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5年10月2日 (五) 15:42富甲一方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贵州省安顺市:蜡染

  安顺市汉语拼音:ānshùn Shì;英语:Anshun City),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贵州省中西部,毗邻贵州省省会贵阳,素有“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之称。全市总面积9267平方公里,总人口289.9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9%。辖2个市辖区、1个县、3个自治县。

  安顺地处黔中山原丘陵西部,苗岭横亘中部,喀斯特地貌发育,有溶洞、天生桥、伏流、暗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无严寒,1月平均气温4.3℃;夏无酷暑,7月平均气温21.9℃,是中国避暑胜地。安顺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甲类旅游开放城市之一,是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优选地区,200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境内河流分属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矿藏有煤、铝、磷。

  安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穿洞文化、夜郎文化、牂牁文化、屯堡文化等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关岭“红崖天书”世称“千古之谜”;明代军事遗存屯堡村落和关岭古生物化石群堪称“世界唯一”;安顺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安顺地戏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安顺是王若飞的故乡,也是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委 “谷氏三兄弟”谷正伦谷正刚谷正鼎的故地。

  安顺素有“中国瀑乡”、“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的美誉。全市风景区面积占幅员面积的12%以上,远高于全国1%和贵州省4.2%的比例。境内有黄果树、龙宫、格凸河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中黄果树和龙宫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区;有关岭古生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有夜郎洞、旧州古镇、云峰屯堡和兴伟石博园4个国家4A级旅游区;有花江大峡谷、夜郎湖、斯拉河等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还有亚洲跨度第一、世界第六的坝陵河大桥。

  安顺境内高速、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形成二横一纵二连线一环线的基本构架;株六铁路横贯全境,长昆快速铁路将在境内设置三个站点;军民两用的黄果树机场距市区仅6公里;位于珠江水系上游北盘江的镇宁坝草码头,是距省会贵阳最近的出海码头。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

  安顺是“定产到组”联产承包责任制“顶云经验”的发源地,有“北凤阳,南顶云”之称;是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亲自指导创建的“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改革试验区;是“中国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贵州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是首批全国25个地级市试点之一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

  邮编:561000 代码:520400 区号:0851

行政区划

  安顺市辖2个市辖区、1个县、3个自治县。市政府驻西秀区东关街道市府路。

  设有: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龙宫风景名胜区。


历史

  今安顺市境春秋时属牂牁国。战国时属夜郎国。秦属象郡之夜郎县和且兰县地。 西汉初,西南夷各方国据境自立,《史记》有“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之记载。武帝元溯三年(公元前126年)在夜郎国地置夜郎、且兰两县,今市境属夜郎县。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王朝灭南越、且兰诸国,保留夜郎国,封夜郎侯为夜郎王,赐印绶。同年在夜郎国地置牂牁郡,形成郡国并治。今市境为牂牁郡中心,领17县(东汉领16县)。西部各县属谈指县,东部属且兰县。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年-前25年)夜郎王反,汉灭夜郎国,其地尽属牂牁郡,至东汉末。 三国时期,属蜀汉益州牂牁郡之夜郎、且兰两县。后主建兴十一年(233年)牂牁、兴古僚民反,后主调济火讨平,遂将普里一地赐封。济火让其兄之子柏墨前往统管,史称“贝勒大革”。辖今普定、平坝、安顺一带。 晋代,分属益州牂牁、夜郎二郡之且兰、夜郎、广谈、谈指、谈乐等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今市境尽属夜郎郡,关岭、紫云为谈指县,镇宁、郎岱为谈乐县,安顺、普定为广谈县,平坝初属并渠县后属广谈。史称“三谈之地”。南北朝时,建置未变,多为遥属。 隋代,先后属牂州、牂牁郡,辖宾化县;曾为东爨乌蛮所据。 唐代,先属谢氏牂牁国,后分属罗甸国和普宁郡王地。牂牁、罗甸、普里先后归附朝廷,接受封号。太宗贞观四年(630年)置琰州,为谢氏所领之羁縻下州,辖5县,贞观中增置2县,共7县。在今市境有6县:武侯县,在今关岭顶营,为琰州州治;望江县,在今安顺、镇宁之间木浪枝二浪河侧;应江县,在今平坝县南场堡;降昆县,在今紫云西之火烘;琰州县,在今关岭之永宁;始安县,在今普定县沙家马场。另,今市境东平坝马场一带为清州属地。 文宗开成元年(836年)东爨乌蛮于矢部鬼主阿佩内附,封其地为罗氏鬼国。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其别帅内附,封罗甸王,其地为罗甸国,辖有今紫云、关岭、镇宁东南部一带。同时,普里部内附亦封为滇王,寻改普宁郡王,领九部。曾几次出兵侵占谢氏牂牁国地,据有今安顺西部各县。是时罗甸王居岭南,普宁王居岭北,地各数百里。 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1年),南楚西扩,楚王派马平、龙德寿率柳州邕管八姓兵入黔,天福五年(940年)置南宁州(今都匀),授龙德寿怀远大将军,率军西进至惠水、长顺及安顺东南一带,“遂分土授世职”,今安顺旧州(旧称八十一寨或龙家寨)为张氏据控,史称大姓张番。 宋代,今安顺市境西部大部属普宁郡王领地,部分属罗甸国。其中属普宁王的普里、普东二部有今普定、平坝、西秀一部及镇宁、紫云、关岭大部分;属罗甸国的有紫云、镇宁、关岭的东南部。 元代,先南宋理祐五年,即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普里、普东二部北降蒙古,以其地置普定万户,寻改为普定府,领和宏、达安二州,隶云南行省曲靖宣慰司。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别置罗甸宣慰安抚司,属湖广行省八番罗甸宣慰司。二十九年(1292年),云南行省上奏力争,普定还隶于云南行省。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改普定府为普定路。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罗甸国归附,置习安州、安顺州和普定县,改和宏州为镇宁州,达安州为永宁州,至此普定路领四州一县。路总管府治所在今天西秀区杨武洗马塘。 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置普定土府,仍沿领元朝时所辖四州一县,即:安顺州、镇宁州、永宁州、习安州和普定县。治所仍在今西秀区杨武。 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1382年1月4日),明朝廷择地阿达卜寨建今安顺城。十五年正月初七(1382年1月21日)即新置普定卫指挥使司,属四川都司,该城即为其治所,时称普定卫城。同年三月三日(1382年4月16日)升普定卫指挥使司为军民指挥使司。三月十日(1382年4月23日)将普定府升为普定军民府,属四川布政司,仍领四州一县。十八年(1385年)八月废除普定军民府,并改安顺州为直隶州,隶于云南布政司。同年,罢除普定县、习安州,其属地并入安顺州。镇宁、永宁二州则属普定军民卫。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朝廷以安顺州属普定军民卫。史称其“屹为边垒,襟带三州”。 永乐十一年二月二日(1413年3月8日),朝廷新建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即贵州省),正统三年(1438年)八月,以安顺、永宁、镇宁三州直隶贵州布政司,改普定卫属贵州都司。 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安顺州治所迁入普定卫城,州卫同城而治,旋政原安顺州地为旧州。万历三十年(1602年)九月朝廷升安顺州为安顺军民府,府、卫同城而治。安顺军民府领镇宁、永宁二州。原安顺州辖地不另划出,作为府亲辖地。 清代,顺治十五年(1658年),安顺区域纳入大清国版图。十七年(1660年)三月,清廷准洪承畴请∶“云贵总督兼任两省,令驻适中之地,半年驻曲靖,半年驻安顺”。十八年(1661年)贵州提督由贵阳移驻安顺。 康熙元年(1662年),划云南、贵州二省归平西王吴三桂管辖。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叛清,十九年(1673年)清廷平息叛乱。改平大黔威守备道为贵州分巡贵西道,驻安顺。 康熙十年(1671年)改贵阳府南笼通判厅为安顺府南笼通判厅,移驻安笼(今安龙县)。十一年(1672年)改普定卫为普定县,定南所(今普定县城)划入,裁安庄卫保留镇宁州。二十六年(1687年)改平坝卫为安平县,改威清、镇西(今清镇卫城)二卫为清镇县,属安顺府。同年(1687年)改安南卫为安南县(今晴隆县),属安顺府。加上顺治十八年(1661年)所置普安县(今普安县城),保留普安州(今盘县),一并划归安顺府。如此,安顺府所辖区域扩大,包括普定、安平、清镇、安南、普安五县、镇宁、永宁、普安三州和南笼厅等,共9个县、州、厅。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安顺军民府为安顺府。 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改南笼厅置南笼府,将普安州、普安县、安南县从安顺划出,分属该府。安顺府领州二:镇宁、永宁;县三:普定、安平、清镇。 雍正八年(1730年)设归化厅(今紫云县) 。九年(1731年)设郎岱厅(今六枝郎岱)。安顺府领普定、清镇、安平三县,镇宁、永宁二州,郎岱、归化二厅。这一格局延续至清末未变。 民国时期,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成功,贵州响应,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安顺成立军分府。三月滇军入黔,安顺军分府遭颠覆。 民国二年(1913年)一月十五日,民国政府实行县制,三年(1914年)撤销安顺府,置安顺县公署。同时将与安顺府同城的普定县移至定南(今普定县城)。安顺县辖地为原安顺府亲辖地及原普定县一部。 民国二年(1913年)归化厅改紫云县,永宁州改关岭县。三年(1914年)安平县改平坝县,镇宁州改镇宁县。 民国实行县制,恢复道的设置,全省分为黔中、黔东、黔西3个道。安顺属黔西道又称贵西道,先驻安顺,后移至毕节,辖安顺等23个县。十二年(1923年),废除贵西、镇远2道,全省81个县均直隶于省。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贵州省开始实施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划分为11个行政督察区,安顺属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安顺,辖有安顺、织金、郎岱、关岭、普定、镇宁、平坝、紫云等8个县。二十五年(1936年)三月,清镇县划入。 二十六年(1937年)十一月,贵州省政府又将8个行政督察区中的15个县划为省政府直辖,其余划为5个行政督察区。安顺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安顺。辖有安顺、兴义、安龙、盘县、郎岱、关岭、镇宁、紫云、普定、贞丰、兴仁、安南、普安、册亨等14个县。 三十八年(1949年)十月,省政府又将全省划分为9个行政督察区,安顺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安顺。辖有安顺、普定、镇宁、织金、平坝、长顺、紫云、郎岱、惠水等9个县。 建国后,1949年11月18日安顺解放,26日安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驻安顺。辖安顺、平坝、紫云、镇宁、郎岱、普定等6县。 1950年12月安顺专署各县废除乡村保甲制,改划区乡镇。1953年初统计,共划41区、386乡、7镇、13个居委会或街公所。 1951年8月22日至28日,安顺专区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安顺专区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成立。1952年6月24日按省政府通知,改称贵州省人民政府安顺专员公署。   1956年将紫云、镇宁2县划归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郎岱县划归兴义专区;后贵定专区所属清镇、息烽、修文、开阳、瓮安、贵定、龙里、贵筑8县,都匀专区所属福泉县,兴义专区所属关岭、晴隆、兴仁、兴义、普安、郎岱、盘县等7县划入安顺专区。辖19县。   1957年撤销贵筑县并入贵阳市。1958年,撤销安顺县,改设安顺市;将清镇、修文、开阳3县划归贵阳市;瓮安、贵定2县划归黔南自治州;息烽县划归遵义专区;原属黔南自治州的安龙、镇宁2县划入安顺专区;撤销关岭县,并入镇宁县;撤销晴隆县,并入普安县;撤销福泉县,并入瓮安县;撤销龙里县,并入贵定县。安顺专区辖1市、9县。   1960年撤销郎岱县,改设六枝市,属安顺专署领导。1961年恢复关岭、晴隆2县及黔南州于1958年撤销的贞丰、册亨2县。安顺专区辖2市、12县。   1962年,撤销安顺市,恢复安顺县;撤销六枝市,改设六枝县。1963年,将贞丰、册亨、安龙3县划归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原属贵阳市领导的修文、清镇2县划入安顺专区。1963年9月10日,镇宁县改设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安顺专区辖12县、1自治县。   1965年将兴义、兴仁、盘县、普安、晴隆5县划归兴义专区;原属遵义专区的息烽、开阳2县和原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紫云县划入安顺专区。同年11月设六枝特区。安顺专区辖10县、1自治县、1特区。   1966年以安顺县城关区设立安顺市,安顺县驻安顺市。六枝县恢复原名为郎岱县。1966年2月11日紫云县改设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安顺专区辖1市、9县、2自治县、1特区。 1966年5月“文革”开始,1967年3月22日安顺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安顺地委、行署及工作机构停止工作。 1970年1月将郎岱县并入六枝特区,划归六盘水地区。 1976年“文革”结束。1979年1月1日恢复安顺地区行政公署。 1990年,撤销原安顺市和安顺县建制,设立新的安顺市(县级),以原安顺市、安顺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仍由安顺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1996年1月1日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清镇市(县级)划归贵阳市管辖。 2000年6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安顺地区和县级安顺市,设立地级安顺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西秀区;安顺市设立西秀区,以原县级安顺市的行政区域为西秀区的行政区域。安顺市辖西秀区、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6个县区和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


1950年,设安顺专区,专署驻安顺县,辖安顺、平坝、紫云(驻松山镇)、镇宁、郎岱、普定等6县。1956年,将紫云、镇宁2县划归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郎岱县划归兴义专区;后贵定专区所属清镇、息烽(驻永靖镇)、修文、开阳、瓮安(驻雍阳)、贵定、龙里(驻龙山镇)、贵筑(驻花溪)8县,都匀专区所属福泉县,兴义专区所属关岭、晴隆(驻莲城镇)、兴仁、兴义(驻黄草坝)、普安(驻盘水镇)、郎岱、盘县等7县划入安顺专区,辖19县。 1957年,撤销贵筑县,并入贵阳市。1958年,撤销安顺县,改设安顺市;将清镇、修文、开阳3县划归贵阳市领导;瓮安、贵定2县划归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息烽县划归遵义专区;原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安龙、镇宁2县划入安顺专区;撤销关岭县,并入镇宁县;撤销晴隆县,并入普安县;撤销福泉县,并入瓮安县;撤销龙里县,并入贵定县。安顺专区辖1市、9县。 1960年,撤销郎岱县,改设六枝市,属安顺专署领导。1961年恢复关岭(驻关索岭)、晴隆(驻莲城镇)2县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于1958年撤销的贞丰(驻城关镇)、册亨(驻者楼镇)2县;安顺专区辖2市、12县。1962年,撤销安顺市,恢复安顺县;撤销六枝市,改设六枝县(驻下营盘)。1963年,将贞丰、册亨、安龙3县划归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原属贵阳市领导的修文、清镇2县划入安顺专区。1963年9月10日,镇宁县改设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安顺专区辖12县、1自治县。 1965年,将兴义、兴仁、盘县、普安、晴隆5县划归兴义专区;原属遵义专区的息烽(驻永靖镇)、开阳2县和原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紫云县(驻松山镇)划入安顺专区;同年11月设六枝特区;安顺专区辖10县、1自治县、1特区。1966年,以安顺县城关区设立安顺市,安顺县驻安顺市;六枝县恢复原名为郎岱县(驻郎岱镇)。1966年2月11日紫云县改设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安顺专区辖1市、9县、2自治县、1特区。 1970年安顺专区改称安顺地区;将郎岱县并入六枝特区,划归六盘水地区。1990年,撤销原安顺市和安顺县建制,设立新的安顺市(县级),以原安顺市、安顺县的行政区域为其的行政区域,仍由安顺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2000年6月23日,国务院批准:(1)撤销安顺地区和县级安顺市,设立地级安顺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西秀区。(2)安顺市设立西秀区,以原县级安顺市的行政区域为西秀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塔山西路。(3)安顺市辖原安顺地区的普定县、平坝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西秀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安顺市常住总人口2331741人,其中:西秀区767307人、平坝县323959人、普定县353803人、镇宁布依苗族自治县308569人、关岭布依苗族自治县280755人、紫云苗族布依自治县297348人。 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26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3万人。辖1个区、5个县(其中3个民族自治县),6个街道、38个镇、42个乡(其中11个民族乡),104个居委会、1837个村委会。 2004年,全市共有7个街道、38个镇、31个乡、11个民族乡。2007年末,全市总面积9267平方千米,总人口267.36万人。辖1个区、5个县(其中3个民族自治县),7个街道、38个镇、42个乡(其中11个民族乡),99个社区、1837个行政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安顺市常住总人口2297612人,其中:西秀区765399人,平坝县297990人,普定县378452人,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284063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301363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270345人。 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30.04万人。2011年末,全市总面积926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28万人,户籍人口282万人。辖1个区、5个县(其中3个民族自治县)和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果树风景管理区,7个街道、38个镇、42个乡(其中11个民族乡)。 2014年12月1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贵州省调整安顺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4]160号):同意撤销平坝县,设立安顺市平坝区,以原平坝县的行政区域为平坝区的行政区域,平坝区人民政府驻安平街道中山南路58号。


地理

  安顺位于贵州省中西部,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9%。安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贵州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六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和贵州西部旅游中心。

安顺位于东经105度13分至106度34分,北纬25度21分至26度38分,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东邻省会贵阳市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靠六盘水市,南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接毕节地区,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称。 自然气候 

   安顺平均海拔高度在1102米~1694米之间,属典型的高原型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60毫米,年平均气温14℃,历史最高气温34.3度,最低气温-7.6度,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风速2.4m/s,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宜人,是避暑休闲的天堂!
   安顺风景名胜资源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1.80%,远高于1%的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4.2%的全省平均水平,是贵州省西线旅游中心。全境海拔高度560~1500米,立体气候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森林覆盖率达36%,按照旅游气候学划分,具有山岳气候的典型特征。
   安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凉爽、湿润、清新、太阳辐射低。
   安顺气候的最大优势是:舒适期长,适宜居住、避暑和旅游。

一、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以平均气温<10℃定为冬季,则安顺一年有九个月平均气温均在10℃以上;以日最高气温≥35.0℃的时段称为酷暑期,安顺没有35℃以上的高温记录。安顺是贵州省夏季气候凉爽的一个中心,又是贵州省西线旅游的一个中心。两个中心,两大优势,得天独厚。
   安顺夏季的平均日照每天只有4~5小时,而庐山、哈尔滨、承德等地达7小时左右。安顺虽然地处云贵高原,但由于云多雨多,有效阻挡了太阳辐射及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所以安顺人比其他高原地(如昆明)的居民显得皮肤白皙。

二、多风、多夜雨,空气格外清新

   安顺的夏季,还有两个气候特点:一是常有山谷风和夏季风,二是云多雨多。如同两套巨大的天然空调设备,时刻调节着气温和空气,使安顺的夏天始终保持着凉爽、舒适和清新。
   安顺地处贵州高原苗岭山脊线上,山谷风特别明显,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使安顺夏季风多,无闷热感,夏季平均风速2.5~3.0米/秒,习习凉风,使你感到心凉身爽。
   安顺夏季的降水,既多又集中,加之降水多发生在夜间(占总降水量的70%),雨后的早晨空气格外清新,负氧离子含量丰富,使这里成为天然的“氧吧”。正是“夜雨淋漓助入眠,健康旅游乐融融”

三、舒适期长达8个月,为全国之最

   影响人体舒适感最主要的气象要素是气温、湿度、风力、日照、气压,它们直接影响到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热量与水分交换。安顺年舒适期长达8个月(3-11月),与全国主要旅游城市比较,安顺和昆明舒适期相同,比“避暑之都”贵阳多1个月,比“东方休闲之都”杭州多3个月,比“西部休闲之都”成都多4个月,比三亚、青岛等旅游度假胜地多3个月

四、海拔高度是人体心脏感觉最佳的位置

   据生理卫生实验研究表明,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海拔是500~2000m。安顺的海拔在560~1500m,属于人体心脏对大气压感觉最佳的位置,所以从海拔条件看安顺的地理位置比较理想,特别有利于人体健康,适宜居住和旅游。


   2007年安顺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气候

  安顺风景名胜资源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1.80%,远高于1%的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4.2%的全省平均水平,是贵州省西线旅游中心。全境海拔高度560~1500米,立体气候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森林覆盖率达36%,按照旅游气候学划分,具有山岳气候的典型特征。

   人的健康长寿,虽然与许多环境因素以及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医疗条件、心理状态有关,但良好的山岳气候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因素。2006年以来,安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实现了100%,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岁。

  
   安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凉爽、湿润、清新、太阳辐射低。
   安顺气候的最大优势是:舒适期长,适宜居住、避暑和旅游。
   一、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以平均气温<10℃定为冬季,则安顺一年有九个月平均气温均在10℃以上;以日最高气温≥35.0℃ 的时段称为酷暑期,安顺没有35℃以上的高温记录。
   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酷暑天气:桂林16天、杭州23天、广州6.1天、北京1天、上海10天、西安24天、庐山2天、承德4天、青岛和哈尔滨各0.5天。而安顺1988年5月6日出现的历史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3.4℃。
   日最高气温高于30℃的不适天气:贵阳年均24天,安顺1.7天。很明显,安顺是贵州省夏季气候凉爽的一个中心,又是贵州省西线旅游的一个中心。两个中心,两大优势,得天独厚。
    7月平均气温:安顺为21.9℃,不仅远远低于桂林(28.4℃)、杭州(28.7℃)、广州(28.4℃)等城市,而且也远低于北京(26.0℃)、上海(27.9℃)、西安(26.7℃),甚至比庐山(22.5℃)、承德(25.0℃)、青岛(25.4℃)、哈尔滨(22.9℃)等地都偏低1~2℃以上。
   安顺夏季的平均日照每天只有4~5小时,而庐山、哈尔滨、承德等地达7小时左右。安顺虽然地处云贵高原,但由于云多雨多,有效阻挡了太阳辐射及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所以安顺人比其他高原地(如昆明)的居民显得皮肤白皙。
   二、多风、多夜雨,空气格外清新     安顺的夏季,还有两个气候特点:一是常有山谷风和夏季风,二是云多雨多。如同两套巨大的天然空调设备,时刻调节着气温和空气,使安顺的夏天始终保持着凉爽、舒适和清新。
   安顺地处贵州高原苗岭山脊线上,山谷风特别明显,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使安顺夏季风多,无闷热感,夏季平均风速2.5~3.0米/秒,比北京(1.8米/秒)、西安(2.2米/秒)、广州(1.9米/秒)、杭州(2.2米/秒)等地的风速均大。习习凉风,使你感到心凉身爽。
   安顺夏季的降水,既多又集中,6~8月降水676毫米,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月平均雨日达17~19天,加之降水多发生在夜间(占总降水量的70%),雨后的早晨空气格外清新,负氧离子含量丰富,使这里成为天然的“氧吧”。正是“夜雨淋漓助入眠,健康旅游乐融融”
   三、舒适期长达8个月,为全国之最
   影响人体舒适感最主要的气象要素是气温、湿度、风力、日照、气压,它们直接影响到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热量与水分交换。我们通过对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安顺年舒适期长达8个月(3-11月),与全国主要旅游城市比较,安顺和昆明舒适期相同,比“避暑之都”贵阳多1个月,比“东方休闲之都”杭州多3个月,比“西部休闲之都”成都多4个月,比三亚、青岛等旅游度假胜地多3个月。
   四、海拔高度是人体心脏感觉最佳的位置     据生理卫生实验研究表明,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海拔是500~2000m。安顺的海拔在560~1500m,属于人体心脏对大气压感觉最佳的位置,所以从海拔条件看安顺的地理位置比较理想,特别有利于人体健康,适宜居住和旅游。


矿产资源

    1、矿产资源基本情况。安顺市国土面积9264Km2,境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有煤炭、铅锌矿、铝土矿、锑矿、金矿、重晶石、萤石、石膏、硅石、方解石、炼镁白云石、饰面用灰岩、水泥用灰岩等矿产资源分布。目前已经过勘查并探获一定储量的矿种有:煤炭累计探明储量17.85亿吨;重晶石3291.6万吨;金矿(金属)22公斤;铅锌矿47.77万吨;铝土矿1948万吨;锑矿50万吨;汞矿24万吨;炼镁白云石1569万吨;铁矿202万吨;锰矿191万吨;石膏7778万吨;化工用白云岩240万吨;硅石1175万吨;水泥用灰岩2663万吨;饰面用灰岩464万米3;电石灰石219万吨;方解石34万吨;耐火粘土123万吨;化肥用砂石162万吨;水泥配料用粘土61万吨;萤石矿2.3万吨。

   2、要矿产资源潜力预测分析。
   煤炭为我市重要优势矿产,是“西电东送”工程主要依托的能源矿产,据全市1:5万地质填图预测远景储量(地表以下1000米以上)达130余亿吨,按现有生产能力计算,尚可服务年限在50年以上;重晶石累计储量4700万吨以上,尚可服务年限100年左右;水泥用灰岩极其丰富,预测资源量在50亿吨以上,能长期保证发展需要;冶金用硅石储量3500万吨以上,能满足生产需要;炼镁白云石预测5亿吨以上,能保证发展需要。此外已经发现待探明及开发的矿种有:汞矿、铜矿、水晶、高岭土、磷矿、冰洲石、澎润土、天青石等十余种。


文化

  自古安顺就是贵州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被称为“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商业之盛,甲于全省”,曾经是古代西南地区夜郎、牂牁的首邑。安顺文化底蕴深厚,是贵州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区域,具有穿洞文化、夜郎文化、牂牁文化、屯堡文化、三国文化、攀岩文化、三线文化等独特的文化优势。

  安顺素有“中国瀑乡”、“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西部之秀”的美誉。境内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为13.9℃,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并保持稳定,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甲类旅游开放城市之一。全市风景区面积占幅员面积的12%以上,远高于全国1%和贵州省4.2%的比例。境内有四个国家AAAA级以上风景区,其中世界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和龙宫风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有格凸河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夜郎洞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古生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有花江大峡谷、夜郎湖、斯拉河等省级风景名胜区。


屯堡文化

 屯堡文化是黔中安顺一带特有的明代屯军堡子文化现象遗存的概括。从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发动的征南伐滇至今,安顺一带屯堡人经六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仍未改变其征南入黔时的服饰、语言、风俗、宗教、信仰以其生产生活方式,始终以中原、江南文化为主导,在全国屯堡文化已消失殆尽的情况下,不依赖于其他文化而独立存活于黔中大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对于研究中国屯田制度、尤其是明代规模的屯田制度提供了“活化石”的不可替代的实物资料。

   屯堡文化的表现形式于他们的服饰、语言、建筑、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他们的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风俗习惯等均源自中原江淮,屯堡人将这种文化移入黔中后,在数百年的过程中,演变成有着黔中独特个性的独特文化现象。

   从最初的集团性移民屯田制度到传播中原、江淮先进农耕技术,使黔中原始的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产生了量的变化和质的飞跃,屯堡人在与黔中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安顺的历史进程中,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屯堡文化作为封建时代耕战经济的衍生物,是明代江南和中原文化在安顺土地上的流变和遗存,以其突出的历史印迹和鲜明的文化个性,构成了安顺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在人类文化学、民俗学、伦理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意义。

   屯堡文化已列入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其文化艺术之一部——安顺地戏已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穿洞文化

  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安顺市区以北32千米处,在普定县城关镇西南约5千米处新寨村穿洞寨后一座孤峰的山腰上,是距今16000年前古人类生活遗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顺一带,一万多年前古代先民就在这一片峰林谷地生息繁衍。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在西秀区的猫猫洞及还愿洞、平坝飞虎山洞、普定白岩脚洞都有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其中普定穿洞遗址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存印证了黔中地域辉煌的史前文化,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成为史学界一颗引人注目的灿烂明珠。 穿洞为一自然溶洞,南北对穿,故名。其四周一片溶蚀盆地,绵延数十千米。峰顶与盆地相对高87米,洞口距盆地26米,洞长30米,最宽处13米,高9米。穿洞冬暖夏凉,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人类居住。

1976年,南京大学教授俞锦标等人到普定作岩溶勘察,在穿洞首次发现骨化石、残骨、灰烬及染色的红土矿,从而揭开了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神秘的面纱。穿洞出土的部分古人类文化遗迹文物立刻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分外重视,封存于历史尘埃中的古人类生活图景由此而逐步展现出来。

1979年,贵州省博物馆曹泽田教授与俞锦标教授相继对穿洞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又获得一批珍贵的文化遗物。是年冬,中国科学院著名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淼水教授应邀考察了穿洞,裴文中充分肯定了穿洞古人类遗址的价值,认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超过其文化内涵丰富新颖、突出的类似的古人类遗址,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981年和1983年,贵州省博物馆和南京大学两次联合发掘,获得旧石器一万多件,骨角器一千余件(其中以骨器为多,角器较少);人类化石有头盖骨两个和一些头盖骨残片,完整的下颌骨及上、下颌骨残片,桡骨、胫骨各一段,单个牙齿多个,儿童头骨碎片40多块以及动物化石13个属或种。这些人类化石当中,有一个女性个体,一个老年男性个体,至少代表了5个个体的化石人类,据此将他(她)们称为“穿洞人”。 穿洞文化主要是指穿洞人用劳动智慧创造的工具,这些劳动工具有石器、骨器、角器。其次是用火证据中的烧骨、烧石、灰堆、灰烬、炭屑等。 穿洞人使用的工具,制造时用了3种方法,即锐棱砸击法、锤击法、砸击法。锤击法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最普遍的传统方法;砸击法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里最早发现;锐棱砸击法是在穿洞首次发现,并遍及我省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遗址中,甚至在一些早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里也有发现。在国外及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的同期遗址里,从时代上看目前以穿洞所发现的年代为最早。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境内特别是南方以及东南亚的文化渊源、模式.将起到积极作用。 穿洞遗址出土厂大量骨器和角器。骨器是其中最富有特色的,其数量之大,类型之多,器物之精良,技术之高超,工艺之进步,超过了以往我国的任何一个遗址,也是我国同期遗址中绝无仅有的。我国旧石器时代的骨器,过去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仅发现骨针一件,辽宁水洞沟、鸽子洞、湖南桂阳、四川资阳等亦只发现骨锥各一件,贵州猫猫洞6件,台湾、小孤山各100余件。而穿洞遗址目前已发现1000多件,为全国第一,世界罕见,它填补了“南方无骨器”的空白。 在1000多件骨器中,以骨锥最多,另有骨铲、骨针、骨棒、骨叉等。对众多骨器的研究可看出,穿洞人已经懂得将骨片用火烧或火燎以加强骨器的坚硬度,这充分说明穿洞人已具有高度智力和高超的制磨技术。 角器是用鹿角的角柄作原料,宽而粗大,两面加工磨成,刃口极为平齐,大多作为撬、挖工具,与原始农业有着紧密关联。 用火遗迹在穿洞遗址中异常丰富,不仅有灰烬、烧骨、烧石、炭屑、灰坑、灰堆等,在烧骨和烧石中还有变色、变形、龟裂的遗迹。在几次发掘中,仅烧骨就有18000余件,烧石相当多,炭屑遍及每个文化层。这表明穿洞人居住的时间很长,而且是连续的,没有间断过。 穿洞古人类遗址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大约140平方千米之内,以穿洞为中心,所处谷地较开阔。而白岩脚洞洞口距穿洞较近,只有红土洞、西秀区三铺观音洞、旧州猫猫洞距穿洞较远。在它们之间,在以穿洞为中心的短距离内,文化面貌是以中小型石器为主,兼有大量的骨器,少量角器;较远的则以大型石器为主,兼有大量的角器而无骨器。这说明两者的地理环境不同,生产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明显区别,穿洞人使用的是中小型工具,红土洞等处的人,使用的则是大中型工具。这是否与区域性文化有关,尚值得研究。 两种文化类型叠压关系在遗址内首次发现,堆积物厚约5米,自上而下分为12层,除第12层上部含化石外,上覆11层都含文化遗存。第2层上部出磨制石斧1件;第5、8层有灰堆遗存;人类遗骸出自第5层以上的堆积物中。文化遗物的差异分早、晚两期,第6层以下为早期文化,第5层以上为晚期文化。早、晚期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早期文化的石制品原料几乎全是燧石,形体小,打片以捶击法为主,石器以正向加工为主,骨器极少而只有骨锥;晚期文化的石制品原料以粗晶体变质灰岩的砾石为主,形体大,打片以锐板砸击法为主,石器以正向加工为主,骨器数量多,类型较复杂,,因此被冠以“穿洞文化综合体”。 动物遗骸大约有20种,石化程度有差异,大多出自第5层以上。其中哺乳动物有长臂猿、西藏黑熊、狗獾等15种。除中国犀相似种以外,均为现生属种。 穿洞遗址下部地层(早期文化)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期,文化时代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碳十四测年为距今16000~9610年。上部地层(晚期文化)的地质时代属全新世早期,文化时代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碳十四测年为距今8540~8080年。其文化内涵在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类型的重叠和骨器的突出程度,这在史前考古研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穿洞人属晚期智人,与周口店山顶洞人同属一亚种,不仅可以和中国同期人类相比较,还可以同东南亚、澳洲的古人类相比较,探讨其发展渊源,对人类如何迁徙、人种何时分野甚至民族形成,从体制上、特征上获得依据。


牂牁文化

  牂牁古国在西南边地的兴起,史无确载。“牂牁”之名着见于《管子·小匡》。学者推断,其存在时间约与春秋时代相始末。牂牁亡后,夜郎继起。汉灭夜郎,以其故地置牂牁郡,治所即在今安顺城南7公里处之宁谷镇。

   上世纪七十年代,宁谷汉遗址被发现,共分建筑遗址、陶窑遗址和汉墓群遗址三个部分。在建筑遗址和陶窑遗址上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残片、钱币、铜器、铁器、瓷器、石器以及装饰品、陶窑、绳纹板瓦、筒瓦、几何纹砖等,其中包括“长乐未央”铭文瓦、木牍、木楔、五铢、四铢半两钱等;汉墓群遗址经1971-1998年先后四次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22座(尚有100余座墓葬还未发掘),出土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器、漆器等120余件器物和600余枚钱币,其中包括铁镜、摇钱树等珍罕文物,时代上限为西汉晚期,下限为东汉 ,墓葬文化特点与清镇、平坝等地的汉式墓风格、出土文物一致,而此时期正是牂牁郡、夜郎县设置时代,有明显的少数民族墓葬特点。

   如此密集的汉墓、汉建筑、汉窑遗址出现在宁谷近十余万平方米的土地上,足以说明宁谷这一区域在古代即是开发较早、具有浓烈汉代文化浸染的地方。根据史籍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明确认定,宁谷为已经淹没了两千多年的汉代牂牁郡治。

   1982年2月,宁谷汉遗址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夜郎文化

  在镇宁、紫云、西秀区交界处,以镇宁革利乡为中心,方圆60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中,居住着一支2.3万余人礼仪风俗都非常独特的苗族同胞,自称为“蒙正苗族”,是全国苗族130多个支系中唯一一支以“竹王”为图腾的苗族。千百年来,他们坚信自己就是夜郎竹王的后裔,家家户户都用竹块束成夜郎竹王的偶像祭供在堂屋楼上。请竹王、供竹王、竹王陪祭是成年男性一生中的三件大事。妇女则用两块竹片鬓在头顶上,以示对竹王至高无上的崇拜之意。男人成年仪式主要有三道程序,一是在二三月间花开时节杀母猪祭拜竹王;二是在次年冬、腊月才供竹王;三是人死后取下生前供奉的竹王竹片陪葬,意寓“亡人揣好竹片,到阴间与祖宗相认”。此仪式已列贵州省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支苗族中有位老人,自称是夜郎王“多德”的第75代孙,并持有一枚青铜“夜郎王”印以佐证(该印经北京市文物局鉴定为汉代文物)。据有关学者解读:印下方左右两个文字为“多德”,上面一个“王”字代表夜郎国创始人,“夜郎王”,下面一个“王”字为后代世袭之王,中间似人非人的图案为远古蒙正苗族图腾“蝴蝶”图像。此印为夜郎王自制,把蝴蝶图腾放置中央,以作民族标志。之后,夜郎后裔为纪念夜朗王才由“蝴蝶”崇拜转为“竹王”崇拜。

   有关夜郎的记载,首见于《史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而有关夜郎王与竹的传说,则见之于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及《后汉书·南峦西南夷列传》。两者叙述类同,特录《后汉书》记载如下:“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间其中有号声、破竹视,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

   蒙正苗族的“竹王”崇拜或正源之于此。

   该书又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夷,为牂牁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王印绶。后遂杀之,夷僚咸以重型五非白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牂牁太守吴霸以闻,天子乃封其三子为侯。死,配食其父,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神是也。”

   据此,蒙正苗族或为竹王三郎神之后裔。在其现居镇宁革利乡猛正村尚存一座古代遗留下来的大城堡,位于一个名叫“大干丈”的自然村里,修建在一座高山峻岭之上,西面绝壁万丈,东、南、北则以三道石墙作为屏障。第一道围山而建,呈椭圆形;第二道较第一道稍长,连接第一道石墙两边终端,又两边终端与山西面绝壁相接;第三道于山的最高点,同样两边终端与绝壁相接。第三道石墙中间可修建数十栋房屋,应是该城堡的中心。城堡面积约10平方公里(相当于明代安顺城的面积),残存的墙身高约3米,其中不乏1000余公斤的天然巨石,气势恢宏雄伟,据专家推断为夜郎王室后裔所修建的古城,是贵州目前所发现的最大古城遗址。

   在镇宁江龙镇崇宇山村有夜郎竹王祠遗址和“尤最郎”(汉语“竹王城”)石砌的城墙等建筑遗址保持完好。

   所有这些,都将为揭开古夜郎兴起、兴盛、衰落的历史研究,提供存在的实物依据。

三国文化

  三国文化遗迹遍布安顺市境,原因源于历史上蜀汉时期闻名于世的诸葛武侯南征史事。后主建兴元年(223)夏,牂牁太守朱裦反。因刘备新丧,蜀汉未便加兵,越巂叟帅高定元、益州大姓雍闿乘机反叛,一时“南中诸郡,并皆叛乱”,南中大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众南征,至南中(今安顺以西、云南东南一带),所在战捷“闻孟获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纵使远复战,七纵七擒”、“获等心服、击牂牁余寇于漏江之南,又去之于磐东、皆克之,南土平定。”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诸葛亮七擒孟获事。

   关岭即关索岭的简称,是全国唯一用三国历史人物命名的县。相传诸葛亮南征时,蜀汉名将关羽之子关索率兵驻此,山岭由此得名。关索岭是滇黔古道之咽喉要塞,历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留下了关帝庙、太子阁、关索洞、晒甲山、双泉寺、马刨井、诸葛营、孔明塘、孟获屯、鲍三娘山等三国蜀汉南征的遗迹,至今,关岭布依族人家供奉的神像仍是关羽大帝。中国八大神秘文字之一的“红崖天书”,亦有研究者考为“诸葛武侯碑”。

   除关岭外,安顺市境及周边有关蜀汉南征的遗迹、传说、故事比比皆是:安顺文庙后 “诸葛武侯观景台”、西秀区粮仓洞、安顺城北银坑(传为蜀汉时孟获部首所居)、平坝以东“诸葛武侯获铜鼓处”遗址等。唐贞观四年(630)即在关岭设县名“武侯”。凡此种种,是以说明诸葛亮南征的史实的确发生在安顺。

2007年,蜀汉南征时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的藤甲重现于开发区幺铺镇歪寨布依族村。藤甲由头盔、护肩、护胸、护臂、围裙、盾牌组成,被命名为“布依族藤甲胄”。2008年7月,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了歪寨村一整套藤制铠甲,陈列于“古代兵器”展厅内。2008年11月,全国著名的三国文化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也收藏了歪寨村6整套藤制铠甲,用于三国文化陈列展览。


蜡染之乡

  蜡染古称蜡撷。是贵州各少数民族共有民间传统印染工艺。“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欲去蜡,则花纹如绘”。蜡染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汉唐,兴盛于宋元。1987年在安顺市平坝县桃花村苗族刘姓的一座洞葬群棺中,不但发掘了汉唐时代的陶釜和酒具,而且首次发掘了宋代彩色蜡染褶裙,灿然如新,图案为“鹭丝鸟纹”,款式与现代苗族褶裙相差无几。

  安顺素有“蜡染之乡”的美誉,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就陈列有清代皇家宫廷珍藏的一幅安顺市郊苗族蜡染背扇扇面。黄果树地区民间蜡染源远流长,以石头寨为例,这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家设有染缸。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学习蜡染技术,妇女人人能画蜡,故名“蜡染之乡”。

  蜡染实际上分为蜡画和蜡染两种形式。蜡画是用铜刀(蜡画工具)醮上高温加溶的蜂蜡,在白布上信手画出,花鸟鱼虫,江河湖泊,唯妙唯哨,栩栩如生,然后绘画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填以各种颜色即成。蜡染是将画好的作品通过防染,煮沸、去蜡、漂洗、花现。加之,神秘莫测的冰纹,使蜡染更具抽象画派的韵味。蜡染在安顺苗族布依族妇女中,颇为盛行。苗族图案带有史书性质,似铠甲,象文字,或写意、或抽象,任随驰骋;布依族大多是图腾图案,有太阳纹,有云雷纹、有回纹、有铜鼓纹,连续对称,古朴典雅。蜡染布料常用作衣裙、围腰、床单、背扇、帐檐、挎包、帽子、时装。目前各种蜡染工艺品已是中外游客追求的时尚。

屯堡文化之乡

  自古安顺就是贵州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被称为“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商业之盛,甲于全省”,曾经是古代西南地区夜郎、牂牁的首邑。安顺文化底蕴深厚,是贵州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区域,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穿洞文化、夜郎文化、牂牁文化、屯堡文化、三国文化、攀岩文化、三线文化等独特的文化优势。

  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安顺府志——风俗志》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在今天的安顺,许多大家族的族谱,记载均与史料相同。《叶氏家谱》载:“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征……。平服世乱之后……令屯军为民、垦田为生”。在漫长的岁月中,征南大军及家口带来的各自的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经过六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和演变,“屯堡文化”因此而形成。   安顺更保留了奇特的屯堡文化。屯堡是明代耕战经济在贵州安顺的历史遗存,它所演绎的文化,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明代古风,江淮余韵”。著名的代表有天龙镇、云峰八寨(云山屯、本寨等)。在这里可以看到六百多年前明代汉族的大明遗风。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屯堡文化村落群被列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01年国务院将至今仍保存较为完整的屯堡村落云山屯、本寨,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屯堡地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盛行于屯堡区域的古老民间戏曲。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跳。唱,有弋阳古腔遗风,唱腔朴实、古朴、高亢,领唱伴唱相间;跳,是搬演古代征战的打斗,激扬、奔放、粗犷。地戏的主要特点是:演员头戴木刻面具,伴奏仅有一锣一鼓,剧本保持宋元讲唱文体格式,没有生、旦、净、丑行当之分。成为安顺屯堡文化的有形载体之一,有历史学、文化学、戏剧学、民俗学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屯堡山歌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屯堡人喜爱的民间艺术之一。屯堡山歌多以七言为句,四句成调。用词遣句宽泛自由,见物抒情,见事生意,善用比兴夸张手法,类型有四句歌、盘歌、疙瘩歌、飘带歌等。   屯堡花灯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贵州西路花灯的代表。分为花灯歌舞和灯夹戏两大类,具有情意缠绵和幽默机智两大特点。


中国瀑乡

  黄果树瀑布,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珠江水系打邦河的支流白水河九级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因当地一种常见的植物“黄果树”而得名。

黄果树瀑布群是由18个风韵各异的大小瀑布组成,其中以黄果树大瀑布最为优美壮观,故统称为黄果树瀑布群。由于黄果树瀑布群的各瀑布不仅风韵各具特色,造型十分优美,堪称世界上最典型、最壮观的喀斯特瀑布群,而且在其周围还发育着许多喀斯特溶洞,洞内发育各种喀斯特洞穴地貌,形成著名的贵州地下世界,具有极大的旅游观光价值,故国务院已批准将黄果树瀑布群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开发区域。

   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是贵州第一胜景,中国第一大瀑布,也是世界最阔大壮观的瀑布之一。景区内以黄果树大瀑布(高77.8米,宽101.0米)为中心,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科学手段,测得亚洲最大的瀑布——黄果树大瀑布的实际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其中主瀑顶宽83.3米。分布着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大小18个瀑布,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被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


旅游

  安顺拥有著名的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龙宫风景区等众多著名景点,全国甲类旅游开放城市,是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优选地区,是全国六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和贵州西部旅游中心。   在安顺市10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有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距城西45公里,有举世闻名、磅礴壮观的黄果树大瀑布及瀑布群。瀑布左侧为融山、洞、水、林为一体的人间仙景——天星桥风景区。距城南27公里,有引人入胜的岩溶奇观——安顺龙宫。距城北100公里,有罕见的大型地下公园——织金洞。距城东70公里,有风光秀丽、烟波浩渺的高原湖泊——红枫湖。城内有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处。文庙是有17座建筑的古建筑群,庙内透雕盘龙石柱艺术之精湛为国内罕见。被称为“笔锋耸翠”的西秀山白石塔,耸立城中。还有王若飞故居、虹山公园、独特的民族风情等人文资源,地戏、傩戏更是闻名中外。   安顺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甲类旅游开放城市之一,风景名胜资源面积达950.91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0.26%,远远高于全国1%、全省4.2%的平均水平。旅游资源不仅面积大、类型多、品位高,而且分布成片成线,相对集中,保护、开发、利用条件极为优越。由于地处中国华南喀斯特地貌中心,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成熟、最典型、最集中的地带,江河峡谷纵横交错,峰丛石林、森林湖泊、暗河泉水星罗棋布,100多个瀑布、1200多个地表溶洞密布,构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立体画卷。境内高密度聚集了3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龙宫),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九龙山森林公园),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花江大峡谷、夜郎湖、天台山·斯拉河),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和4个市级风景名胜区(云峰屯堡、天落湾、千峰山、普里山)。有国家级重点民族村寨3个,省级重点民族村寨300个;省级艺术之乡5个。   游览点一览:黄果树国家级风景区、龙宫国家级风景区、天星桥景区、漩塘景区、普定梭筛风景区、镇宁犀牛洞、夜郎湖、白马水库、关岭关索岭、“千古之谜”红崖天书、马马岩壁画、花江峡谷、平坝天台山、安顺文庙、华严洞南郊摩崖、王若飞烈士故居、穿洞旧石器遗址、安顺屯堡(明代朱元璋远征滇黔屯垦戍边所形成)。   民族风情: 布依三月三、布依六月六、苗族四月八、苗年、彝族丰收节、仡佬族吃新节。   风味小吃:丝娃娃、荞凉粉、裹卷、小锅凉粉、油炸粑稀饭、油炸鸡蛋糕、白糖饺、水晶凉粉、松糕卜粉、安顺烤鱼、

                       干鸡块粉面、凉卷粉。

  特产:蜡染、布依地毯、地戏面具、石刻艺术品、安顺三刀、镇宁波波糖、旧州辣子鸡。   特别提醒:黄果树风景区除了观赏黄果树瀑布外,天星桥是不容错过的绝佳景区。龙宫辐射全国最低,具有极高疗养闲居价值。安顺文庙是贵州四大古建筑群落之一。大成殿前的一对透雕盘龙石柱为世界仅有。在黄果树景区购买蜡染和地戏面具,价钱全省最低,不过要讲价。



人物

陈法(1692-1766),字世垂,一字圣泉,晚号定斋,平坝白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治水专家。一生著述颇丰,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水利、诗文、教育等诸多方面。所著《易笺》共八郑,为世人所称道,也是贵州唯一入选《四库全书》的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