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若飞

  王若飞(1896~1946),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革命烈士。原名萌生,字继任。贵州安顺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讨袁运动。1919年10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与蔡和森等发起组织工学世界社。1922年6月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在巴黎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任少共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秋参加法国共产党,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7月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4月回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五卅运动后,任中共北方区委巡视员,负责筹建中共豫陕区委,后任豫陕区委书记。1926年3月调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参与领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曾任中共上海南市区委代理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农民运动部部长和宣传部部长。1928年6月,赴莫斯科出席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不久,入列宁学院学习。1931年夏回国,任中共西北工委特派员,领导内蒙古及西北回族等民族地区的革命活动。同年11月在包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经党组织营救于1937年5月获释。同年秋赴延安,历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中共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兼八路军副参谋长,中共中央秘书长和党务研究室主任。1944年4月同林伯渠等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1月任中共重庆工作委员会书记。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946年4月8日,由重庆飞回延安时,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王若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少年

  1896年10月11日(光绪二十二年农历九月初五),王若飞出生贵州省安顺市北街(今中华北路)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小名运生,荫生,号继仁。1901年,王若飞曾祖父去世,其父被庶祖母逐出家门,流落在外,其母留在磨房、厨房供家庭奴役。王若飞在虐待和歧视,度过了灰暗无光的童年时代。有一次,年幼的王若飞给三叔端饭时不小心洒了一点汤,就被罚跪,倔强的若飞不肯下跪,遂被三叔一巴掌打倒在地,从此,他的右耳留下了耳鸣的残疾。

  1904年,王若飞被其舅父黄齐生(进步教育家、著名民主战士、“四八烈士”)接到贵阳抚养,并于1905年送入贵阳达德学堂小学预备班就学。达德学校是当时一所比较开明、进步的学校,倡导用自然科学的知识去打破一切封建迷信。就读期间,王若飞从《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诗句里得到启示,遂改名度,字若飞,以寄托自己的远大的报国理想。

青年

青年时代的王若飞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反封建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在贵州,以张百麟为首的自治学社蓬勃兴起,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王若飞积极投身革命,参加学生队,担任保卫贵阳大南门的稽查城防工作。1912年从达德学校学习毕业后,他先后在贵阳群明社书店及铜仁矿务局工作,同时继续勤奋自学,并在黄齐生的引导下参加爱国进步活动,积极接受、传播革命思想。1915年5月9日,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出后,群情激愤,黄齐生立刻率王若飞等一班师生举行了游行示威,大书“勿忘五月九日”并刻成碑文立于学校后院中心。1916年,王若飞以秘书身份陪同黄齐生到江苏、山东、河南、山西等地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1917年王若飞随黄齐生会贵阳后,在达德学校教书,继续宣传新思想,排演新式话剧。同年12月12月,王若飞考取黔中道留学日本的官费生,并于次年3月随黄齐生抵达日本,入明治大学学习。学习期间,他广泛阅读十月革命的进步书刊和社会主义读物,苦心专研马克思主义理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5月7日成为中国的国耻纪念日,但日本人却大肆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此情此景令王若飞激愤不已,遂随黄齐生以及10余名留日学生,一同愤然离日归国,在上海进行爱国反帝宣传。同年10月,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王若飞赴法国勤工俭学。他一面学习,一面广交朋友,结识了蔡和森周恩来李维汉、邓洗贤(邓小平)、陈毅赵世炎等进步人士。12月,他参加了在蒙达尼举行的世界工学社年会,并提出中国“要走苏俄工人阶级的道路”。1922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与国内党中央取得联系。1922年6月,经阮爱国(胡志明)介绍,他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同年10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4月,王若飞等12人受党派遣,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问题。

  1925年4月,王若飞从苏联回国后,任中共北方区委巡视员,并受李大钊特派到开封开展争取国民二军的工作,继而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指导河南地区党的工作,就任新组建的中共豫陕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在豫陕区委工作期间,他先后发表了《为民众自由而奋斗的国民军不应有妨碍民众自由的举动》、《反奉战争的性质》、《战争前途的预言》、《国民党右派捣乱》等多篇文章,积极地推动了革命的建设和发展。

  1926年2月,王若飞调任中央秘书长。在此期间,他除了在《中州评论》、《向导》等杂志刊物上发表大量的理论文章揭露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嘴脸外,还参与并领导了上海第一次、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27年5月,他参加了中共五大,会后,受党派遣出任江苏省常委、省农委书记。同年10月,根据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开始组织领导江苏省“五一”暴动。

  1928年6月,王若飞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会后,进入列宁学院学习。7月,以中共驻共产党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留驻莫斯科工作。

狱中斗争

  1931年夏天,王若飞被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回国内,以中共西北特委书记的身份领导西北地区的革命斗争。10月,他化名黄静斋,到包头开展工作。11月21日晚,因特务告密,他在包头泰安客栈不幸被捕。被捕时他临危不惧,乘敌人不备,将一份党组人员名单和报告送进口中,想嚼烂后吞下。敌人发现后,死死卡住他的脖子,从他嘴里掏出了名单,但字迹已变得模糊。

  被捕后第二天,敌人便迫不及待地对他进行审问。他们得意洋洋地拿出从名单,希望从王若飞那里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情报。然而,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王若飞英勇不屈,毫不畏惧,他大义凛然地公开承认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奉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命令,来绥远调查蒙古人民有没有受日本帝国主义的煽动和迷惑,并组织人民进行抗日斗争。敌人将文件中的名字一个个地提出来,问他们的住址和联系方法,王若飞轻蔑地回答道:“你们只能抓住我一个人,至于想知道我们同志的真实姓名和住址,那是妄想!”此后,他对敌人的审问一律拒绝回答。

  对于王若飞的强硬态度,敌人感到束手无策,于是妄想用死来相威胁他。一天夜里,敌人闯进关押王若飞的暗室,用枪口对着他,杀气腾腾地说:“只要你说一个‘招’字,马上就开庭;说一个‘不’字,马上送你回老家!”王若飞毅然答道:“‘招’字早从我的字典中抠掉了!”于是,几个全副武装的警察,把王若飞押到包头北面的一片野地里,用八条枪对准了他。王若飞早已做好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生命的准备,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显得无比从容。

  这时,敌人再一次劝降道:“这是最后的机会了,人生在世,难道就这样完了?还是考虑一下吧。”王若飞断然回答:“用不着考虑了,开枪吧!”十几分钟过去了,敌人仍然没有开枪。王若飞明白了,敌人是在玩弄假枪毙的伎俩。他立即义正辞严地说:“你们想用死来吓唬我,让我出卖自己的同志,这套把戏对真正的共产党人来说,是没有用处的!”带队的敌人见阴谋被识破了,只好垂头丧气地把王若飞又押了回去。

  在监狱里,王若飞以极高的革命热情宣传革命理论,积极组织和发动狱中的难友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同时,他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动员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发动民众抗日救国。在狱中,他抓紧时间学习,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史等,并写了大量的著作,其中部分诗文在新中国成立后,被结集出版为《王若飞在狱中》,并成为青少年最喜爱的思想修养教科书。书中“死里逃生唯斗争,铁窗难锁钢铁心!”所表现出来的高尚革命情操,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

  1937年4月,在党中央的多方营救,王若飞在度过5年的漫长铁窗生涯后,终于跨出了监狱的大门。

重庆谈判

王若飞(右一)与毛泽东(中)、任弼时(左一)在延安

  出狱后,他先后担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统战部长、宣传部长、八路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务。1943年,他出任中共中央研究局党务研究室主任,参加了党的历史问题决议的起草、修改等工作。

  1944年4月,王若飞作为林伯渠的助手,到西安、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由于国民党对谈判没有丝毫诚意,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等同志先后离开重庆。而王若飞则留渝主持南方局的工作,他积极开展国民党上层人士的工作,并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广泛接触,揭露国民党的错误政策,宣传我党实行抗战的主张。1945年8月,王若飞陪同毛泽东、周恩来参加重庆谈判,成为中共代表团的主要成员。

遇难

  1946年4月8日,出席重庆国共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王若飞、秦邦宪(博古)为了向中共中央汇报和请示工作,他们与新四军军长叶挺一起冒着恶劣的天气飞返延安。经过数小时的飞行,当日下午飞机在山西省黑茶山遇浓雾不幸失事,机上人员全部罹难。同机人员还有王若飞的舅父黄齐生、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等17人。

  王若飞牺牲时年仅50岁。噩耗传来,全国震惊。4月19日,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和延安各界群众三万余人,在飞机场举行了空前盛大的追悼大会,悼念死难的烈士。毛泽东为王若飞等“四八”烈士题词:“为人民而生,虽死犹荣。” 在追悼会上,周恩来失声痛哭,称“失掉了他,好像失掉了一种力量,失掉了一种鼓励,失掉了一个帮手”。周恩来一生只痛苦过3次,其中一次就是为了王若飞,可见其悲痛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