等10余种古兽医书籍,编写了反映现代科研成果的中兽医内科、诊疗和针灸方面的著作,其中兽医针刺麻醉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已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兽医学正随着许多有关学科的新成果更多地被应用于家畜疾病的研究而迈向更高的水平。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研制口蹄疫、狂犬病和幼畜腹泻等病疫苗的初步成功,将为疫病研制亚单位苗或合成肽苗开辟道路。应用细胞工程技术产生的单克隆抗体,将使兽医诊断更为准确快速。电子计算机和激光等已开始应用于兽医学。随着畜禽空运量的增多,将开始研究空运对家畜生理、病理的影响。同时,流行性疾病的国际合作监测和防治将会进一步加强。而更加重视兽医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