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5个用户的1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宋之问'''(?-712),[[唐朝诗人]]。字延清,汾州人。曾先后谄事[[张易之]]和[[太平公主]]。长于[[五律]],对唐代律诗形成和发展有贡献。《[[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92首。
+
  '''宋之问'''(约656—约713年),[[唐朝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曾先后谄事[[张易之]]和[[太平公主]]。[[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时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市]])。[[唐睿宗]]时贬钦州,赐死。诗与[[沈佺期]]齐名,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靡。放逐途中诸诗则表现了感伤情绪。律体形式完整,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宋之问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92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
  
 +
==生平简介==
  
 +
  '''宋之问'''(?-712),[[唐朝诗人]]。生于[[永徽]]元年(650)至[[显庆]]元年(656)之间,卒于太极元年(712)至[[开元]]元年(713)之间。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唐高宗]]上元[[进士]]。武后([[武则天]])时以诗受宠,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年),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因谄事[[张易之]]兄弟,[[唐中宗]]时被贬泷(shuānɡ)州(今广东罗定市)。又累迁至考功员外郎,后因贪贿被贬。[[唐睿宗]]时被贬钦州,赐死。其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尤善五言排律。诗多歌颂应制之作,格律严整,文辞靡丽。流放途中所作较佳。如《题大庾北驿》、《渡汉江》等诗,感情真实,形象生动,含蓄凝炼。明人辑有《宋之问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92首。
 +
 +
===早年===
 +
 +
  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712年),并无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唐高宗时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
 +
 +
===仕途===
 +
 +
  上元二年(675年),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
 +
 +
  宋之问春风得意之日,已是武则天皇后实握朝政之时。武后承应“贞观”,励精图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问以才名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参军。[[永隆]]二年(681年),又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15年间,宋之问很快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为世人钦慕。唐朝学士之职,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家世低微的宋之问以此更是感恩耀荣,视为得秩于禄的捷径与保障。他在《奉敕从太平公主游九龙潭寻宴安平王别序》中说:“下官少怀微尚,早事灵丘,践畴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树,情可何之。”典型地表白了他的这种心态。
 +
 +
  武后雅好文词乐章,宋之问巧思文华取幸。一次游洛阳龙门,武后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后赐锦袍。及宋之问《龙门应制》诗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称善。”武后夺东方虬锦袍转赐给他。此中予夺,既反映了武后对靡丽颂德诗风的提倡,也表现了宋之问这时的创作方向,对他的声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响。
 +
 +
  武周时期,宋之问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这样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渐沉溺和堕落,并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中。
 +
 +
  宋之问在武后晚年先后转任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武后媚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雅爱其才”,召他与好友[[杜审言]]、[[阎朝隐]]、[[沈佺期]]、[[王无竞]]、[[尹元凯]]及[[李适]]、[[富嘉谟]]、[[刘允济]]等文士预修。宋之问与阎士隐等多代工张赋篇入集,倾心媚附。书成,于长安二年( 703年)迁司礼主簿。
 +
 +
  神龙元年( 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
 +
 +
  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诸事艰难,慕念昔荣,次年春便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张伸之与王同皎等谋诛[[宰相]][[武三思]](时张柬之被贬),后使人告密,擢任鸿胪主簿,“由是深为义士所讥。”
 +
 +
  景龙元年(707年)七月,太子杀武三思父子后死事,宋之问上表歌颂武氏父子功德,请造唐中宗神武颂碑,探获赏识,于次年迁考功员外郎,并与杜审言、武平一、沈佺期、阎朝隐等首选修文馆直学士,“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
 +
 +
  景龙中,谄事[[太平公主]],故见用。及[[安乐公主]]权盛,复往谐结,故太平公主甚恨之。当中宗将提拔他为中书舍人时,太平公主揭发他知贡举时受贿,便下迁为汴州长史,未知又改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长史。
 +
 +
  唐中宗年间的政治动荡及个人宠辱无常的经历,使宋之问感触良深,而由朽烂陈腐的宫廷来到清新秀丽的水乡,也使他开始涤净心灵,境界升华。他在越州写的《祭禹庙文》,在真诚歌颂了[[大禹]]治水、救灾拯民的千古圣德之后写道:“先王为心,享是明德。后之从政,忌斯好佞。酌镜水而励清,援竹箭以自直;谒上帝之休佑,期下人之苏息。”反映了这种思想情感上的转变。因此,他在越州登山涉险,访察民生,“颇自力为政”诗歌创作也开始转入了健康清新的轨道,“流布京师,人人传讽。”但是,就在宋之问开始走上“新生”之路的时候,又一次宫廷政变将他逼上了绝境。
 +
 +
===末路===
 +
 +
  [[景云]]元年( 710年)六月,临海郡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以宋之问尝附二张及武三思诏流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以赦改桂州。先天元年( 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结束了最后的人生旅程。
 +
 +
==史书记载==
 +
 +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
 +
 +
  宋之问,虢州弘农人。父令文,有勇力,而工书,善属文。高宗时,为左骁卫郎将、东台详正学士。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初征令与杨炯分直内教,俄授洛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易之兄弟雅爱其才,之问亦倾附焉。预修《三教珠英》,常扈从游宴。则天幸洛阳龙门,令从官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则天以锦袍赐之。及之问诗成,则天称其词愈高,夺虬锦袍以赏之。斋醇福及易之等败,左迁泷州参军。未几,逃还,匿于洛阳人张仲之家。仲之与驸马都尉王同皎等谋杀武三思,之问令兄子发其事以自赎。及同皎等获罪,起之问为鸿胪主薄,由是深为义士所讥。古增置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时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择朝中文学之士,之问与薛稷、杜审言等首膺其选,当时荣之。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寻转越州长史。睿宗即位,以之问尝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先天中,赐死于徙所。之问再被窜谪,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布远近。友人武平一为之纂集,成十卷,传于代。主苤世人以之问父为三绝,之问以文词知名,弟之悌有勇力,之逊善书,议者云各得父之一绝。古、剑之悌,开元中自右羽林将军出为益州长史、剑南节度兼采访使。寻迁太原尹。
 +
 +
== 参考条目 ==
 +
 +
*[[中国文学]]
 +
*[[唐诗三百首]]
 +
*[[诗歌]]
 +
*[[美术]]
 +
*[[中国美术]]
 +
*[[中国画]]
 +
 +
 +
[[Category:中文典籍文献]]
 +
[[Category:隋唐五代文学]]
 +
 +
[[Category:文学]]
 +
[[Category:中国文学]]
 +
[[Category:中国文学史]]
 +
 +
[[Category:诗词]]
 
[[Category:唐诗]]
 
[[Category:唐诗]]
 +
[[Category:唐诗三百首]]
 +
 
[[Category:唐朝]]
 
[[Category:唐朝]]
 
[[Category:诗人]]
 
[[Category:诗人]]
 
[[Category:唐朝诗人]]
 
[[Category:唐朝诗人]]
  
[[Category:文学]]
 
[[Category:中国文学]]
 
[[Category:文学人物]]
 
[[Category:中国文学人物]]
 
 
[[Category:文学家]]
 
[[Category:文学家]]
 
[[Category:中国文学家]]
 
[[Category:中国文学家]]
 +
[[Category:文学人物]]
 +
[[Category:中国文学人物]]
  
 
[[Category:文化]]
 
[[Category:文化]]
第19行: 第76行:
  
 
[[Category:历史]]
 
[[Category:历史]]
[[Category:历史学]]
 
 
[[Category:中国历史]]
 
[[Category:中国历史]]
[[Category:中国古代史]]
 
  
 
[[Category:历史人物]]
 
[[Category:历史人物]]
 
[[Category:中国历史人物]]
 
[[Category:中国历史人物]]
  
[[Category:宋姓]]
+
[[Category:语言学]]
 +
[[Category:中国语言文学]]
 +
[[Category:中国古代文学]]
 +
 
 +
[[Category:山西省]]
 +
[[Category:吕梁市]]
 +
[[Category:汾阳市]]
 +
 
 +
[[Category:河南省]]
 +
[[Category:三门峡市]]
 +
[[Category:灵宝市]]
 +
 
 +
[[Category:山西人]]
 +
[[Category:吕梁人]]
 +
[[Category:汾阳人]]
 +
 
 +
[[Category:河南人]]
 +
[[Category:三门峡人]]
 +
[[Category:灵宝人]]
  
 
[[Category:中文词典]]
 
[[Category:中文词典]]
[[Category:S音词条]]
+
[[Category:S音词语]]
[[Category:S音条目]]
+
[[Category:宋]]
 +
 
 +
[[Category:宋姓]]

2020年3月17日 (二) 14:51的最后版本

  宋之问(约656—约713年),唐朝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曾先后谄事张易之太平公主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时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市)。唐睿宗时贬钦州,赐死。诗与沈佺期齐名,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靡。放逐途中诸诗则表现了感伤情绪。律体形式完整,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宋之问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92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

生平简介

  宋之问(?-712),唐朝诗人。生于永徽元年(650)至显庆元年(656)之间,卒于太极元年(712)至开元元年(713)之间。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唐高宗上元进士。武后(武则天)时以诗受宠,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年),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因谄事张易之兄弟,唐中宗时被贬泷(shuānɡ)州(今广东罗定市)。又累迁至考功员外郎,后因贪贿被贬。唐睿宗时被贬钦州,赐死。其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尤善五言排律。诗多歌颂应制之作,格律严整,文辞靡丽。流放途中所作较佳。如《题大庾北驿》、《渡汉江》等诗,感情真实,形象生动,含蓄凝炼。明人辑有《宋之问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92首。

早年

  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712年),并无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唐高宗时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

仕途

  上元二年(675年),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

  宋之问春风得意之日,已是武则天皇后实握朝政之时。武后承应“贞观”,励精图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问以才名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参军。永隆二年(681年),又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15年间,宋之问很快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为世人钦慕。唐朝学士之职,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家世低微的宋之问以此更是感恩耀荣,视为得秩于禄的捷径与保障。他在《奉敕从太平公主游九龙潭寻宴安平王别序》中说:“下官少怀微尚,早事灵丘,践畴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树,情可何之。”典型地表白了他的这种心态。

  武后雅好文词乐章,宋之问巧思文华取幸。一次游洛阳龙门,武后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后赐锦袍。及宋之问《龙门应制》诗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称善。”武后夺东方虬锦袍转赐给他。此中予夺,既反映了武后对靡丽颂德诗风的提倡,也表现了宋之问这时的创作方向,对他的声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响。

  武周时期,宋之问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这样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渐沉溺和堕落,并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中。

  宋之问在武后晚年先后转任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武后媚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雅爱其才”,召他与好友杜审言阎朝隐沈佺期王无竞尹元凯李适富嘉谟刘允济等文士预修。宋之问与阎士隐等多代工张赋篇入集,倾心媚附。书成,于长安二年( 703年)迁司礼主簿。

  神龙元年( 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

  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诸事艰难,慕念昔荣,次年春便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张伸之与王同皎等谋诛宰相武三思(时张柬之被贬),后使人告密,擢任鸿胪主簿,“由是深为义士所讥。”

  景龙元年(707年)七月,太子杀武三思父子后死事,宋之问上表歌颂武氏父子功德,请造唐中宗神武颂碑,探获赏识,于次年迁考功员外郎,并与杜审言、武平一、沈佺期、阎朝隐等首选修文馆直学士,“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

  景龙中,谄事太平公主,故见用。及安乐公主权盛,复往谐结,故太平公主甚恨之。当中宗将提拔他为中书舍人时,太平公主揭发他知贡举时受贿,便下迁为汴州长史,未知又改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长史。

  唐中宗年间的政治动荡及个人宠辱无常的经历,使宋之问感触良深,而由朽烂陈腐的宫廷来到清新秀丽的水乡,也使他开始涤净心灵,境界升华。他在越州写的《祭禹庙文》,在真诚歌颂了大禹治水、救灾拯民的千古圣德之后写道:“先王为心,享是明德。后之从政,忌斯好佞。酌镜水而励清,援竹箭以自直;谒上帝之休佑,期下人之苏息。”反映了这种思想情感上的转变。因此,他在越州登山涉险,访察民生,“颇自力为政”诗歌创作也开始转入了健康清新的轨道,“流布京师,人人传讽。”但是,就在宋之问开始走上“新生”之路的时候,又一次宫廷政变将他逼上了绝境。

末路

  景云元年( 710年)六月,临海郡王李隆基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以宋之问尝附二张及武三思诏流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以赦改桂州。先天元年( 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结束了最后的人生旅程。

史书记载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

  宋之问,虢州弘农人。父令文,有勇力,而工书,善属文。高宗时,为左骁卫郎将、东台详正学士。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初征令与杨炯分直内教,俄授洛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易之兄弟雅爱其才,之问亦倾附焉。预修《三教珠英》,常扈从游宴。则天幸洛阳龙门,令从官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则天以锦袍赐之。及之问诗成,则天称其词愈高,夺虬锦袍以赏之。斋醇福及易之等败,左迁泷州参军。未几,逃还,匿于洛阳人张仲之家。仲之与驸马都尉王同皎等谋杀武三思,之问令兄子发其事以自赎。及同皎等获罪,起之问为鸿胪主薄,由是深为义士所讥。古增置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时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择朝中文学之士,之问与薛稷、杜审言等首膺其选,当时荣之。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寻转越州长史。睿宗即位,以之问尝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先天中,赐死于徙所。之问再被窜谪,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布远近。友人武平一为之纂集,成十卷,传于代。主苤世人以之问父为三绝,之问以文词知名,弟之悌有勇力,之逊善书,议者云各得父之一绝。古、剑之悌,开元中自右羽林将军出为益州长史、剑南节度兼采访使。寻迁太原尹。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