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3个用户的2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文件:90373.jpg|right|thumb|180px|华中师范大学校徽]]
+
[[文件:90373.jpg|right|thumb|220px|华中师范大学校徽]]
[[文件:90371.jpg|right|thumb|280px|华中师范大学校门]]
+
[[文件:华中师范大学校名.png|right|thumb|300px|华中师范大学校名]]
[[文件:90372.jpg|right|thumb|280px|华中师范大学校门]]
+
[[文件:90372.jpg|right|thumb|280px|华中师范大学校门]]
+
[[文件:90372.jpg|right|thumb|280px|华中师范大学校门]]
+
  
  '''华中师范大学'''([[汉语拼音]]:Huazhong Shifan Daxue;[[英语]]: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或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中国]]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师范大学,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老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风景优美的桂子山上,占地133.34公顷(2000余亩)。
+
'''华中师范大学'''([[英语]]: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或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中国]]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师范大学,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老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的桂子山上,占地133.34公顷(2000余亩)。
  
== 概况 ==
+
[[文件:90370.jpg|right|thumb|300px|华中师范大学:初秋桂子山]]
  
  华中师范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占地面积2000多亩,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
=== 概况 ===
  
  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她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始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993年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九十周年校庆题词:“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学校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弘扬了革命文化教育的传统,形成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优秀人才。
+
华中师范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占地面积120余万平方米,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下设28个学院、60余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68个本科专业(方向) 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各类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其中研究生10000余人,留学生1000余人。学校基本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
+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始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993年江泽民同志为学校九十周年校庆题词:“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学校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弘扬了革命文化教育的传统,形成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为国家培养了30多万优秀人才。
  
  学校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专任教师18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000余人,博士生导师近300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专兼职院士等20人。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有权自行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和博士生导师资格。现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物理学专业、历史学专业);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数字化学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农村研究院、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文化部“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创新研究中心”等部委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农药与化学生物学、夸克与轻子物理、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和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信息技术)。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学等13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8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
学校下设28个教学科研单位,79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具备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500余人,研究生12000余人,国际学生1100余人。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专任教师190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97人,博士生导师352人,现有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海外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者、“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65人。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势头良好,科研实力逐年增强。近五年,学校科研项目总经费快速增长,2012年科研项目经费达2.1亿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2011、2012年获国家和教育部重大攻关(招标)项目17项,全国高校排名第五,其中章开沅先生领衔的《荆楚全书》编纂项目,被称为湖北的“四库全书”,是独具荆楚特色的文化地标;近三届获得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奖共52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21项,排名连续三届位于全国高校前10位;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连续五届在湖北高校排名第二。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学校主持编制《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领跑教育信息化领域;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973计划课题、863计划课题20余项;获国家创新群体支持1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5项;2012年理科获得各类科研项目230余项,获发明专利授权44项,发表SCIE、EI、ISTP三大检索论文600余篇,并有一批高水平论文相继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
+
学校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学等18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7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及其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我校毕业生以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
+
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67个,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其他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5个。此外,学校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重点研究基地15个。定期公开出版专业刊物26种。
  
  学校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社团活动十分活跃,“桂子山艺术节”、“一二•九诗歌大赛”、“名家名师讲坛”等成为我校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在武汉地区颇具影响,为学生培养、锻炼、展现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
学校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学校现有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历史学、物理学),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6门,湖北省品牌专业17个,是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高校和教育部信息化试点高校。毕业生以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学校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2013年,教育部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得到充分肯定。2018年,“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探索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目前拥有10余栋现代化教学楼,建有两座图书馆,馆藏面积39689平方米,藏书290余万册,并具有先进的“校园文献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分布在各院、系、所、中心可供学生学习用的计算机一万多台;已建成与国际互联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学校建有多功能体育馆、体操房、游泳池、网球馆等各类现代化体育设施,可以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
+
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博学、博爱、博雅”的“三博”校园文化,近120个学生社团活跃其中,“创新杯科学文化节”“树人杯艺术文化节”“博雅大讲堂”“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桂苑之歌”等成为我校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武汉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舞台。学校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及学生宿舍空调全覆盖,图书馆馆藏面积46857平方米,藏书300余万册,并具有先进的“校园文献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与国内许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俄罗斯、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越南等7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学校常年聘有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近几年,学校经常派出人员到国外留学深造,还有一批教师活跃在国际学术讲坛上,为促进中外科技、文化教育交流做出了贡献。学校建有专门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负责招收和培养各种层次的留学生,推进国际汉语教育。
+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大批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讲学。出国(境)研修、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科研的教师人数持续攀升。与国外大学共建四所孔子学院,积极选派汉语教师及志愿者赴国外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大力推动学生的国际双向流动,每年选派大批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在校长短期的国际学生来自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 校史 ==
+
[[文件:90369.jpg|right|thumb|300px|华中师范大学:三号楼 八号楼]]
 +
[[文件:90368.jpg|right|thumb|300px|华中师范大学:校园风光]]
 +
 
 +
===统计数据===
 +
 
 +
*学校占地面积:1204023平方米
 +
 
 +
*学校建筑面积:1027029平方米
 +
 
 +
*学院:30个
 +
 
 +
*本科专业:70个
 +
 
 +
*国家重点学科:8个
 +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
 
 +
*省部级重点学科:22个
 +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
 
 +
*省、部级设置的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43个
 +
 
 +
*博士后流动站:15个
 +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
 +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
 +
 
 +
*教授:643人
 +
 
 +
*副教授:941人
 +
 
 +
*博士生导师:342人
 +
 
 +
*专任教师:1966人
 +
 
 +
*教职工:3471人
 +
 
 +
*全日制在校生:29119人
 +
 
 +
*研究生:11141人
 +
 
 +
*外国留学生:1081 人
 +
 
 +
*图书馆馆藏面积:39357平方米
 +
 
 +
*学校藏书:约300万册
 +
 
 +
*一次性就业率:2016年为86.88%
 +
 
 +
(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9月1日)
 +
 
 +
=== 校史 ===
 +
 
 +
华中师范大学以1871年的文华书院为源头,以1903年文华书院所设立的大学部为起点,以1924年在文华大学基础上建立的华中大学为主体,以华中大学、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等多元结合为前身。
 +
 
 +
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变革,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学校在发展中曾几易校名。1951年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华中大学合并组建时,学校名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中华大学、湖北教育学院等并入后,学校又改名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华中师范学院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
 +
 
 +
 
 +
[[文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沿革.png|center|thumb|400px|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沿革。图片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
  
  华中师范大学以1871年的文华书院为源头,以1903年文华书院所设立的大学部为起点,以1924年在文华大学基础上建立的华中大学为主体,以华中大学、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等多元结合为前身。这些都是有稽可考并经过专家论证了的。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变革,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学校在发展中曾几易校名。1951年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华中大学合并组建时,学校名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中华大学、湖北教育学院等并入后,学校又改名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华中师范学院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在整整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在时代的风雨中兼程,在历史的嬗变中新生,在建国后的曲折中前进,在新时期的改革中发展,而今又在实现新世纪转型中的跨越。华中师范大学的百年历史和世纪辉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沿革'''
 
'''沿革'''
第64行: 第120行:
 
*2007年获得985创新平台专项经费支持。
 
*2007年获得985创新平台专项经费支持。
  
== 学校标识 ==
+
 
 +
[[文件:华中大学校长韦卓民.jpg|center|thumb|260px|华中大学校长韦卓民。图片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
 +
[[文件:文华大学校门.png|center|thumb|400px|文华大学校门。图片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
 +
[[文件:华中大学校门.jpg|center|thumb|400px|华中大学校门。图片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
 +
[[文件:中华大学校门.jpg|center|thumb|400px|中华大学校门。图片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
 +
[[文件:中原大学校门.jpg|center|thumb|400px|中原大学校门。图片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
 +
[[文件: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后的校门.jpg|center|thumb|400px|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后的校门。图片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
 +
 
 +
 
 +
=== 学校标识 ===
 +
 
 +
'''校徽'''
 +
 
 +
华中师范大学校徽十分简洁,以青绿为底色,暗喻青绿色的美丽校园。外层同心圆包裹着邓小平同志为学校题写的校名和学校的英文全称“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内层实心圆形反衬的白色篆书“华大”二字,既是学校简称,又暗含学校前身之一的“华中大学”之名。校徽中“华”字似学校建筑,“大”字既像单人独立、又如莘莘学子背靠建筑稍作休憩。整体风格明快活泼,隐有生机。
 +
 
 +
[[文件:华中师范大学校徽.jpg|center|thumb|400px|华中师范大学校徽。图片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
 +
 
 +
 
 +
'''校庆'''
 +
 
 +
《华中师范大学章程》第一章第十二条规定学校校庆日为每年10月2日
 +
 
 +
 
 +
[[文件:90367.jpg|center|thumb|400px|华中师范大学:校训石]]
  
 
'''校训'''
 
'''校训'''
  
  求实创新,立德树人
+
'''求实创新  立德树人'''
 +
 
 +
华中师范大学主要有三个前身:华中大学、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自学校创立,华中大学一直秉持“立足本土文化、放眼人类文明”的教育理念;中华大学坚持“成德、达材、独立、进取”的治校准则;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则坚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崇高信念。
 +
 
 +
建国初期,学校依据自身师范的定位,制定了“忠诚、奋发、博学、乐育”八字校训,以此统摄办学思想,规范育人行为。在几十年的办学中,学校一直倡导“尊师爱生”、“为人师表”。学校在筹备建校90周年校庆活动中,制定了“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新校训,1998年修订为“求实创新、立德树人”。
 +
 
 +
惟求实而可以创新,惟立德方能树人。八字校训是学校精神的灵魂,体现了华师的办学传统和文化的积淀,代表着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也是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校训的提出意在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使之朝踏实、新颖、有德、成人的方向成长和发展,毕业多年的校友也会铭记于心。
 +
 
 +
'''精神'''
 +
 
 +
'''忠诚博雅 朴实刚毅'''
 +
 
 +
2003年百年校庆时,在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将华师精神提炼凝结为“忠诚博雅、朴实刚毅”八个字。它是一种有形的规范和无形的魅力,凡是华师的学子和校友都从中无不感受到与自己的一种情感上的维系与观照,从学缘上寻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思想源泉与学识依托。它除了包含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广博高雅的人文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人师表的重德精神,立德树人的育才精神,海纳百川的兼容精神之外,还有全面发展的博学精神,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温暖人心的博爱精神等等。
 +
 
 +
忠诚博雅:忠心而致诚,博大而高雅。它显示了一种修养、气质和精神境界,意味着博采众长、兼容并包。从过去的“又红又专、能文能武”到今天的“品学兼优、德才兼备”,乃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意味着志趣高雅、风格高尚、气质不俗。它是华师人独特的个性。
 +
 
 +
朴实刚毅:质朴而坚实,刚强而弘毅。体现的同样是一种品质、修养,讲究的是一种气度和内在的阳刚之美。“朴实”是对华师人淳朴、实在、踏实等品质的概括;“刚毅”则反映了华师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在困难和逆境中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毅力和精神。一方面不事张扬,踏实做事;一方面持之以恒,有所作为,正是华师人百年来一以贯之的传统,并体现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中。
 +
 
 +
华师校训与华师精神作为华师人的群体意识、人格共性,在不断闪耀着光辉;作为华师人的精神力量和理想追求,在新的世纪发扬光大。 
  
 
'''校歌'''
 
'''校歌'''
第77行: 第174行:
 
  仰望星空,立言立功,江山任指点,青春飞扬火样红。
 
  仰望星空,立言立功,江山任指点,青春飞扬火样红。
  
== 统计资料 ==
+
=== 校领导 ===
  
*学校占地面积:126.65万平方米
+
==== 现任领导 ====
*学校建筑面积:896293平方米
+
*学院:28个
+
*本科专业:68个
+
*国家重点学科:8个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
*省部级重点学科:22个
+
*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
*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
+
*博士后流动站:13个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
+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94个
+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84个
+
*教 授:478人
+
*副教授:579人
+
*博士生导师:269人
+
*专任教师:1834人
+
*教职工:4017人
+
*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
+
*研究生:10475人
+
*外国留学生:1341 人
+
*图书馆馆藏面积:39689平方米
+
*学校藏书:296.2万册
+
*一次性就业率:2013年为94.9%
+
  
== 校领导 ==
+
*党委书记:​[[赵凌云]]
 +
*校长:[[郝芳华]]
 +
**党委副书记:[[查道林]]、[[陈厚丰]](兼纪委书记)、[[陈迪明]]
 +
**副校长:[[彭南生]]、[[夏立新]]、[[任友洲]]、[[彭双阶]]、[[李鸿飞]]
 +
**校长助理:[[林更茂]]
  
*党委书记:马敏
+
==== 历任领导 ====
*校长:杨宗凯
+
**党委副书记:谢守成、黄晓玫(纪委书记)、覃红
+
**副校长:李向农、黄永林、蔡红生、王恩科、彭南生
+
**党委常委:骆军
+
**校长助理:林更茂、杨光富
+
  
== 院系设置 ==
+
*'''文华大学'''(1903-1924.7)
 +
**詹姆斯·杰克逊(中文名 翟雅各) 校长(1903-1915)
 +
**艾尔弗雷德·A·吉尔曼(中文名 孟良佐) 校长(1915-1924)
  
*管理学院
+
*'''私立华中大学'''(1924.9-1951.9)
 +
**艾尔弗雷德·A·吉尔曼(中文名 孟良佐) 校长(1924-1929)
 +
**韦卓民 校长(1929-1951)
 +
 
 +
*'''私立中华大学'''(1912.5-1952.11)
 +
*陈时 校长(1917-1952)
 +
 
 +
*'''公立华中大学'''(1951.9-1952.11)
 +
**韦卓民 改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1-1952)
 +
**潘梓年 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长、中原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改制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1952)
 +
 
 +
*'''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2.11-1953.10)
 +
**潘梓年 建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2.11)
 +
 
 +
*'''华中师范学院'''(1953.10-1985.8)
 +
**杨东莼 院长(1954-1957)
 +
**刘介愚 副院长(1954-1963)、院长(1963-1966)、党委书记(1954-1966)、党委书记(1980-1983)、顾问(1983-1986)
 +
**白瑞西 临时党委书记(1972-1980)、革委会主任(1972-1978)、院长(1978-1980)
 +
**高原 副院长(1980-1983)、党委书记(1983-1985)
 +
**刘若曾 院长(1980-1983)、党委副书记(1981-1983)、顾问(1983-1986)
 +
**王庆生 副院长(1981-1983)
 +
**晏章万 党委副书记(1982-1985)
 +
**章开沅 院长(1983-1985)
 +
 
 +
*'''华中师范大学'''(1985.8-至今)
 +
**章开沅 校长(1985-1991)
 +
**王庆生 副校长(1985-1991)、校长(1991-1999)
 +
**高原 党委书记(1985-1986)
 +
**戴绪恭 党委书记(1986-1995)
 +
**路钢 副校长(1995-1999)、校长(1999-2001)
 +
**谷士文 校长(2001-2003)
 +
**晏章万 党委副书记(1985-1995)、党委书记(1995-2003)
 +
**丁烈云 党委书记(2003-2010)
 +
**马敏 副校长(1999-2003)、校长(2003-2011)、党委书记(2011-2017)
 +
**杨宗凯 副校长(2004-2011)、校长(2011-2018)
 +
**黄晓玫 副校长(2009-2014)、党委副书记(2014-2017)、党委书记(2017-2019)
 +
**赵凌云 校长(2018-2019)、党委书记(2019- )
 +
**郝芳华 校长(2019- )
 +
 
 +
=== 学部学院(所、中心) ===
 +
 
 +
*人工智能教育学部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
*政法学院
+
*心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文学院
 
*文学院
 +
*新闻传播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
*公共管理学院
 +
*法学院
 +
*社会学院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
 +
*信息管理学院
 +
*体育学院
 +
*音乐学院
 +
*美术学院
 +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
*计算机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体育学院
+
 
*信息管理系
+
*计算机科学系
+
*信息技术系
+
*音乐学院
+
*美术学院
+
*社会学院
+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心理学院
+
 
*政治学研究院
+
*中国农村研究院
 +
 
 +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
*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
 
 +
===科研机构===
 +
 
 +
*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
*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
 +
*农药与化学生物学实验室
 +
*北京研究院
 +
*楚学研究所
 +
*中南高校师资培训中心
 +
*历史文献所
 +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
*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
 +
*湖北省学校德育研究中心(华中师大道德教育研究所)
 +
*生物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土地科学研究中心
 +
*教育大科学研究中心
 +
*长江书法研究院
 +
*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
 +
*道家道教研究中心
 +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
 +
*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
 +
*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
  
== 著名校友 ==
+
=== 著名校友 ===
  
 
*恽代英
 
*恽代英
第178行: 第324行:
 
*沈祖荣(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沈祖荣(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 参考条目 ==
+
=== 参考条目 ===
  
 
*[[中国普通高校]]
 
*[[中国普通高校]]
第191行: 第337行:
 
[[Category:湖北省]]
 
[[Category:湖北省]]
 
[[Category:武汉市]]
 
[[Category:武汉市]]
 +
 +
[[Category:中文词典]]
 +
[[Category:H音词语]]
 +
[[Category:华]]

2021年6月12日 (六) 07:18的最后版本

华中师范大学校徽
华中师范大学校名

华中师范大学英语: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或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中国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师范大学,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老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的桂子山上,占地133.34公顷(2000余亩)。

华中师范大学:初秋桂子山

概况

华中师范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占地面积120余万平方米,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始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993年江泽民同志为学校九十周年校庆题词:“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学校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弘扬了革命文化教育的传统,形成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为国家培养了30多万优秀人才。

学校下设28个教学科研单位,79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具备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500余人,研究生12000余人,国际学生1100余人。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专任教师190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97人,博士生导师352人,现有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海外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者、“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65人。

学校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学等18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7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67个,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其他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5个。此外,学校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重点研究基地15个。定期公开出版专业刊物26种。

学校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学校现有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历史学、物理学),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6门,湖北省品牌专业17个,是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高校和教育部信息化试点高校。毕业生以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学校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2013年,教育部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得到充分肯定。2018年,“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探索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博学、博爱、博雅”的“三博”校园文化,近120个学生社团活跃其中,“创新杯科学文化节”“树人杯艺术文化节”“博雅大讲堂”“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桂苑之歌”等成为我校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武汉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舞台。学校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及学生宿舍空调全覆盖,图书馆馆藏面积46857平方米,藏书300余万册,并具有先进的“校园文献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大批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讲学。出国(境)研修、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科研的教师人数持续攀升。与国外大学共建四所孔子学院,积极选派汉语教师及志愿者赴国外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大力推动学生的国际双向流动,每年选派大批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在校长短期的国际学生来自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华中师范大学:三号楼 八号楼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风光

统计数据

  • 学校占地面积:1204023平方米
  • 学校建筑面积:1027029平方米
  • 学院:30个
  • 本科专业:70个
  • 国家重点学科:8个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 省部级重点学科:22个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 省、部级设置的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43个
  • 博士后流动站:15个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
  • 教授:643人
  • 副教授:941人
  • 博士生导师:342人
  • 专任教师:1966人
  • 教职工:3471人
  • 全日制在校生:29119人
  • 研究生:11141人
  • 外国留学生:1081 人
  • 图书馆馆藏面积:39357平方米
  • 学校藏书:约300万册
  • 一次性就业率:2016年为86.88%

(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9月1日)

校史

华中师范大学以1871年的文华书院为源头,以1903年文华书院所设立的大学部为起点,以1924年在文华大学基础上建立的华中大学为主体,以华中大学、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等多元结合为前身。

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变革,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学校在发展中曾几易校名。1951年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华中大学合并组建时,学校名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中华大学、湖北教育学院等并入后,学校又改名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华中师范学院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沿革。图片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


沿革

文华书院大学部

  • 最早前身是于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始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

私立华中大学

  • 文华书院于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
  • 1924年汉口博学书院大学部、武昌博文书院大学部并入。
  • 1929年岳阳滨湖书院大学部,长沙雅礼书院大学部并入。

公立华中大学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私立华中大学改为公立华中大学。
  • 1949年12月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并入。

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以原公立华中大学为主体,集中了私立中华大学,广西大学湖北教育学院,南昌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平原师范学院,海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建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华中师范学院

  • 1953年学校改名为华中师范学院。
  • 1962年湖北大学的一部分并入。
  • 1970年中南民族学院的一部分,湖北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函授学院并入。

华中师范大学

  • 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邓小平题写了校名。
  • 2005年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名单。
  • 2007年获得985创新平台专项经费支持。


华中大学校长韦卓民。图片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
文华大学校门。图片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
华中大学校门。图片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
中华大学校门。图片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
中原大学校门。图片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
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后的校门。图片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


学校标识

校徽

华中师范大学校徽十分简洁,以青绿为底色,暗喻青绿色的美丽校园。外层同心圆包裹着邓小平同志为学校题写的校名和学校的英文全称“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内层实心圆形反衬的白色篆书“华大”二字,既是学校简称,又暗含学校前身之一的“华中大学”之名。校徽中“华”字似学校建筑,“大”字既像单人独立、又如莘莘学子背靠建筑稍作休憩。整体风格明快活泼,隐有生机。

华中师范大学校徽。图片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


校庆

《华中师范大学章程》第一章第十二条规定学校校庆日为每年10月2日


华中师范大学:校训石

校训

求实创新 立德树人

华中师范大学主要有三个前身:华中大学、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自学校创立,华中大学一直秉持“立足本土文化、放眼人类文明”的教育理念;中华大学坚持“成德、达材、独立、进取”的治校准则;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则坚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崇高信念。

建国初期,学校依据自身师范的定位,制定了“忠诚、奋发、博学、乐育”八字校训,以此统摄办学思想,规范育人行为。在几十年的办学中,学校一直倡导“尊师爱生”、“为人师表”。学校在筹备建校90周年校庆活动中,制定了“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新校训,1998年修订为“求实创新、立德树人”。

惟求实而可以创新,惟立德方能树人。八字校训是学校精神的灵魂,体现了华师的办学传统和文化的积淀,代表着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也是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校训的提出意在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使之朝踏实、新颖、有德、成人的方向成长和发展,毕业多年的校友也会铭记于心。

精神

忠诚博雅 朴实刚毅

2003年百年校庆时,在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将华师精神提炼凝结为“忠诚博雅、朴实刚毅”八个字。它是一种有形的规范和无形的魅力,凡是华师的学子和校友都从中无不感受到与自己的一种情感上的维系与观照,从学缘上寻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思想源泉与学识依托。它除了包含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广博高雅的人文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人师表的重德精神,立德树人的育才精神,海纳百川的兼容精神之外,还有全面发展的博学精神,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温暖人心的博爱精神等等。

忠诚博雅:忠心而致诚,博大而高雅。它显示了一种修养、气质和精神境界,意味着博采众长、兼容并包。从过去的“又红又专、能文能武”到今天的“品学兼优、德才兼备”,乃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意味着志趣高雅、风格高尚、气质不俗。它是华师人独特的个性。

朴实刚毅:质朴而坚实,刚强而弘毅。体现的同样是一种品质、修养,讲究的是一种气度和内在的阳刚之美。“朴实”是对华师人淳朴、实在、踏实等品质的概括;“刚毅”则反映了华师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在困难和逆境中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毅力和精神。一方面不事张扬,踏实做事;一方面持之以恒,有所作为,正是华师人百年来一以贯之的传统,并体现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中。

华师校训与华师精神作为华师人的群体意识、人格共性,在不断闪耀着光辉;作为华师人的精神力量和理想追求,在新的世纪发扬光大。

校歌

  南湖浪涌,桂香灵动,百年求索路,桃红李白映苍穹。
  仰望星空,立言立功,江山任指点,青春飞扬火样红。
  华大正葱茏,博雅为我宗,大爱生为本,长风送鲲鹏。
  仰望星空,立言立功,江山任指点,青春飞扬火样红。

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 文华大学(1903-1924.7)
    • 詹姆斯·杰克逊(中文名 翟雅各) 校长(1903-1915)
    • 艾尔弗雷德·A·吉尔曼(中文名 孟良佐) 校长(1915-1924)
  • 私立华中大学(1924.9-1951.9)
    • 艾尔弗雷德·A·吉尔曼(中文名 孟良佐) 校长(1924-1929)
    • 韦卓民 校长(1929-1951)
  • 私立中华大学(1912.5-1952.11)
  • 陈时 校长(1917-1952)
  • 公立华中大学(1951.9-1952.11)
    • 韦卓民 改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1-1952)
    • 潘梓年 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长、中原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改制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1952)
  • 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2.11-1953.10)
    • 潘梓年 建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2.11)
  • 华中师范学院(1953.10-1985.8)
    • 杨东莼 院长(1954-1957)
    • 刘介愚 副院长(1954-1963)、院长(1963-1966)、党委书记(1954-1966)、党委书记(1980-1983)、顾问(1983-1986)
    • 白瑞西 临时党委书记(1972-1980)、革委会主任(1972-1978)、院长(1978-1980)
    • 高原 副院长(1980-1983)、党委书记(1983-1985)
    • 刘若曾 院长(1980-1983)、党委副书记(1981-1983)、顾问(1983-1986)
    • 王庆生 副院长(1981-1983)
    • 晏章万 党委副书记(1982-1985)
    • 章开沅 院长(1983-1985)
  • 华中师范大学(1985.8-至今)
    • 章开沅 校长(1985-1991)
    • 王庆生 副校长(1985-1991)、校长(1991-1999)
    • 高原 党委书记(1985-1986)
    • 戴绪恭 党委书记(1986-1995)
    • 路钢 副校长(1995-1999)、校长(1999-2001)
    • 谷士文 校长(2001-2003)
    • 晏章万 党委副书记(1985-1995)、党委书记(1995-2003)
    • 丁烈云 党委书记(2003-2010)
    • 马敏 副校长(1999-2003)、校长(2003-2011)、党委书记(2011-2017)
    • 杨宗凯 副校长(2004-2011)、校长(2011-2018)
    • 黄晓玫 副校长(2009-2014)、党委副书记(2014-2017)、党委书记(2017-2019)
    • 赵凌云 校长(2018-2019)、党委书记(2019- )
    • 郝芳华 校长(2019- )

学部学院(所、中心)

  • 人工智能教育学部
  • 教育学院
  • 心理学院
  • 文学院
  • 新闻传播学院
  • 历史文化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 公共管理学院
  • 法学院
  • 社会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信息管理学院
  • 体育学院
  • 音乐学院
  • 美术学院
  •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化学学院
  • 生命科学学院
  • 计算机学院
  •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 中国农村研究院
  •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 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科研机构

  • 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 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
  • 农药与化学生物学实验室
  • 北京研究院
  • 楚学研究所
  • 中南高校师资培训中心
  • 历史文献所
  •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 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
  • 湖北省学校德育研究中心(华中师大道德教育研究所)
  • 生物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土地科学研究中心
  • 教育大科学研究中心
  • 长江书法研究院
  • 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
  • 道家道教研究中心
  •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
  • 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
  •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
  • 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

著名校友

  • 恽代英
  • 宋教仁
  • 杨松贺
  • 万国权
  • 邹时炎
  • 章开沅
  • 夏雨田
  • 吴宓
  • 张舜徽
  • 钱基博
  • 邢福义
  • 唐浩明
  • 冯巩
  • 艾晓明
  • 桂质廷
  • 沈星
  • 冯友兰
  • 黄侃
  • 徐迟
  • 姚雪垠
  • 韦卓民
  • 游国恩
  • 潘梓年
  • 林育南
  • 包鹭宾
  • 陈昌浩
  • 王亚南
  • 张子高
  • 曾昭安
  • 沈祖荣(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