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7年3月17日 (五) 20:04岭南组08讨论 | 贡献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华严经》佛教经典。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约成于公元2~4世纪间,初流行于南印度。有三种汉译本:《六十华严》,东晋佛陀跋陀罗译,60卷34品;《八十华严》,唐实叉难陀译,80卷39品;《四十华严》唐般若译,40卷,亦称《贞元经》,为本经中《入法界品》之别译。历史上也有将此经中某一品或某一部分译出别行者,如汉末支娄迦谶所译《兜沙经》,聂道真译的《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 》,鸠摩罗什所译《十住经》等。

  此经主要思想在三界唯心、深入法界、佛性现起等命题。讲菩萨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门行相及修行的不同果报;从法性本性说一切法界等同一味,了无差别而无尽缘起;其对普贤愿行及十方成佛思想的强调,对大乘佛学发展影响甚为深远。此经在隋唐时传习甚隆,华严宗便以此为本据。智俨(华严二祖)弟子新罗僧人义湘曾受学此经,成为朝鲜华严宗初祖;唐道东渡日本传此经,为日本华严宗初祖。

  此经之印度和东土论疏极多,最重要者为龙树《大不思议论》、世亲《十地经论》;隋吉藏《华严经游意》、杜顺《华严五教止观》;唐智俨《华严搜玄记》、《华严孔目章》;法藏《华严经探玄记》;澄观《华严经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