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校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立于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分为学院路校区和沙河校区,占地3000亩,总建筑面积170余万平方米。建校以来,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也是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第一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3年入选首批“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近年来,学校围绕“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事业蓝图,坚持国家战略立本、一流学科立根、科技创新立功、人才培养立德、卓越师资立校、优秀文化立魂,全面贯彻大学章程、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综合办学能力、内在凝聚力、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跻身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第一方阵,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学校学科繁荣,特色鲜明。现有30个学院,涵盖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和艺术10个学科门类。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列全国高校第7名),2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8个国防特色重点学科,排名全国前十名的学科共13个。有61个本科专业,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突出学科龙头地位,构建“优势工科、扎实理科、精品文科”的学科发展生态,基本形成空天信融合互动、理工文综合交叉的学科协调发展体系。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仪器、制造、管理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学科群,国防科技主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五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工程学进入全球前1‰,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基础。

  学校名师荟萃,人杰地灵。在职教职工3833人,其中专任教师2387人,教授、副教授172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为78.0%。凝聚了以22位两院院士、24位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31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52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40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2人,涌现出众多国家一等奖获得者、领域专家和型号总师,以及一大批年轻有为、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

  学校精育良才,立德树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9951人,其中本科生15466人,硕士研究生9113人,博士研究生4305人,在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1067人。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全面落实人才培养“长城行动计划”,着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试点学院”等国家改革计划,弘扬“爱祖国、爱航空、爱航天、爱北航”的大爱精神,逐步形成了“科学基础、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协调发展的领军领导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动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书院制为载体开展博雅教育,打造了高等工程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华罗庚数学班、知行文科实验班等四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发布《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纲要》,实施基于完全学分制的新版培养方案,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完善书院制教育模式,全面推广“梦拓”计划,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三全”模式。研究生教育树立“重基础、强交叉、拓视野、推创新”的理念,实施“本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发布《研究生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纲要》,构建研究生综合创新教学与科技创新实践平台,与高水平科研院所联办大飞机班、发动机班等项目,2011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教学团队5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和精品课程21门,“英才培养、质量为本、学科交叉、科教互动”的教育格局基本形成。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涌现出了以“北航1号”、“北航2号”和“北航3号”探空火箭为代表的一大批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署名学生达58名,学生团队“Unicorn无人直升机系统”,获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历史悠久的北航“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已连续举办22届,吸引了3万余名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在创造和应用知识中提高创新能力。学校持续保持全国高校唯一连续14届获“挑战杯”“优胜杯”的记录。春华秋实,芬芳桃李满天下。建校60余载,北航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学术精英、兴业人才和治国栋梁,为国家机关、国防系统、国家主流行业和骨干单位输送了15万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超过98%,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近6年北航有14名校友当选为院士。

  学校服务国家,锐意创新。学校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先导,强化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关键瓶颈技术汇聚、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顶级创新平台和一流科研团队,科研总量不断扩大,科研经费人均位居全国高校第一。2006年,获批筹建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成为学校航空航天特色和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学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国家实验室、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三位一体的科研格局。现有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5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学校突出自主创新,强化协同创新,积极搭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建校60余年来,北航创造了40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近年来,学校持续强化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在航空动力、关键原材料、核心元器件等瓶颈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多项标志性成果直接应用于国防建设。研制成功我国首个新型临近空间飞艇。学校牵头设计研制的某型无人机定型并执行重要任务,在纪念抗战胜利 70 周年阅兵中位居无人机方队阵首。“十五”以来,北航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60余项,其中,近10年获得9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国家最高等级科技奖的记录,被社会誉为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学校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协同增长,实现了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文章的突破。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与地方政府、航空航天骨干企业及科研院所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打造我国航空工程科技领域首个国家级智库。围绕空天信特色优势领域,通过与行业企业、大型企业集团的深度合作、全面协同,强力推动“先进工业合作伙伴计划”。“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国家“2011计划”首批14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全面融入首都全国科技中心建设,获批2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北航科技园被评为A类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推动建设以深圳、广州研究院等为核心的南方基地,把科研优势和创新能力成功转化为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面向国际,开放交融。通过实施“UPS国际化发展战略”,构建北航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和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有力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学校设立外事自主审批权。学校深入开展“全球合作推进工程”“远航计划”等,积极开展与欧洲、北美、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著名高校的学生交换和学位互授、联授。先后与国外近200所著名高等院校、一流研究机构和知名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创设了“中德软件联合研究所”“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中法材料联合实验室”和“法国研究中心”等一批高端国际合作平台。加入了国际宇航联合会、“中欧精英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等国际联盟和学术组织。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典范。留学生规模、生源与教育水平取得突破,居全国高校前列。2014年,习近平主席见证了北航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学校文化育人,传承创新。学校始终把大学文化作为促进发展、凝聚师生的精神纽带,突出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与体系,突出以育人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交流,突出跨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及能力提升,实施“文化培育工程”和“文化校园建设计划”,形成了传统承续品牌、典型引路品牌、文化景观品牌和人文滋养品牌。成立了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打造了包括航空航天博物馆、艺术馆、校史馆、科技创新馆、音乐厅在内的“四馆一厅”文化阵地,探索“多种模式、联动协作、资源互补、形成合力”的文化建设体制机制。注重大学精神和治学文化内核审美化、景观化,提升两校区校园艺境品位,形成了“文化景观”品牌。搭建高端文化传播平台,形成了“人文滋养”品牌。感动北航、我爱我师、北航大讲堂、驻校艺术家/作家计划、音乐剧《罗阳》、学生艺术团演出季等经典活动,异彩纷呈的大学生社团组织,塑造了高雅的校园文化风尚和师生创造性文化生活典范,在全国高校独树一帜。“十二五”期间,学校先后获全国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文化育人特色展示项目1项。

学校文化

  办学理念:尚德务实、求真拓新
  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办学理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办学理念主题雕塑《世纪之声》(学院路校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办学理念主题雕塑《世纪之声》(沙河校区)

  “尚德务实、求真拓新”是北航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北航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是学校今后办学和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全校师生员工建设北航的共同思想基础。

  所谓“尚德”,是指崇尚道德为先,弘扬品行为首,将道德和品行作为立人之本、育人之基。所谓“务实”,是指的讲究实际,不求浮华,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注重解决实际问题。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良好的道德品行既是成人成才的基础,又是传道授业的要求。追求品德高尚、人格完善,始终是全体师生共同的愿望和要求。务实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作风。作为工程技术特色突出的大学,我校一直保持注重实践,重视具体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风尚,北航人也一直保持着兢兢业业、实实在在、默默奉献的优秀传统。“尚德务实”,反映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准则。

  所谓“求真”,是指追求科学真理,领悟人生真谛,探索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高等学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教学与科研活动本身就是师生共同追求真理、探求真知、孵育真情,培养真才的过程。所谓“拓新”,是指解放思想、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没有开拓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就不可能进步,也不可能发展。一个人如此,一所高校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我校建校以来一贯崇尚科学、注重学术、追求真理、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这一传统理应得到传承和发扬。

北航校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校歌《仰望星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校歌主题浮雕《仰望星空》

  2010年5月,经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歌正式确定为《仰望星空》。校歌选择温家宝总理的诗歌作品《仰望星空》为歌词,邀请沈阳音乐学院的艺术家进行音乐创作。校歌的确定标志着北航的精神文化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北航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校歌等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及创新特质。

  2009年底,学校第15次党代会正式提出了“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要实现这一新的远景发展目标,需要积极、厚重、深远的精神文化做支撑。近年来,我校的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学校正式确立了北航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成为广大师生和校友的理性共识与自觉行为,受到大家的高度认同。校歌作为反映大学人精神风貌和品格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也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自2006年起,学校在师生和校友中广泛开展了校歌征集活动,涌现了一批词曲佳作,对于增强师生校友的凝聚力、责任感和归属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要点》提出,要将创作确立校歌作为丰富学校精神文化内涵、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集中近年来广大师生、校友的意见,大家提议并希望将温家宝总理2007年9月4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诗歌《仰望星空》作为北航校歌的歌词。因为,北航师生对温总理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戴之情,都铭记着他两次莅校亲切看望和勉励大家的情景:2003年非典时期,总理来到北航,在主楼的教室里对师生提出了“中国要制造自己的大飞机”的殷切期望;2008年12月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总理又一次来到北航图书馆,和同学们亲切座谈,鼓励大家“树立信心”,要依靠知识和科技的力量,勇于承担国家重任。《仰望星空》这首诗,意境阔大而深邃,格调宁静而致远,读起来令人动容、回味无穷,特别是对北航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殊而深刻的意义,将激励北航人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激发北航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科学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为实现空天信融合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仰望星空》谱成曲后,旋律优美感人,节奏流畅明快,深沉大气、使命感强、催人奋进,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实现了音乐艺术与诗歌艺术的完美结合,很好地融合了学校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特质。在北航校歌的确定和艺术创作过程中,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沈阳音乐学院刘辉院长等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杜玉波书记、怀进鹏校长也代表全校师生给温总理写信并附演唱光盘,总理阅知了北航师生确立校歌的夙愿。随后,校歌《仰望星空》在校园中广泛传唱,受到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北航校训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德才兼备”即品学兼优,要求全校师生员工既要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又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学问,努力成为讲道德、守法纪、有文化、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知行合一”要求全校师生员工既要追求真理、善于学习,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也要笃行诚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北航校徽

  整个标志的外部为内外两层的同心圆形,和谐而自然,象征宇宙的无限深远、时空浑一而又参差多态的多层次结构。其核心图案,昂扬向上的双箭头(飞行器)乃是航空航天器的抽象图形,和展开的书卷、椭圆的卫星轨道以及星座闪烁的太空,共同组成了北航认同的一种精神文化,突出了北航的航空航天高新技术特色。

  标志中的1952字样,不仅是北航的建校年代,更从特殊的历史角度突出了北航人肩负的历史使命,那是国家的重托和一个千年民族的殷切希望。

  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形成了鲜明的比照体系:中国书法的文化意蕴,显示了北航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英文校名则展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北航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决心。

  标志的基础色调为科技蓝,具有开放、严谨、稳重、进取的内涵,呈现出北航文化中独有的志在蓝天、勇于探索的特质,也是北航人倾注特殊感情的一种色彩。

北航校风

  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

  良好的校风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学校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校风是北航几代人努力培育的结果。

  “艰苦朴素”表现为艰苦创业,脚踏实地,朴实无华,扎扎实实,行胜于言;“勤奋好学”表现为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热爱科学,孜孜不倦,追求真理;“全面发展”表现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知行合一,突出素质,认真做人、做事、做学问;“勇于创新”表现为勇于探索、不断攀登、敢为人先、百折不挠、止于至善。

历史沿革

===北京航空学院时期(1952-1988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由当时清华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院系合并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的八所院校的航空院系指的是:清华大学、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今重庆建筑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的航空院系。

  1952年10月25日,在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和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1988年4月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

  1953年5月在西北郊海淀区柏彦庄选定校址后,6月1日就在四周没有公路的一片农田及坟堆土洼上正式动工兴建,数千名建筑工人日夜奋战,半年之内就完成了6万平方米的建筑。同年10月全体学生及部分教职工即迁居新校,开始正常的学习与工作。计划中的基本建设任务到1957年基本完成,竣工面积135245平方米,修建道路64160平方米,完成投资3560余万元。

  1954年6月,武光被任命为北航第一任院长。同年,为适应航空工业建设的需要,北航增设飞机设备、航空材料两个系以及航空仪表与自动器、飞机电气设备、特种设备、金相热处理、铸造、压力加工和焊接7个专业。

  1956-1957年,根据我国12年科学规划的要求,北航在国内率先设立导弹类、管理类以及理科与工科相结合的空气动力学等专业。增设了导弹设计、液体火箭发动机、空气动力学、无线电设备、航空工程经济、仪表工艺等专业,成立了当时国内航空高等院校惟一的航空工程经济系。这样就开始有了不同于苏联模式而根据我国航空工业实际需要自行设置的新专业,并成立了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力学及喷气发动机原理3个研究室。

  1958年,在党的总路线和教育方针指引下,北航开展勤工俭学,提倡并实践教学与科研、设计、生产的四结合,开展了航空型号研制工作。全校师生在100天内,完成了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的“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的研制,同年9月24日试飞成功,并进行了京沪间2500公里的航线试飞;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于同年9月22日在东北白城子靶场发射试验成功;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即在安2型飞机上安装了自行研制的无人驾驶控制系统,将该机改装成无人驾驶飞机,于同年9月25日试飞成功,为我国无人驾驶飞机的发展开了先河。

  1958年新设立解算装置、火箭地面机械与发射装置专业。1959年又设立航空非金属材料、腐 与表面保护、无线电导航、雷达、遥控遥测、航空原子能发动机设计等新专业,建立了火箭发动机、导弹控制系统等研究室,连同前已建立的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力学、喷气发动机原理及陀螺仪研究室,形成了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的中心。1959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北航成为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这是对北航成立7年来工作的充分肯定。

  1960年增设航空核动力、航空工艺和工程物理系,1961年又设立飞行器自动控制系。至此,北航已设立了10个系35 个专业。 

  1977年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1978年又恢复研究生招生。1978年北航按6大类21个专业组织本科生招生,它们是:飞行器设计类,含飞机设计、有翼导弹设计、飞行器高空设备3个专业;航空工程数学力学类,含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航空结构力学与强度2个专业; 航空发动机设计类,含航空发动机设计、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2个专业;航空材料及机械制造工程类,含航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航空非金属材料及成形工艺、金属腐蚀与防护、航空焊接、飞行器制造工程5个专业;航空自动控制类,含航空陀螺仪表与惯性导航、航空仪表与传感器、航空液压气压附件、航空电机电器、飞行器自动控制5个专业;航空电子及计算技术类,含遥控遥测、电子计算机、雷达与导航、微波技术4个专业。

  1978年7月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1月恢复制造工程系的建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时期(1988年以后)

  1988年4月,国家教委批准,北京航空学院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89年,学校成为国家八五期间全国14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

  2001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行列。

  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学校成为国家“珠峰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院校之一。

  2012年,这所新兴的大学迎来了她60岁的生日,入选首批“2011计划”。

校区

学院路校区

  整个校园分为教学区、生活区、家属区三个部分。校园内铺设了五条主要干道,分别是南北向的校园东路、校园西路和东西向的校园南路、校园中路、校园北路。校园共有五个校门,分别是东门(正门)、东南门、南门(新南门)、西南门、西门、北门,其中东南门和南门(新南门)为机动车辆双向通行校门,西门为单向进入校门,北门为单向外出校门,东门(正门)是教学区唯一的直接对外通道,禁止任何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通行。校园中路南端原有的南门(旧南门)因附近是北航附小和幼儿园,车辆通行影响儿童安全而永久性封闭停止使用。

  教学区位于校园东北部,校园中路北段以东,2004年起设为步行区,禁止任何车辆通行。教学区内建筑包括主楼、主M(主翼)楼、主楼南翼、主楼北翼、一、二、三、四、五号楼、图书馆、旧体育馆,另有一些配楼,如学术交流厅、就业服务中心、部分院系的实验室、信件收发室等。在教学区外,用于科研教学、行政等用途的建筑还有教学科研楼(新主楼)、六号楼、为民楼、无人机楼、如心会议中心、逸夫科学馆、办公楼(行政楼)、工程训练中心等,主要分布在校园东南部和南部。

  其中教学科研楼(新主楼)于2006年下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耗资约9.5亿,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单体教学楼,它的建成使用使学校在教学硬件设施条件上有了大幅度地提升。

  家属区位于校园西侧,占据校园约三分之一强的面积,大致沿学校西侧围墙从南到北贯穿整个校园,以校园西路为东边界。 学生生活区位于校园中北部,分为南区和北区两个部分,以绿园(校内公园)分隔。校内共有学生公寓21栋。其中北区学生公寓多为建校初期建筑,包括12、13、15号楼(女生公寓)、16、17、18号楼、19、19甲(博士生公寓)和青年公寓;南区包括1号楼(留学生楼),2、3、5、6、7、9、10号楼(2005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年代比较久远的4、8号楼,预制结构搭建的20、21号楼以及11号楼(博士楼)。校园外西南角是大运村,西侧紧邻大运村路,南侧为知春路,为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运动员居住区,共有1-10号楼,楼高7-17层,其中10号楼集中居住留学生。

  校园中共有8个学生食堂和1个教工食堂,全部位于生活区。合一楼(综合服务楼,楼内有超市、咖啡厅、中餐厅、银行、邮局等)位于生活区南区。另外生活区还建有思源楼(老年活动中心)、青年公寓以及运动区(标准田径运动场一处、7人制足球场3块、混凝土塑胶地面露天篮球场12处、网球场8处、室内短跑道1处)。另外,位于校园中部偏东的北京航空馆、北航美术馆、北航音乐厅、北航(新)体育馆、北航游泳馆和网球馆也应归入生活区。

  北航新体育馆是2001年由学校共建3方及北航筹资1.2亿建设,平时作为羽毛球馆、台球馆和乒乓球馆开放,使用场地收取一定费用。同时也是北航篮球队和排球队的训练场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是举重比赛举办场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物馆(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前身是北京航空馆,成立于1985年,是在北航飞机结构陈列室、飞机机库基础上扩建而成,是我国首个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综合科技馆。博物馆经近4年原址新建并扩充展品,2012年甲子校庆重新开馆并更名,集教学、科普、文化传承为一体,是航空航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空航天科普与文化、北航精神以及青少年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博物馆展区面积8300平米,分为长空逐梦、银鹰巡空、神舟问天、空天走廊4个展区。300多件国内外公认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结构、发动机、机载设备等珍贵实物,承载着丰富的科学原理和厚重的历史积淀,展品还通过高科技手段展示了航空航天原理以及人类飞天的历程。作为高校博物馆,除了直接承担国家级精品课《航空航天概论》以及航空发动机、飞机结构、起落架结构、导弹结构、航天器设计等核心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任务外,还珍藏了30余架新中国成立前的美、苏等国飞机和导弹,特别是“黑寡妇”战斗机世界仅存2架,多数为国内唯一,珍藏数量和等级全国航空界首屈一指。

  北航晨兴音乐厅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院路校区东南门内,与学校新主楼隔路相望,毗邻航空航天博物馆。由北航校友王祖同、杨文瑛夫妇捐资2000万元及学校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共设观众席878座(其中一层652座,二层226座),舞台宽30米、高8米、进深14米,于2009年10月开工、 2012年1月竣工。

  北航校园周边目前有三处商业写字楼占用地块为北航所有,分别是东北角北四环学院桥西南侧的柏彦大厦、世宁大厦,以及东南角学院路边的北航唯实大厦。校园西南角大运村附近为地铁10号线和13号线换乘站知春路站,东南角学知桥下为10号线西土城站。学校正门(东门)外偏南约150米为公交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站,西门外北侧约50米为公交车“大运村路北口”站,西南角大运村南侧为公交车“知春路”站。另外,校园西门外直行约50米为京包铁路清华园站(建国后迁建),目前有北京北站始发的部分列车及S2线部分列车经停。

  北航致真大厦位于学校东南角,总建筑面积22.7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地上24层、地下4层,高99米。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环北航知识创新经济圈”和“中关村科学城”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用“致真”来为大楼命名,寓意追求完美、探求真理,“致”和“真”在汉字笔画上刚好都是十画,暗含有十全十美的意思。诠释了北航 “尚德务实、求真拓新” 的办学理念,寓意追求科学真理,领悟人生真谛,探索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大学精神。以“致真大厦 ” 来命名,寓意了北航正以甲子之年为新的起点,向着“空天信融合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的目标而努力奋进。

沙河校区

  沙河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沙河高教园区,距学院路校区约26公里,占地面积97万平方米,为1458亩,规划建筑面积为62万平方米。在规划功能分区上,分别有学生生活区、文体活动区、教学实验区、后勤基础保障区、国家实验室和专家公寓区等几个方面。

  沙河校区的建设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学校发展历史上重要里程碑。沙河校区是学校基础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的延伸和拓展。为了办好沙河校区,学校提出了“一流目标、六化方略”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方针:一流目标就是瞄准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建设“人文校园、绿色校园、科技校园、数字校园”;六化方略就是办学的模式延伸化、资源管理集约化、服务保障标准化、公共平台开放化、建设质量优质化、两区发展一体化。

  按照学校的要求,自2007年实施建设以来,已完成一期建设任务约22万平方米(17栋建筑),包括学生宿舍、食堂、教学楼、实验楼、总配电房、锅炉房、污水处理站、工程训练中心、专业实验室以及体育运动设施等。建有400米标准田径场、足球场,容纳1000人的主席台,建有12个篮球场、8个排球场、4个网球场以及单杠、双杠,体育锻炼器材等设施,建有一条186米长的TD跑道。

  沙河校区校园环境美丽,已累计完成近5000余棵绿化树木,有银杏、梧桐、国槐、杨树、桃树等,完成学生宿舍楼周边环境绿化,完成待建地绿化11.6平方米,完成中央景观长廊,建有一个人工湖(南湖),建有校训内容的“文化石”,安置6米高的《世纪之声》和《校训树》主题雕塑,2012年10月25日国家天文台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永久编号为09830的小行星命名为“北航星”,“北航星”纪念雕塑同时落成,与沙河校区广场中央的办学理念主题雕塑《世纪之声》以及《校训树》、校歌《仰望星空》浮雕等治学文化景观遥相呼应,共同展现学校的精神传统与文化特质。 此外,在教学楼的下沉广场,在墙面上布展有科学与文化、航空航天两个主题墙。

  沙河校区基础条件设施建设基本完善,已经完成一个10kv总配电室、5个分配电室,完成学生区、教学区、实验区的供电配套设施,供水配套设施,完成食堂水、电、气的配套设施、完成污水处理站,完成太阳能热水洗澡配套设施。完成光缆穿线,网络、安防、门禁、广播、校园卡等配套设施和道路铺面。完成校区医务室、学生洗衣房、理发室等以及垃圾处理,开通电话等。整个校区安置监控探头321个,覆盖整个校区。校区公共区域安装探头64个,教学楼内、学生宿舍楼内安装探头257个,完成总监控室设备,学生宿舍区除安装探头设备外,还有三道红外对射安防系统、门禁系统。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 张军:党委书记
  • 徐惠彬:校长
    • 魏志敏:副校长
    • 何新洲:纪委书记
    • 程基伟:副书记
    • 陶智:副校长
    • 刘树春:副校长
    • 房建成:副校长
    • 黄海军:副校长
    • 李军锋:副书记
    • 王云鹏:副校长
    • 张广:校长助理

历任领导

  • 历任书记:杨待甫、程九柯、周天行、武光、臧伯平、王恒、李世安、王振乾、陈达明、朱开轩、胡孝宣、陈忠、朱万金、楼士礼、杜玉波、胡凌云、张军
  • 历任校长:武光、王大昌、李世安、王振乾、陈达明、沈元、曹传钧、沈士团、李未、怀进鹏、徐惠彬

师资力量

  • 两院院士
    • 高镇同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李未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刘大响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椿萱  1997年当选工程院院士
    • 钟群鹏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懋章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浚  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冯培德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姚骏恩  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伯虎  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杜善义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彦仲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戚发轫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江雷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怀进鹏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李天  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徐惠彬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赵沁平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广军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军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房建成  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王华明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系设置

理工科院系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 计算机学院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 宇航学院
  •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 北京学院
  • 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
  • 软件学院
  • 高等工程学院
  • 中法工程师学院
  • 化学与环境学院
  • 无人机研究所

文、法、经济、管理等院系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飞行学院
  • 法学院
  • 国际学院
  •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 思想政治理论学院
  • 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 继续教育学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培训中心
  • 现代远程教育学院
  • 创业管理培训学院
  • 工程训练中心
  • 体育部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