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端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夏侯端(?─627),寿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人。 仕隋为大理司直,同唐高祖李渊为友,李渊常请夏侯端到自己家中聊天,谈得非常投机。李渊受命到河东(治所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征伐时,向隋炀帝请求让夏侯端为自己的副手。在隋炀帝猜忌李渊时,夏侯端提醒李渊,劝他早为安天下、保自身谋划。李渊起兵反隋时,夏侯端因此被捕押送长安,李渊攻克长安后才将他救出。李渊建唐,拜他为秘书监。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杀, 已进入长安的李渊,于五月称帝,建立唐朝,并着手巩固政权,削平群雄,完成统一大业。这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农民军遭到洛阳(今属河南)王世充的袭击。李密兵败后,于十月降唐。但是,李密在河南地区的势力仍然存在,各大军事集团都力图争取这些地区,以壮大自己力量。李渊曾派李密前去招谕,但李密在半途叛唐,被唐将盛彦师所杀。争取河南地区问题,再次摆到唐朝统治集团面前。这时,秘书监夏侯端请求出使河南,进行招谕。唐高祖李渊见夏侯端愿出使河南,很是高兴,便加封他为大将军、持使节主河南道招慰使,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四月出发。十月到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从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北)渡过黄河。夏侯端向各州县发出檄文,劝谕他们归顺大唐。当时,东到大海、南至淮河,二十余州纷纷遣使降唐。

  夏侯端到达谯县(今安徽亳州)时,亳州(治所谯县,今安徽亳州)刺吏丁叔则、汴州(治所浚仪,今河南开封)刺史王要汉,均以所部降于洛阳王世充。这就使道路隔绝,无法前进。夏侯端所带两千人,粮食吃尽后,只得杀马充饥。由于夏侯端平时待人真诚,甚得人心。所以,即使在无粮情况下,士兵们仍跟着他,不愿离去。夏侯端见很难继续向前,泣不成声地对大家说道:“卿等乡里皆已从贼,特以共事之情,未能见委。我奉王命,不同众卿;卿有妻子,无宜效我。可斩吾首归贼,必获富贵”。夏侯端说完,众人无不感动,也流着泪说:“公于唐室非有亲属,直以忠义,志不图存。吾等虽贱,心亦人也,岂肯害公以求利乎!”夏侯端认为,与其大家都走不出去,困死在这里,还不如让众人出去投生。自己活着,大家都不肯离开,所以,他决心以死效忠唐朝,让众人投生而去。于是夏侯端便要自刎,被众人抱住救下,而自杀未成。随后,夏侯端便同众人走小路,继续前进。这样走了五天,饿死、被王世充军队击杀、走失的已超过大半,只剩五十二人追随夏侯端了。

  夏侯端同五十二人每天采摘荒地的野草、豆、果以充饥。生活如此艰苦,道路又非常难行,前途无法设想。但是,夏侯端始终牢牢握着象征大唐尊严的旌节,表明自己至死不忘大唐。在途中,夏侯端又多次让众人自寻生路,但是众人始终不肯离去。一次,夏侯端对随从者说:“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中。我受国恩,所以然耳,今卿等何乃相伴死乎!可散投贼,犹全性命。吾当抱此一节,与之俱殒!”夏侯端心怀大唐,不愿以己累众,要同大唐旌节一起殒灭,这更深深感动了众人,他们表示誓死与夏侯端一起护卫大唐旌节。

  在河南各地都降归王世充的时候,只有杞州(治所雍州,今河南杞县)刺吏李公逸为大唐坚守,不降王世充。李公逸听到夏侯端持节招谕河南各地遇到困厄,便派兵接夏侯端至城中。而王世充也得到夏侯端为大唐出使招谕河南的消息,立即派使者去杞州召夏侯端,并送去锦袍,带上委任夏侯端的文书,只要夏侯端降王世充,便可爵淮南郡公、官吏部尚书。对王世充的利诱,夏侯端不屑一顾,他大义凛然地对使者说:“夏侯端天子大使,岂受王世充官乎!汝欲吾往,唯可取吾首耳”。并当场焚文书、毁锦袍。

  为了回朝复命,夏侯端与随从走山间小道,夏侯端把旌节取下藏于怀中,取竿加刀刃,以为防卫。山路崎岖,险象环生,有时猛兽冲出,有时遇到断崖绝壁。夏侯端一行,昼夜兼行,同行者,有坠崖而亡者,也有溺水而死者,还有被猛兽所食者。赶到大唐所辖之宜阳(今河南宜阳东),随从仅有二十余人。经过长途跋涉,历尽艰辛,他们都已“鬓发秃落,形貌枯瘠”。夏侯端到达长安见唐高祖李渊,“但谢无功,殊不言艰苦”。

  夏侯端奉命出使,遽遇形势变异,仍不辞艰辛,宣谕王命;虽经九死一生,而始终卫护大唐旌节;敌人高官厚禄,不为所动;路途艰危,毫不退缩,返国不言功、不道苦。他坚贞的爱国情怀、高尚的品质,千古传诵。后卒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