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港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太子港空拍

太子港法语:Port-au-Prince;海地克里奥尔语:Pòtoprens),海地首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港市。位于加勒比海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是戈纳夫湾的天然港口,该地区原属于阿拉瓦克文明,于1749年成为法国殖民统治。城市的地理布局类似一个圆形剧场,商业区靠近海边,而住宅区则渐次拉升位于山上。

太子港始建于1749年。1770年取代海地角为法属圣多明各殖民地首府。1804年为海地首都。曾屡遭地震、飓风和战火破坏。全国工业中心。工业主要有制糖、水泥、纺织、面粉、酿酒、制皂、制药、制鞋、服装等。港口为一天然良港,港宽水深,外有戈纳夫岛屏蔽。吞吐量占全国进出口物资的60%~70%,主要输出蔗糖、咖啡、可可、棉花、皮革、木材等。建有国际机场,设有国际航线通加勒比海诸岛,为交通枢纽。旅游业甚盛,市区有18世纪建造的教堂、宫殿,市中心的独立英雄广场为集会和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还有老城商业区和依山而筑被鲜花和树荫环绕的私人住宅。为全国文化中心,设有海地大学、国家博物馆、考古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艺术中心、图书馆和一些俱乐部。

由于山坡上的贫民窟持续增长,以致城市人口难以精确统计。最近估计大都市区的人口约为370万,接近海地全国人口约一半。2010年海地地震造成大量建筑物破坏与人民伤亡,海地政府估计震灾的死亡人数为23万人。

历史

相传,在法国殖民时代,海上刮起风暴,一艘法国“太子”号轮船驶进港口后平安无事,后来人们以这艘轮船的名字命名它为太子港。这里本是印第安人居地,1492年哥伦布发现海地岛后,西班牙人蜂拥而至,并从非洲运来黑奴充当奴隶。1697年落入法国人之手。太子港始建于1749年,1770年取代海地角成为法属圣多明各殖民地首府。1804年,海地独立,太子港成为首都。

地理

太子港位于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戈纳夫湾东南岸、拉萨尔山、库尔德萨克平原与加勒比海的交接处,面对戈纳夫岛

2010年1月12日,距离太子港以西10英里处发生芮氏规模7.0的地震,并在之后发生了最大规模为6.1的多次余震,造成包括总统府联合国维和部队总部大楼等大量建筑损毁。

气候

太子港的气候属于热带乾湿季气候,全年气温大致平均。三月到十一月是雨季,不过七月的雨水稍少,而旱季则是余下的三个月份。太子港的旱季通常温而湿,雨季则通常热而湿。

经济

  • 太子港是全国的主要港口,全国对外贸易额的70%和占出口值40%的咖啡由此出口。
  • 太子港工业区向北切入库尔德萨克平原,是全国惟一的工业基地,有制糖、轧米、水泥、剑麻加工、制鞋、服装、体育用品等厂家,其中棒球产量居世界首位。

文化资产

太子港市在国家宫 (National Palace) 及其周边地区有丰沛的文化资产。国家宫是太子港市的早期建筑,曾经历毁坏后于1920年重建,但在2010年大地震中,中心圆顶屋顶再次倒塌毁坏。1938年成立的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收藏涵盖从阿拉瓦克泰诺印第安人时代到 1940 年代的海地历史文物。海地艺术博物馆(Musée d'Art Haïtien du Collège Saint-Pierre) 收藏了该国具有才华艺术家的作品。其他还有国家档案馆、国家图书馆、表达艺术画廊 (Expressions Art Gallery) 、太子港主教座堂 (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the Assumption) 都是太子港殖民时代以来文化资产的地标。

在 1880至 1920 年代间,海地富有家族的住宅建筑结合当地传统和西方建筑文化影响,形成姜饼风格建筑 (gingerbread)。该建筑艺术风格来自于欧洲和北美的手工建筑技艺,特别是法国的工匠艺术。该建筑风格有强烈的装饰性,通常有大格局的门窗、拉高的天花板、大型的阁楼门廊,以及海地文化所特有的镂空格子图案装饰。奥洛夫森旅馆 (Hotel Oloffson) 曾经是海地两位前总统的私人住宅,是姜饼风格时期的代表作,目前已成为城市旅游活动的热门中心。

每年11月初的Fet Gede活动,也是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亡灵节海地人在这个节日是结合巫毒教的传统仪式,穿着白色棉衣和紫色头巾,在街上狂欢饮酒游行,最后到达墓地后,人们会为亡灵献上食物,并将酒倒在墓碑上,向逝去的亲友表示敬意。

教育

交通

太子港有一个国际机场杜桑·卢维杜尔国际机场

联合国维和部队

由于海地时常发生动乱,联合国于2004年3月1日晚上一致通过《第1529号决议》,授权向海地派遣多国维和部队,帮助海地维持社会安全与稳定。现有多个国家派遣的维和部队部署在太子港。在2010年1月12日的地震中,联合国维和部队总部大楼严重损毁。

姐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