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拜物教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商品拜物教英语:fetishism of commodity),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能够支配人的命运、具有令人敬畏的神力。K.马克思把这种现象和观念比喻为拜物教,称为商品拜物教。

商品交换关系掩盖着人与人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价值本来是表现人们各种各样的劳动具有共同的抽象劳动的性质,可以从量上加以比较,在商品交换中却似乎成了商品的自然属性,劳动量表现为价值量。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商品能否顺利地卖出,付出的劳动量能够换回多少自己所需的商品,这个关系着生产者命运的问题,生产者自己却无力决定,而似乎决定于商品自身的属性。人生产商品,商品却决定人的命运。这就好像神本来是人造的,却统治着人。

随着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和价值形式的演变,出现了货币。商品拜物教深化为货币拜物教。金、银作为货币,本来不过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们可以用来购买一切商品的特性来源于社会关系,却表现为金、银的天然属性。好像金、银自身就主宰着人的命运,因此成了膜拜的对象。纸币代替金、银后,小小纸片获得同样的神力。对钱的追求和崇拜成为商品经济中的普遍现象。

在私有制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即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得到最大的发展,并衍生出资本拜物教。本来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使货币变为资本,但在人们眼里,似乎资本家手里的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天然就具有资本的属性,它们的价值会自行增殖。本来剩余价值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却被当作资本自己的产物。

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物与物的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科学地阐述了商品、货币、资本以及一切相关范畴的内涵,说明了商品拜物教的虚妄及其根源。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