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拉丁美洲在地球上的位置(绿色部分)

  拉丁美洲英语:Latin America;西班牙语:América Latina或Latinoamérica;葡萄牙语: América Latina;法语:Amérique latine),简称拉美,通常指称美洲大片以罗曼语族语言作为官方语言或者主要语言的地区。因为罗曼语族衍生于拉丁语,拉丁美洲由而得名。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地处北纬32°42′和南纬56°54′之间,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南美洲。拉丁美洲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就美洲居民的语言而论,英语和拉丁语占统治地位,由于本区都隶属拉丁语系,因此,美国以南的众多国家,被称为拉丁美洲国家。拉丁美洲(Latin America)

  拉丁美洲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北全长11,000多公里,东西最宽处5,100多公里,最窄处巴拿马地峡仅宽48公里。北部有墨西哥湾加勒比海。面积2 056.7万平方公里。人口5.77亿人(2008年)。主要是印欧混血种人和黑白混血种人,次为黑人、印第安人和白种人。

  在历史上,这一地区主要是拉丁语系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此外,加勒比海上的西印度群岛与拉美具有相同的历史遭遇,在地理划分上,习惯地把它同拉美划在同一范畴,统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拉丁美洲地形复杂,墨西哥基本上是个草原,称墨西哥高原。西印度群岛大都也以山地为主。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耸立着安第斯山脉。安第斯山脉以东,平原和高原相间,自北而南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等。拉美大陆半岛较少,主要有与中美洲交界的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18万平方千米)、墨西哥北部的加利福尼亚半岛(14.3万平方千米)、南美洲北部的瓜希拉半岛(1.4万平方千米)和智利南部的泰陶半岛(1万平方千米)。拉美地区岛屿较多,岛屿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加勒比海北部、东部和南美洲大陆南端的沿海地区。加勒比地区岛屿由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和巴哈马群岛组成,其中最大的岛为古巴岛。南美洲大陆南端沿海岛屿主要有隔麦哲伦海峡与大陆相望的火地群岛和位于南大西洋和南极洲之间水域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后者西距阿根廷领土500多千米,目前为阿根廷与英国有主权争议的岛屿。在亚马孙河入海口处有世界最大的由河水冲积形成的马拉若岛,面积近5万平方千米,植物生长繁茂,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生态旅游胜地,当地的一种长红色羽毛的鸟是当地的特有动物。此外,拉美一些国家在远离陆地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上有一些群岛和岛屿。

  在太平洋上,有距南美洲大陆最远的智利复活节岛(距智利海岸3700千米),岛上有上千尊每个重90吨的“毛阿依斯”人头巨石雕像以及至今未能破译的文字符号,给这个小小的岛屿增添了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距大陆600千米的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其中的马斯地岛是美洲最古老的陆地之一,因据传是《鲁宾逊飘流记》故事的发生地而久负盛名。在距厄瓜多尔海岸900千米正处在赤道线下有加拉帕戈斯群岛,那里多种复杂的气候条件、起伏多变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的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和物种,为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假说和《物种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于拉丁美洲究竟由哪些国家组成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从社会政治角度说,拉丁美洲主要包括美洲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盛行的地区:墨西哥、大部分的中美洲、南美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区。这时它是伊比利亚美洲的同义词。尽管拉丁美洲的概念是由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提出的,其它罗曼语族的语言占主导的地区,例如较多说法语的加拿大魁北克通常不被包括在拉丁美洲范畴内。

  现在有时,特别是在美国,拉丁美洲的这个词被用来指所有美国以南的美洲,包括像伯利兹、圭亚那、牙买加、巴巴多斯和苏里南这样的并不盛行罗曼语族语言的国家。相反的,在巴西,人们常常将附近的西班牙语国家称作拉丁美洲。

  从地缘政治角度,拉丁美洲被分成了20个独立的国家和一些附属领地。

  无论是从面积还是从人口看,巴西都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它的官方语言,葡萄牙语,将它与其他以西班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拉丁美洲国家区分开来。

  拉美长期受到西方殖民主义和西班牙封建主义的统治,经济落后,社会矛盾较严重,激进思想和政治主张比较流行。

  世界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与南美洲合称美洲
         从社会政治角度,将美洲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盛行的地区:墨西哥、大部分的中美洲、南美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称为拉丁美洲
  世界四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因为海洋学上发现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于是国际水文地理组织于2000年确定其为一个独立的大洋。

历史

  拉丁美洲人类遗址大约可上溯至1万~4万年前,但有据可考的历史,一般认为始于公元前10世纪左右。从那时以来,拉美上下3000年的历史,大体经过了印第安古文明时期、殖民地时期、独立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几个发展阶段。

印第安古文明

  拉丁美洲是世界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印第安人是美洲古文明的创造者。由于美洲大陆迄今没有发现古代猿人的化石,学者一般认为印第安人是从本大陆以外的地方迁徙来的。根据考古学、人类学和地质学所提供的材料表明,印第安人属蒙古利亚人种。他们的祖先大约是在2万年前或更早从亚洲通过白令海峡,分多次迁移到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并非完全属于同一种族,有部分居民可能是从大洋洲方面迁移到南美或中美地区的。据估计,15~16世纪之交,美洲印第安人约有1500万~4000万,语言和方言达1700余种。

  印第安部族复杂,主要的部族有:墨西哥的萨波特克人、托尔特克人和阿兹特克人,南部墨西哥和中美洲的玛雅人,加勒比海地区的加勒比人,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及周围地区的奇布查人,秘鲁、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等安第斯高原地区的印卡人,阿根廷、巴拉圭、智利的瓜拉尼人和阿拉乌干人,亚马孙河流域热带森林和草原地区的阿拉瓦克人和图皮人。

  美洲印第安人经过漫长的渔猎采集生活,大约在公元前3000~2000年开始定居并从事农业种植,培植了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甘薯、向日葵、烟草、可可、龙舌兰、南瓜及某些豆类和薯类作物。饲养的家禽家畜有骆马、羊驼、火鸡等。玉米种植是印第安文明的基础,故印第安文明又称玉米文明。印第安人培育的很多农作物后来传到世界各地,对人类物质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古代印第安人不知道使用铁器、车轮和牛马,影响其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在社会组织方面,长期处于原始公社制阶段。土地为部落公有,由议事会分配给各氏族和家庭使用。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平均分配。但是,有的地区达到了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进入早期的阶级社会。

  拉美印第安文化发展最高的为两大地区:一个在中部美洲墨西哥高原至危地马拉一带,被称为“中部美洲文明”。在那里最早兴起的是奥尔梅克文化,被认为是中部美洲文明的先驱。其后兴起的有特奥蒂华坎文化、萨波特克文化和托尔特克文化等。另一个在南美安第斯高原及太平洋沿岸一带,被称为“安第斯文明”。在那里最早出现的是查文文化,被认为是安第斯文明的渊源。其后兴起的有帕拉卡斯文化、纳斯卡文化、莫契卡文化、蒂亚华纳科文化、里瓦文化和契姆文化等。

  玛雅文化为古代玛雅人所创造的印第安文明,是中部美洲印第安古文明的杰出代表。大约公元前1000年,玛雅人已生活于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和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地区。公元初期在尤卡坦半岛南部佩滕湖畔的热带雨林区,兴建了第一批“城邦”。这些城邦实际是早期的祭祀中心。公元3世纪以前的历史,被认为是玛雅文化的形成期。从公元3世纪至9世纪,玛雅文化进入鼎盛期,建立大小城邦达百余个,使用统一的象形文字和历法。玛雅有立柱记事的习俗,一般是每隔20年建一座石柱碑。9世纪末,这些城邦突然衰落,立柱记事由此中断,原因不详。公元10世纪末,玛雅文明中心移向尤卡坦半岛北部,与入侵的托尔特克人的文化相融合,先后兴起了奇琴伊察、玛雅潘等城邦,使玛雅文化重新繁荣起来。1450年各城邦间发生混战,玛雅文化再度走向衰落。最后一块石柱碑立于1516年。欧洲殖民者入侵前,玛雅人已向阶级社会过渡,氏族社会内部出现了世袭的贵族和僧侣,使用奴隶劳动,公社社员也须为贵族耕种土地和缴纳赋税。

殖民地时期

  1492年8月12日,哥伦布率领的3艘远征船到达西印度群岛中的一个小岛。这个岛据新近考证认为是萨马纳礁岛。哥伦布的成功航行,是地理大发现史上的划时代大事,也是美洲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印第安古文明从此被打断,开始了300年的殖民统治时期。哥伦布的航行和"发现",掀起了欧洲人向美洲大陆拓殖的浪潮。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国的探险家和殖民者接踵而至,其中,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主要角色。

  西班牙殖民者首先征服的是西印度群岛。哥伦布首航美洲时,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殖民点,随后,西班牙殖民者又先后占领了多米尼加(1496)、波多黎各(1509)、牙买加(1509)和古巴(1514)。在征服过程中,西印度群岛原有的上百万印第安人惨遭屠杀,或者死于疾病和苦役,最后所剩无几。西印度群岛被征服后,殖民者以此为基地向南北美洲广大地区推进。1519年,H.科尔特斯率领一支近千人的殖民武装,从古巴向墨西哥进犯。阿兹特克人在夸乌特莫克领导下英勇起义,殖民者狼狈逃窜,几乎全军覆灭。1521年,科尔特斯卷土重来,把特诺奇蒂特兰城夷为平地,接着征服了整个墨西哥。1531年,另一支殖民武装在 F.皮萨罗的率领下进军南美。1533年,占领首府库斯科,1535年,基本上征服秘鲁全境。印卡人在王室成员曼科和图帕克·阿马鲁领导下举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武装反抗,一直坚持到1572年。在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后,西班牙殖民者进一步扩张。到16世纪中,西班牙在美洲征服了(除巴西外)北起加利福尼亚湾,南抵智利和阿根廷南端的广大地区,成为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规模空前的殖民帝国。

  葡萄牙对美洲的殖民活动始于16世纪初。1500年,由P.A.卡布拉尔率领的远航队在赴印度途中遇风暴不期到达巴西。1531年葡王派大贵族马丁·索萨前来巴西,建立了面积广大的巴西殖民地。

  英、荷、法除大搞海盗活动和走私贸易外,还插足瓜分殖民地。英国侵占了牙买加、特立尼达和洪都拉斯的一部分,荷兰占领库拉索岛,法国夺得海地岛的西半部和马提尼克、瓜德罗普等岛屿。这3国还分割了圭亚那。

  西班牙、葡萄牙在征服美洲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适应宗主国需要的殖民主义制度。当时,西、葡两国正处在封建专制王权的极盛时期,封建的政治经济关系仍居于统治地位。它们在美洲推行的殖民制度,也无不打上封建主义的烙印。

  1524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在马德里建立了“西班牙印度诸地事务院”,通称西印度事务院。西印度事务院代表国王行使权力,主管美洲殖民地的立法、行政、军事、财政和教会等所有事务,任命殖民地高级行政官员和神职人员。

  在300年殖民统治期间,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经济文化仍然有着重要的发展。在欧洲殖民者来到之前,拉美已有相当发达的农业。印第安人培育了玉米、马铃薯、番茄、甘薯、花生、烟草等多种农业物,欧洲人又输入小麦、水稻、香蕉、葡萄等作物,马、牛、羊、猪等家畜,以及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尤其是大牲畜和车辆的传入,对拉美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殖民地时期农业生产获得了相当的发展。但是,农业一向不被殖民当局所重视,印第安村落更难以得到欧洲的牲口和工具,生产技术原始落后。谷物生产限于保证本地区的供应,只有可供输往欧洲赚钱的少数几种种植业,如甘蔗、棉花、可可、烟草、洋红、咖啡、蓝靛,被加以鼓励和推广。这一政策导致了单一产品制。与种植业平行发展起来的还有畜牧业,由于欧洲市场的巨大需求,在南美地区获得迅速的发展。农业作为殖民地社会经济基础的地位日益增强,很多地区农产品的产值超过了其他行业,连一向以出产金银著名的新西班牙,到19世纪初,农业产值也远远居于领先地位。

独立战争时期

  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美爆发了一场争取独立的革命运动。这次运动几乎遍及拉美各地,革命战争前后持续近40年,卷入斗争的人口约2000万,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殖民地独立解放运动。就其性质来说,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拉美大部分地区从此结束了殖民统治,逐步建立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拉美独立运动以1790年海地革命为开端,海地爆发武装起义。1804年1月1日,海地宣告独立,成为拉美第一个获得独立的国家。海地革命揭开了整个拉丁美洲独立革命的序幕。1813年11月6日墨西哥正式宣布独立。中美地区也于1821年脱离西班牙宣布独立,并加入墨西哥共和国。1823年脱离墨西哥,建立独立的联邦共和国――中美联合省。1838年又分为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和哥斯达黎加5个国家。

  南美洲北部的革命于1810年首先在委内瑞拉爆发。4月19日,加拉加斯的土生白人独立派驱逐西班牙殖民官吏,建立执政委员会(洪达)。次年,召开国会,宣布成立委内瑞拉共和国,并制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第一共和国失败后,S.玻利瓦尔发表《卡塔赫纳宣言》,发动一场"殊死战",于1813年重建委内端拉共和国,即第二共和国。玻利瓦尔被授?quot;解放者"的称号,并成为共和国最高执政者。不久,第二共和国又被扼杀。斐迪南七世在西班牙复位后,立即派遣大军开赴美洲,进行残酷镇压。1815年5月,玻利瓦尔发表著名的《牙买加来信》,重申解放祖国的决心。次年,在新独立的海地共和国支持下,率革命军在委内瑞拉登陆。1818年2月,在安戈斯图拉召开国会,宣布成立第三共和国。同年5月,玻利瓦尔率军穿过原始森林,翻越安第斯山,经博亚卡战役,解放波哥大。1819年建立包括委内瑞拉和新格拉纳达在内的哥伦比亚共和国。1821年,经卡拉博博战役,解放加拉加斯,1822年,经皮钦查战役,解放基多(今厄瓜多尔)。同年建立了包括厄瓜多尔在内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至此,南美北部的独立战争宣告结束。

  南美洲南部的独立革命以拉普拉塔地区为中心展开。1810年5月25日,布宜诺斯艾利斯人民推翻西班牙总督,成立由土生白人独立派组成的临时政府。各省纷纷响应,支持新政权,史称"五月革命"。但新政权组织远征上秘鲁的军事行动不断遭受挫折。1813年底,圣马丁被任命为北方军司令。圣马丁认为经由上秘鲁去解放秘鲁的做法不可取,因而提出以智利为基地,由海上进攻西班牙殖民统治堡垒――秘鲁,从而解放整个南美?quot;大陆解放计划"。1817年圣马丁率5000人组成的"安第斯军",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安第斯山隘,取得查卡布科战役的胜利,在 B.奥希金斯的配合下解放了智利。1818年2月智利宣布独立,1821年7月秘鲁宣布独立。

  1820年,葡萄牙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若奥于次年返回葡萄牙,留下王子佩德罗作巴西摄政王。由资产阶级自由派掌握的葡萄牙议会力图维持巴西的殖民地地位,下令撤消摄政王机构,要求佩德罗返葡。1822年1月,佩德罗声明拒绝执行葡萄牙议会的命令,并建立了以自由派领袖 J.博尼法西奥为首的新政府,准备召开制宪会议,以便把巴西引向君主立宪的轨道。巴西要求独立的呼声高涨,与葡萄牙的矛盾日益加剧。同年7月,葡萄牙议会否决了巴西建立独立国家的要求,宣布巴西制宪会议为非法,并准备增兵讨伐巴西。在此形势下,佩德罗无路可退,遂于9月7日宣布巴西独立,这一天被定为巴西独立日。12月1日,佩德罗加冕为皇帝,称佩德罗一世,巴西成为立宪帝国。在拉美独立运动中,巴西是惟一建立君主制的国家。至此,在拉美先后建立了17个独立国家,基本上形成了今日拉丁美洲各国的政治格局。

加勒比地区历史

  关于加勒比地区,存在着3种不同的界定:第一种,泛指整个加勒比盆地,包括13个岛国、13个沿海国家和一些未独立地区;第二种,按文化-语言标准来分类,指加勒比海和沿岸讲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和荷兰语的国家与地区;第三种,从历史地理角度来划分,指包括加勒比海的诸岛屿、南美洲东北角的圭亚那、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以及中美洲的伯利兹。本文采用第三种定义。"加勒比(carib)"一词,在印第安语中为"壮士"或"堂堂正正的"之意。如同美洲大陆一样,加勒比地区的人类遗迹可上溯到4万~5万年前,其历史进程基本上经历了古代印第安人文明时期、殖民征服时期、殖民列强角逐时期、独立运动和现代5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加勒比地区出现了13个新独立的国家。其中,12个英属殖民地独立后均加入了英联邦。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采取了不尽相同的政体,大体上可分为3类:第一类,实行总督制,即国家元首为英国女王,由女王任命的总督为代表。这类国家也可称为具有君主立宪色彩的议会制。实行总督制的国家有9个:牙买加、巴巴多斯、巴哈马、格林纳达、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伯利兹、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基茨和尼维斯。第二类,实行名义上的总统制,即总统为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但总统不掌握实权,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而组阁的总理则拥有广泛的权力。实行这类总统制的国家有2个: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多米尼克。其中前者是英联邦内的共和国,后者是英联邦成员国。第三类,实行名副其实的总统制,即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由议会选举产生;总理为总统助手。实行这类总统制的国家有2个:圭亚那、苏里南。

地理

地理位置

  拉丁美洲是指从墨西哥起的西半球南部的整个地区。东濒加勒比海和大西洋,与非洲大陆最近距离约2494.4千米;西临太平洋;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北界墨西哥与美国界河布拉沃河(即格兰德河),与美国为邻。它包括北美洲的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大陆。在历史上,这一地区主要是拉丁语系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故称拉丁美洲。此外,加勒比海上的西印度群岛与拉美具有相同的历史遭遇,在地理划分上,习惯地把它同拉美划在同一范畴,统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从地理位置上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范围东起南美洲大陆的最东端、巴西东北部的布朗库角(西经34°46′),西至太平洋沿岸墨西哥和美国交界处(西经117°09);北起科罗拉多河墨西哥和美国交界处(北纬32°42′),南至南美洲大陆最南端的弗罗瓦德角(南纬53°54′)。而与弗罗瓦德角隔麦哲伦海峡相望的火地群岛最南部的合恩角,则处在南美洲的最高纬度上(南纬55°59′)。这就是说,拉美陆地是从北纬32°左右到南纬55°左右,跨越南北两个半球,但其大部分处在南半球。它的主要部分处在赤道线下和南北两条回归线之间。赤道线穿过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以北几千米处和亚马孙河入海口巴西的贝伦市不远的地方。南回归线穿过南美洲大陆第一大工业区圣保罗以北的郊区;而北回归线则穿过墨西哥湾,在靠近哈瓦那的纬度上。可以说,除乌拉圭外,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均处在或部分地处在南北两条回归线之间。

  拉美地区从北到南全长1.1万千米,总面积逾207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8%,相当于欧洲大陆的3倍,其中南美洲面积(包括附近岛屿)约为179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拉美地区大陆海岸线长4.5万千米,其中南美洲海岸线长约2.87万千米,多为与山脉走向一致的侵蚀海岸。太平洋沿岸,特别是南纬10°~33°之间的一段海岸,是典型的上升断层海岸,陡崖逼临深海,几乎不存在过渡性的沿海平原和岸外大陆架,深达6000米以上的秘鲁海沟和智利海沟离海岸很近,有的地方甚至不足100千米。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太平洋沿岸,由于沉降受到海侵,海岸线比较曲折,形成较大的海湾,其中瓜亚基尔湾是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海湾。智利南部海岸属峡湾型,海岸曲折,岛屿杂列。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为阿尔卑斯褶皱外带,火山众多,为太平洋沿岸火山带的一部分,沿海平原比较狭窄。墨西哥东海岸与美国南部海岸形成墨西哥湾,这一带的沿海平原一直延伸至尤卡坦半岛,一般宽度为100千米至500千米,最宽达800千米。它是由大陆边缘近期上升出露的海底形成。在南美洲大陆北部加勒比海沿岸的西段,南北走向的山脉与海岸垂直相交,海水沿山间纵谷侵入,形成伸向内陆的海湾,如达连湾、委内瑞拉湾等。整个大西洋沿岸,除巴西东海岸和布朗库角向北延伸的一段海岸外,基本上是下沉海岸,岸外有较宽的大陆架,特别是亚马孙河口向西北延伸的一段海岸和南纬30°~40°的一段大西洋沿岸,是平直低浅的溺谷型海岸,河口处多形成喇叭形三角港;有的岸段如巴西南部海岸,被淤沙封闭而形成潟湖。

  拉美大陆半岛较少,主要有与中美洲交界的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18万平方千米)、墨西哥北部的加利福尼亚半岛(14.3万平方千米)、南美洲北部的瓜希拉半岛(1.4万平方千米)和智利南部的泰陶半岛(1万平方千米)。

  拉美地区岛屿较多,岛屿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加勒比海北部、东部和南美洲大陆南端的沿海地区。加勒比地区岛屿由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和巴哈马群岛组成,其中最大的岛为古巴岛,位于大安的列斯群岛中,北距美国佛罗里达半岛180千米,面积11.086万平方千米。南美洲大陆南端沿海岛屿主要有隔麦哲伦海峡与大陆相望的火地群岛和位于南大西洋和南极洲之间水域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后者西距阿根廷领土500多千米,目前为阿根廷与英国有主权争议的岛屿。在亚马孙河入海口处有世界最大的由河水冲积形成的马拉若岛,面积近5万平方千米,植物生长繁茂,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生态旅游胜地,当地的一种长红色羽毛的鸟是当地的特有动物。此外,拉美一些国家在远离陆地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上有一些群岛和岛屿。在大西洋上,距巴西本土1100千米有特林达岛和马丁-瓦斯岛,距巴西本土900千米有圣佩德罗-圣保罗岛,距巴西最东端布朗库角345千米有被巴西辟为国家海洋公园的费尔南多-德诺罗尼亚岛。在太平洋上,有距南美洲大陆最远的智利的复活节岛(距智利海岸3700千米),岛上有上千尊每个重90吨的"毛阿依斯"人头巨石雕像以及至今未能破译的文字符号,给这个小小的岛屿增添了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距大陆600千米的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其中的马斯地岛是美洲最古老的陆地之一,因据传是《鲁宾逊飘流记》故事的发生地而久负盛名。此外,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岛屿还有智利的萨拉-戈麦斯岛;在距厄瓜多尔海岸900千米正处在赤道线下有加拉帕戈斯群岛,那里多种复杂的气候条件、起伏多变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的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和物种,为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假说和《物种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区域划分

  拉美地区包括4个部分,共有33个国家和若干个未独立的地区。

墨西哥

  地理位置上属北美洲,但它原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从种族、文化、历史上看,属于拉丁美洲。墨西哥北部隔布拉沃河与美国接壤,南部与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和伯利兹为邻,东濒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墨西哥国土绝大部分由墨西哥高原构成,东、西、南三面有山脉环绕,高原由南向北倾斜,北部是广阔的内陆盆地;南部多火山,海拔多在2000~3000米;国土面积为1 967 183平方千米。

中美洲

  指从墨西哥南部至哥伦比亚西北部美洲大陆中段的狭窄陆地,其最窄处为巴拿马运河处,宽度仅为48千米。中美洲以尼加拉瓜湖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呈东西走向,南段呈西北-东南走向,是连接南北美洲的陆路桥梁和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战略要地。中美洲陆地面积为54万平方千米。在行政区划上,包括伯利兹、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巴拿马7个国家。

南美洲

  位于西半球的南部,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西北与中美洲地峡相连,北濒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南美洲大陆北宽南窄,略呈三角形,南北跨66~68个纬度,最长距离7150千米;东西最宽处是从巴西东端的布朗库角至秘鲁西北部的帕里尼亚斯角,即从西经34°46′到西经81°20′,东西宽达5100千米。南回归线以南,大陆显著收缩。南美洲陆地面积约为1797万平方千米,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圭亚那、巴拉圭、秘鲁、苏里南、乌拉圭、委内瑞拉12个独立国家和尚未独立的法属圭亚那。其中,巴西领土面积最大,为8 547 403平方千米,约占南美洲总面积的一半,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居世界第5位。

西印度群岛

  由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和巴哈马群岛组成,自北向南呈弧状排列,并同南美洲大陆的北部海岸和中美洲东海岸一起,构成一片陆间海,即加勒比海。加勒比海东西宽约2800千米,南北长1400千米,面积为75.4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2491米。这一地区习惯上称为加勒比地区。西印度群岛中较大的岛屿多为大陆岛,较小的岛屿多属火山岛和珊瑚礁岛。岛屿面积24万平方千米,群岛中有13个国家和一些未独立地区。大安的列斯群岛中有多米尼加、古巴、海地、牙买加4个国家和美属波多黎各和英属开曼群岛等。小安的列斯群岛中有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多米尼克、格林纳达、圣卢西亚、圣基茨和尼维斯、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8个国家及英属维尔京、蒙特塞拉特岛、安圭拉和特克斯和凯科斯岛,美属维尔京,法属瓜德罗普、马提尼克,荷属安的列斯、阿鲁巴。巴哈马群岛中有巴哈马一个国家。

自然资源

  拉美地区的主要部分处在低纬度和赤道线两侧,80%的地区处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温和,温差较小,雨量充沛且季节分布相对均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给拉美地区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也给动植物生长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拉美地区平均海拔仅600米,海拔在300米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占地区总面积的40%,海拔在300米以下的平原占60%,特别是南美洲安第斯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地域辽阔、相对平坦,为发育世界上流程最长、流域最广、流量最大的亚马孙河系及其他众多河流提供了可能。

  拉美地区林业资源丰富,是森林覆盖面积较大的大陆。南美洲森林面积达920万平方千米,占全洲总面积的50%以上,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3%。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各岛屿的森林面积合计约70万平方千米。这一地区的热带雨林是现今世界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总面积550万平方千米,其中 330万平方千米在巴西境内,占地区热带雨林面积的60%,其余40%分布在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境内。拉美地区动植物资源也极为丰富,据统计,亚马孙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品种之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仅植物品种就多达8.6万~9万种。生长着许多可供食用、药用和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例如红木、檀香木、桃花心木、香膏木、蛇桑木、肉桂、金鸡纳树和各种椰树、棕榈树等;在安第斯山区和中美洲生长着一些名贵的云杉、雪松等经济林;沿海地带还生长着耐盐碱的红树、栲胶树等;在河漫滩地带生长着抗涝的树种和其他植物。

  拉美地区各种类型的气候条件和植被给动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已形成丰富而独立的动物新热带区。亚马孙热带雨林区是世界上脊椎动物最丰富的地区,哺乳类动物、两栖类动物和爬行类动物既丰富又具地区特色;鸟的种类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仅巴西就有1600种以上。

  拉美地区具有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巨大潜力。全地区耕地面积达1.6亿公顷,约占总面积的7.7%;适宜耕种的土地面积为5.7亿公顷。拉美地区普遍种植玉米、小麦、水稻、豆类等多种粮食作物和甘蔗、香蕉、可可、棉花、柑橘、咖啡等经济作物。其中巴西的咖啡、香蕉、木薯产量居世界第1位,大豆产量居世界第2位,可可产量居世界第3位。南美洲有大面积的草场、牧场,草原面积约4.4亿公顷,约占全洲总面积的25%和世界草原总面积的14%以上,适宜大规模发展畜牧业。阿根廷的牧场面积达1.4亿公顷,潘帕斯草原是拉美著名的天然牧场,生产的大量优质牛、羊肉驰名于世。

  拉美地区河流众多,纵横交错,大的河流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以流域面积计,84%的河流注入大西洋,11%的河流注入太平洋,其余5%的河流为内河。拉美地区降水量丰富,平均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的地区占大陆面积的70%;又有来自安第斯山的雪水汇集,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估计水力蕴藏量为4.67亿千瓦,约占世界水力蕴藏量的16.9%,仅巴西水力资源就达2.13亿千瓦。拉美地区已开发的水力资源约占世界水力资源的3.6%,集中在亚马孙河的一些主要支流、巴拉那河、圣弗朗西斯科河、奥里诺科河等河流上。

  拉美地区矿业资源丰富,现代工业所需最基本的20多种矿物资源的绝大部分都有,有些矿物储量居世界前列。例如墨西哥已探明石油储量达103亿吨,委内瑞拉的石油储量为80多亿吨,均居世界前列。拉美地区天然气已探明储量约3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和阿根廷。铁矿储量约1000亿吨,巴西的铁矿储量居世界前列,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2位。铜储量约在1亿吨以上,居各洲之首,智利铜储量居世界第2位,秘鲁居世界第4位。煤蕴藏量约500亿吨,主要分布在哥伦比亚和巴西,仅哥伦比亚煤蕴藏量就多达240亿吨。此外,巴西的铍、钽、铌,苏里南和牙买加的铝土,墨西哥的银、硫磺,智利的硝石,古巴的镍,哥伦比亚的绿宝石等均居世界前列。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海岸线绵长,东西有两洋环抱,又面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渔业资源丰富,有许多天然渔场,如秘鲁、智利沿海,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巴西沿海以及南大西洋等海域都是世界重要的渔场,盛产沙丁鱼、金枪鱼、鲈鱼、鲭鱼、鳕鱼以及多种虾类。捕鱼量居世界前列。此外,拉美地区内河盛产淡水鱼,其种类多达2500~3000种以上。

经济

独立战争以前时期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前,拉美大陆上存在着多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在阿根廷等地,印第安人主要从事狩猎和捕鱼;在亚马孙河流域的雨林中,土著人以刀耕火种为生;在墨西哥、中美洲和安第斯地区,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卡人修筑了灌溉系统,从事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活动和一些制作工艺品的手工业活动。西班牙殖民者的到达使新大陆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殖民地时期之初,西班牙王室对殖民地农业采取了一定程度上的放任自流政策,甚至鼓励殖民地推广或试种小麦和水稻等农作物。但是,16世纪以后,由于殖民地的农业发展已足以损害宗主国的农业利益,西班牙王室遂采取以下三种不同的农业政策:首先,严格限制、甚至禁止殖民地从事有损于宗主国农业利益的农业生产活动。其次,对于殖民地居民必需而宗主国难以满足需求的小麦和水稻等粮食作物,则允许其在地方市场需要的限度内发展。第三,对于能在宗主国和国际市场上获取暴利的热带和亚热带农作物,大力鼓励其发展。

  大量贵金属的发现使西班牙开始重视美洲殖民地。为了控制西属美洲和独占殖民地的金银,西班牙对美洲殖民地采取了贸易垄断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由王室指定的船队按规定时间和航线往返美洲;非西班牙产品不得输入西属美洲;西属美洲殖民地内的各辖区不得进行贸易。这一贸易垄断政策延续了 300年。毫无疑问,这种贸易政策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西属美洲的生产多样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而且也使该地区进一步依赖于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独立战争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独立战争虽然未能改变拉美的发展模式,但对拉美的对外经济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独立战争结束了宗主国强加的贸易垄断,从而使拉美国家能将其出口产品销售到最能有利可图的市场,同时从最佳的市场进口各种商品。其次,随着独立国家的出现,殖民地时期形成的事实上的关税同盟被各国自行制定的关税制度取而代之。第三,独立战争还使拉美获得了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本的机会。但是,由于经营不善和营私舞弊等原因,几乎所有发行债券的拉美国家政府都于19世纪20年代陷入了倒账的困境。

  独立战争后,在许多国家,由于政局不稳等原因,资本外流日益严重,许多矿井和大庄园因缺乏资本而处于瘫痪状态。此外,新独立国家为扩充军队、保护边界和维系政府部门的运转,政府的经常性开支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巨额财政赤字。

  拉美国家努力通过扩大初级产品出口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在独立后的数十年内,拉美的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日趋定型。19世纪中叶,一些初级产品已主宰拉美的出口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世纪70年代后,拉美的初级产品产量和出口量迅速上升。在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加速运转的过程中,拉美国家逐渐分化为3类:温带农产品出口国、热带农产品出口国、矿产品出口国。

  就外部因素而言,自19世纪70年代起,国际分工体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导致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量成倍增长,也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并使国际分工向较为完善的体系推进。在这一体系内,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初级产品的需求量更大了,两者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因此拉美的初级产品生产者的作用也更为突出。此外,拉美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加快运转与19世纪下半叶进入该地区的大量外国资本不无关系。当时,一方面由于拉美国家的投资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另一方面由于超越国界的资本运动几乎不受任何正规的限制,进入拉美的外国资本在数量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就内部因素而言,拉美国家采取的措施无疑是促使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加速运转的主要因素。第一,由于许多拉美国家废除了奴隶制,加之霍乱、天花和百日咳等疾病使死亡率上升,拉美的人口增长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十分严重。对此,几乎所有拉美国家都先后通过了移民法或制定了移民计划,吸引外国移民。第二,一些国家制定了将教会或各种慈善机构拥有的土地所有权移交给私人的法律,有些国家则采用购买或租赁的方式来转让这类土地的所有权;一些国家的政府不时使用武力来赶走土著居民,并占领他们的土地;开垦新的土地,如墨西哥和中美洲等地的耕作区从已被开发的高原地区拓展到亚热带区域和沿海地区,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则把草场向内地大草原扩展;利用国有土地和大庄园中的闲置土地。第三,大力发展基础设施。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还使拉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长期处于半封建状态的上层分子成了具有进取精神的企业家;其次,直接或间接为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服务的人员(如铁路工人、码头工人、律师、批发商、医生和教师,等等)不断增多,其作用和地位也日益提高;第三,城市化进程开始起步。

  但是,拉美的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在从成型到加速运转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第一,它使财富更加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以土地为例,为了提高初级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大庄园主竞相扩大自己的土地拥有量,其结果是,土地作为财富的主要来源,越来越为少数人控制。第二,它使拉美经济和社会中的"二元化"更为突出。例如,在初级产品部门日益"繁荣"的同时,其他部门(尤其是传统手工业)却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又如,初级产品的产区、沿海地区和首都等大城市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而其他地区则未能从初级产品中得益。

  20世纪初,拉美经济虽然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但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依然严重依赖于出口部门。上述特点使拉美经济变得十分脆弱。因此,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萧条给拉美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性后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80年代后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拉美经济在短短25年中面临第3次巨大的外部冲击(前两次分别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尽管前两次冲击带来的影响较之第二次世界大战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后者的影响无论在质和量的方面较之前两次都有很大的不同。1940年,轴心国已控制了从挪威到地中海的很长一段的欧洲海岸线。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拉美出口商品加入欧洲市场的许多机会,尽管拉美在战争初期持中立立场。此外,由于英国进入了战时经济状态,只有最重要的基本必需品方可进入英国市场,因此,一些拉美国家的出口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战争爆发后,一方面由于欧洲国家忙于战事而减少了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则由于战火影响了洲际运输线,拉美国家难以用充足的硬通货进口工业制成品。这一状况使拉美国家发展本国工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更为突出。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拉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其他拉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也开始起步。

  五六十年代是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所谓"容易阶段"。这一阶段进展顺利,因此被视为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黄金时期"。在此时期,拉美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保护国内市场、积极支?quot;幼稚工业"、建立国有企业、完善基础设施、利用外国资本和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在"黄金时期"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

  60年代初期,人们普遍认为,拉美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会通过扩大内部市场来重振本地区的内向型发展模式。然而,60年代后期起,这一看法发生了变化,因为一体化并未带来预期效果,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优势逐渐减少,而这一模式固有的缺陷则愈益明显。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弊端与7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系列不利的外部因素结合在一起,终于使拉美在80年代陷入了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80年代后期以来的经济改革

  债务危机爆发后,拉美国家开始实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紧缩计划。该计划以控制国内总需求为基本手段,以对外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和消除外部失衡、对内控制通货膨胀和实现经济复苏为目标。为此,拉美国家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压缩进口,其中包括生产性投入;第二,削减公共部门开支;第三,紧缩货币政策,冻结物价和工资。

  这一紧缩性调整计划的成效是双重性的。虽然压缩进口后国际收支状况得到了改善,但生产活动则陷入了萧条。由于削减了公共部门开支,社会发展项目受到了不良影响。而通货膨胀率却依然居高不下。此外,冻结工资后,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紧缩性调整计划的失效迫使拉美国家寻求摆脱危机的其他措施。在"华盛顿共识"的影响下,在一系列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拉美国家终于自8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以贸易自由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改革。

  拉美国家对国有企业实施的私有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进行。第一,直接出售,即把企业直接出卖给私人投资者。这种出卖法通常采用竞标程序,以便使政府获得一个较高的价格。第二,公开上市,即把企业的股份在国内股票市场上出售,有时也在国际市场上出售。第三,管理人员和雇员购买,即把国有企业直接出售给本企业的工人或管理人员。第四,合资,即把国有企业的部分产权直接出售给私人投资者,其余部分由政府保留。出售的那部分通常会成为一个新的公司。第五,特许经营权和租赁。即私人公司在特定时间内(通常为15~30年),向国有企业租赁资产并接管其经营活动;有时还可在租赁期满时购买这家企业。私人公司在支付租金后可保留所有经营利润。特许经营权与租赁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特许经营权的获得者有责任承担部分或所有新的投资,而租赁者则不必进行投资,仅仅负责现有的经营活动

  进入90年代后,拉美的改革不断深化,许多国家开始在税收、金融、劳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进行改革。

  税制改革 改革前拉美税制的不合理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它的多重税率无功效可言,复杂的税率居于很高的水平,从而扭曲了企业的决策,也使居民的储蓄积极性受到了损害。政府试图通过税收的杠杆作用促进投资或发展某些部门。但是,由于税收机构软弱,免税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因而"寻租"行为十分严重。进入90年代后,拉美税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方向是实现中性化,并在立法和行政管理方面使税制简化,力求获得更多的的税收。拉美的税制改革主要包括:第一,多征国内税,少征外贸税。第二,为了减缓征税对生产和储蓄的扭曲效应,20多个国家对消费采纳了增值税。第三,降低公司的利润税率。第四,为了实现公平,个人所得税仍然保留着多种不同的税率,但税率已被降低。第五,为了改善征税工作,14个国家已建立了监督大税户的特殊机构。大多数税收管理机构已放弃了过去那种根据税收划分功能的做法,采用了更为有效的组织形式。

  金融改革 改革前拉美国家的金融体系受政府垄断的程度很高,金融体制高度分割,"金融压抑"司空见惯,银行效率低下。 进入90年代后,拉美国家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步伐。改革的重点是:降低政府在配置银行信贷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放开存款和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这些改革措施使拉美的金融体制朝着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建立一个有效的的管理体系这两个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金融改革后,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使银行危机的"传播效应"更大、更快。可见,金融自由化不是解决“金融压抑”的惟一途径。

  劳工制度改革 改革前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有力干预和工会组织具有的"战斗性",使拉美国家的劳工制度具有强烈的"刚性"。总的说来,旧劳工制度的原则是为了确保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使工人不因失业、疾病和年老而蒙受损失。但是,这些目标并没有完全达到,因为解雇和停聘带来的高昂而不稳定的成本,导致劳动力的过度流动,而居高不下的非工资成本则助长了非正规部门的扩大。进入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开始进行劳工制度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减少解雇雇员的成本和简化招聘临时工的程序,使雇员和雇主的关系更加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改革前拉美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社会保障机构主要由政府部门管理。第二,社会保障制度所提供的好处与个人缴纳的份金没有联系,从而增加了未来支付巨额养老金的义务,降低了财政储备的水平。第三,覆盖面小。进入90年代后,一些拉美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这一改革的共同点是建立一个以个人资本化原则为基础的私人养老金基金。为了尊重养老金制度业已承担的义务,同时保证提供基本的或最低的养老金,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秘鲁和乌拉圭等国在改革中力求用各种方法使新的资本化制度与旧的公共制度联系在一起。这种做法至少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旧制度的财政失衡。此外,新建立的养老金基金还为提高储蓄和发挥私人资本的作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经济改革增强了拉美各国国民经济的活力,但是,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也产生了以下一些副作用:第一,由于收入分配不公越来越明显,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第二,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许多竞争力弱的民族企业陷入了困境。第三,在降低贸易壁垒后,进口大幅度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处于不利的地位。第四,国有企业私有化使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的生产集中不断加强。此外,私有化使失业问题更为严重。

拉丁美洲世界之最

  秘鲁钒的储量是世界最多的

  智利是世界上领土最狭长的国家;铜的储量是世界最多的;硝石的储量是世界最多的

  哥伦比亚绿宝石的储量是世界最多的;希帕基腊盐岩矿山是世界最大的

  巴西和巴拉圭共有的伊泰普大坝是世界第一大坝

  巴西高原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

  亚马逊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最大的热带雨林区

  伊泰普水电站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水电站(原为第一,现被三峡取代)

  厄瓜多尔比尔卡班巴村是世界第一长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