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江西省 > 宜春市

宜春市汉语拼音:Yí Chūn Shì;英文:Yichun City),古称袁州,中国江西省辖地级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4′-116°27′,北纬27°33′-29°06′。 东境与南昌市接界,东南与抚州市为邻,南陲与吉安市新余市毗连,西南与萍乡市接壤,西北与湖南省长沙市岳阳市交界,北域与九江市相邻。 面积1.87万平方千米。总人口573万人(2013年末)。 截至2021年底,常住人口497.11万人。 辖1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设县,西汉元光六年(前129)立宜春侯国,汉元鼎五年(前112)复县。王莽称帝时更名修晓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复名郡,中平七年(190)析境东置汉平县。宝鼎二年(267)析境西置萍乡县,析境东置新喻县。晋太康元年(280)更名为宜阳,隋开皇十一年(591)复名宜春,宋雍熙元年(984)析置分宜县。1979年10月8日析置宜春市,1985年4月将宜春县并入宜春市。

地处赣西北山区向赣抚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最高点靖安九岭尖海拔1794.3米,最低点丰城药湖海拔18米。境内山地占总面积35.46%;丘陵占39.05%;平原占25.49%。河流基本属鄱阳湖水系,主要是赣江、赣江支流与修水支流。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矿产资源主要有钽、铌、钨、铜、煤、高岭土、石英石等,其中有中国首屈一指的特大型铌银矿床。 野生动物主要有虎、豹、豺狼、野猪、野山牛、穿山甲等。 土特产品有松花皮蛋、脱胎漆器、蛇酒、夏布、花炮等。 名胜古迹、纪念地有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阁(閤)皂山国家森林公园、秋收起义纪念馆、洪州窑遗址、大观楼等。宜春市交通便利,有铁路6条,高速公路10条,境内县县通高速,宜春明月山机场通航18个城市。

宜春素有“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的美誉。 留存历史文化遗址4503处,樟树吴城文化遗址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初唐四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其人、其事、其物典出宜春。唐代韩愈写下“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诗句。明代《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现代物理学家吴有训、两届奥运会冠军杨文军均是宜春的代表。

宜春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赣湘鄂区域中心城市、全国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全国健康养生基地。是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农民运动会、2009央视中秋晚会以及每年一度月亮文化节举办地,享有“月亮之都”、“亚洲锂都”之称,先后获中国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 邮编:336000 代码:360900 区号:0795

行政区划

全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市政府驻袁州区

历史

  今宜春市境域,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令天下郡邑皆筑城。在今宜春市境内有两座新城,一为宜春,一为建成。宜春之名源于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建成之名,以其“建城邑”故名(成、城二字古代通用)。初设时的宜春县管辖今袁河流域城区,包括今袁州区、新余市、萍乡市一部和樟树市一部,属豫章郡。初设时的建成县管辖今锦江流域地区,包括今高安市、上高县、宜丰县、万载县及樟树市一部。

  三国孙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置安成郡(治所在今安福),袁河流域地区归安成管辖。今宜春市境域分属豫章、安成两郡。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以宜春之名与宣穆皇太后张春华(司马炎祖母,司马懿之妻)同名,为避讳,改宜春为宜阳。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置巴山郡,辖丰城一带。梁末,又设豫宁郡,辖奉新、靖安、铜鼓一带。是时,市域分属豫章、安成、巴山、豫宁四郡。

  隋初废郡置州。开皇十一年(591年)置袁州(今袁州区及樟树市西部为袁州所辖,樟树市东部为吉州所辖,丰城市为抚州所辖,其余诸县及樟树市以北均为洪州所辖)。袁州以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隐居于此的高士袁京而名。初设时,袁州辖宜春、萍乡、新喻三县,治宜春县。大业初年改州为郡。洪州复为豫章郡,吉州复为庐陵郡,袁州改为宜春郡。唐武德五年(622年)置靖州(辖今高安、宜丰、上高、万载及樟树一部分),治高安县(因建成县名与太子李建成同名,避讳而改名;高安以其“地形似高而安”而名)。

  武德七年,以米岭产米改靖州为米州,继而又以羊山产竹而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年)废筠州。直到五代吴时,今宜春市境域基本上分属洪、袁、吉三州。南唐昇元二年(938年)割高安、新淦两县之地田置清江县,以萧滩(今临江镇)为县治。保大十年(952年)复置筠州。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洪州改为南昌府(北宋初复名洪州)。今宜春市境域分属袁州、筠州、吉州及南昌府。

  宋开宝八年(975年),万载县由筠州划入袁州。淳化三年(992年)于清江县置临江军(元改临江路,明改临江府),治所在今樟树市临江镇,划袁州新喻县入临江军,其辖境相当于今樟树市、新干县、峡江县与新余市渝水区。今宜春市境域分属袁州、洪州、筠州和临江军。绍兴十三年(1143年)改筠州为高安郡,绍兴十八年(1148年)复为筠州。隆兴元年(1163年)改洪州为隆兴府。宝庆元年(1225年)改筠州为瑞州,辖高安、上高、新昌(今宜丰)三县。是时,今宜春市境域分属袁州、瑞州、临江军和隆兴府。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隆兴府、临江军、瑞州为隆兴路、临江路、瑞州路,隶属江西行省。于袁州设总管府,隶属湖南行省。至元十七年(1280年)江西行省与泉州行省合并为福建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年)复为江西行省。同年,升袁州总管府为袁州路,隶属江西行省。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隆兴路为龙兴路。是时,今宜春市境域分属袁州、瑞州、临江、龙兴四路,均隶属江西行省。

  明代,宜春、万载属袁州府,清江属临江府,高安、上高、宜丰属瑞州府,丰城、奉新、靖安、铜鼓属南昌府(南昌、瑞州两府辖于南瑞道,袁州、临江两府辖于湖西道)。清初,沿明旧制。康熙后,瑞州、袁州、临江三府隶瑞袁临道(道尹驻高安)。今宜春市境域分属袁州、瑞州、临江、南昌四府。民国初年,载撤府一级行政机构,各县直属于省。1913年10月全省划为赣东、赣西、赣南、赣北四道。赣西道治所设于宜春县,辖赣西21县。

  1914年6月,赣西道改名庐陵道,宜春、清江、万载、上高、宜丰、高安属庐陵道,奉新、靖安、铜鼓属浔阳道,丰城属豫章道。1916年治所由宜春迁吉安。1926年废道,各县又直属于省。1932年2月,分全省为13个行政区,丰城、高安、清江属第一区,奉新、靖安、铜鼓为第二区,宜春、万载、宜丰、上高属第八区。1935年4月,改为8个行政区,奉新、靖安、铜鼓属第一区,宜春、万载、上高、宜丰、高安、清江、丰城属第二区。1939年冬,改为11个行政区,铜鼓属第一区(治所在铜鼓),宜春、万载、上高、宜丰、高安、清江属第二区(治所在萍乡),奉新、靖安属第十区(治所在奉新上富),丰城属第十一区(治所在丰城)。1942年8月,改为9个行政区,丰城、高安、清江属第一区(治所在丰城),宜春、万载、上高、宜丰、铜鼓属第二区(治所在宜春),奉新、靖安属第九区(治所在武宁)。

  1949年设南昌专区,专署驻南昌市,辖南昌(驻莲塘)、新建(驻生米)、进贤(驻民和镇)、丰城、新淦、清江(驻樟树镇)、高安(驻筠阳镇)、奉新(驻冯川镇)、靖安(驻双溪镇)、安义(驻龙津镇)等10县。同时设袁州专区(7月10日组建于南昌,7月20日驻宜春县城),专署驻宜春县,辖萍乡市及宜春(驻袁州)、万载(驻康乐镇)、铜鼓(驻永宁镇)、宜丰(驻新昌镇)、上高(驻敖阳镇)、新喻(驻和平镇)、分宜(驻钤阳镇)、萍乡等8县。1950年撤销萍乡市,并入萍乡县。

  1952年将新淦县划归吉安专区;原袁州专区所属宜春、万载(驻康乐镇)、铜鼓(驻永宁镇)、宜丰(驻新昌镇)、上高(驻敖阳镇)、新喻(驻和平镇)、分宜(驻钤阳镇)、萍乡等8县划入南昌专区。辖17县。1957年新喻县改称新余县。1958年12月,南昌专区改名为宜春专区,专署由南昌市迁驻宜春县。将南昌、新建2县划归南昌市领导;进贤县(驻民和镇)划归抚州专区。宜春专区辖宜春、萍乡、万载、铜鼓、宜丰、靖安、奉新、安义、高安、丰城、上高、清江、分宜、新余等14县。

  1960年新余县升为地级新余市,由省直辖;萍乡县改市;抚州专区进贤县来属。1961年南昌市南昌、新建2县来属。1963年新余市复置新余县,隶属宜春专区。1968年进贤县划归抚州专区。1970年萍乡市升级为地级市由省直辖,宜春专区更名宜春地区。1971年南昌、新建2县划归南昌市。1979年析宜春县城区置县级宜春市。1983年撤销新余县复置地级新余市,划分宜县属之,由省直辖;安义县划归南昌市。1985年并宜春县入宜春市。1988年改丰城县为丰城市,改清江县为樟树市。1993年改高安县为高安市。至此,宜春地区共辖四市六县。

  2000年5月22日,国务院(国函〔2000〕50号)批准同意撤销宜春地区和县级宜春市,设立地级宜春市,市政府驻新设立的袁州区。以原县级宜春市的行政区域为袁州区的行政区域,区政府驻中山中路。宜春市辖原宜春地区的上高县、宜丰县、奉新县、万载县、靖安县、铜鼓县和新设立的袁州区,原宜春地区的县级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由省直辖(由宜春市代管)。

  2003年末,宜春市总人口526.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4.6万人。2004年末,总人口530.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8.9万人。

  2005年末,宜春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共有23个街道、97个镇、59个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宜春市常住总人口5419591人,其中,袁州区1045952人,奉新县312956人,万载县476856人,上高县326697人,宜丰县274046人,靖安县144800人,铜鼓县135139人,丰城市1336392人,樟树市555120人,高安市811633人。

  2015年末,宜春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共有24个街道、115个镇、44个乡,441个居委会、2208个村委会。

地理

宜春市地图(政区版)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13°54′~116°27′,北纬27°33′~29°06′之间。东境与南昌市接界,东南与抚州市为邻,南陲与吉安市及新余市毗连,西南与萍乡市接壤,西北与湖南省的长沙市及岳阳市交界,北与九江市相邻。境内东西长约222.75千米,南北宽约174千米。总面积1870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宜春市地处赣西北山区向赣抚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海拔最高点1794.3米,在靖安九岭尖;最低点海拔18米,在丰城药湖。境内山地、丘陵和平原兼有。山地占总面积35.46%;丘陵占39.05%;平原占25.49%。市东南部属赣抚中游河谷阶地与丘陵区。境内河流、丘陵相错,地势波状起伏,坡度比较平缓。其余均属赣西北中低山与丘陵区。市内岭谷相间排列。北部九岭山脉地势峻峭,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以南则是多呈波状起伏的丘陵盆地。在山丘之间,有潦河、锦江、袁水等河流贯穿其中,河流两侧发育着宽窄不一的多级河谷阶地。西北山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水力资源,河谷地带则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盛。

宜春市山脉斜迤于境内北域的九岭山脉,呈东北向西南走向。东北延至九江庐山,西南插入湖南境内。该山脉系修水、锦江分水岭。东段是宜春与九江市的天然界线。其主峰九岭尖(海拔1794.3米),为宜春市境内最高峰。其余主要山峰有:奉新五梅山(海拔1516.7米)、宜丰麻姑尖(海拔1480米)、万载仙姑(海拔1404.4米)、铜鼓羊场尖(海拔1541米)等。

宜春市西南境有武功山耸峙。呈东西走向,入新余市后逐渐消失。该山侵蚀强烈,山高谷深瀑飞泉流,林壑幽美,为泸水与袁水之分水岭,亦是宜春与吉安市之界山。

宜春市的九岭山、武功山之间,有一列自西向东连绵起伏的山岭,为袁水、锦江之分水岭。标高一般在海拔300-500米之间。其主要山峰有袁州区境内的丰顶山沙泥坪(海拔959米),上高县境内的蒙山白云峰(海拔1004米)。该山岭东段为宜春与新余市的天然界线。

宜春市的九岭山为褶皱断块山,主要由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以南则广布红色岩系,杂以石灰岩、花岗岩和变质岩。武功山则又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构成。九岭山脉的大沩山、严阳山以及武功山,均有冰川活动遗迹。市境内西南部有十分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袁州、万载一带又多形成石牙式或石林式的山脊,并有孤峰、残山、溶斗、溶沟等发育,在地下形成形状奇特、大小不一的暗河和溶洞。早在宋代,袁州石乳洞、万载石笋就作为全国风景名胜而被收入《方舆揽胜》。

气候

宜春市境内处于偏低纬度,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春季虽天气易变,但回暖较早,春夏之交湿润多雨,夏秋间晴热干燥,冬季阴冷,但霜冻期短。四季比较分明,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长。总的来说,宜春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宜春累年平均气温17.2℃。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为28.8℃,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为5.3℃,无霜期平均为267.9天。市内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大于年蒸发量,宜春年平均降水量1680.2毫米,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10月至次年2月由于受干冷的西伯利亚高压或蒙古高压影响,降水量一般不多,大约只占全年25%左右。雨水节气前后,开始受暖湿气流影响,雨量逐渐增多,4至6月平均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50%。宜春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37.1小时,平均每天日照时数为4.83小时,年平均太阳幅射总量为每平方厘米105.2千卡,其分布和变化规律与日照时数相同。

水文

宜春市境内的河流基本属鄱阳湖水系,主要是赣江、赣江支流、锦江、袁水与修水支流。

土壤

宜春市土壤种类、成土母质类型多样,有10个土类,16个亚类,64个土属,162个土种。其中,水稻土类面积为47万公顷(包括田埂),占土地总面积27.42%。10个土类中,面积最大为红壤,有109.09万公顷,占宜春总土地面积63.63%。其余土类有:黑色石灰土、黄壤、黄棕壤、潮土、新积土、红粘土、山地草甸土、紫色土等。

宜春市的红壤分布范围最广,面积最大的地带性土壤。江西红壤约占全省面积的55.8%,宜春红壤面积比重,超出全省平均值8.44%。

宜春市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丰富级占44.7%,中量级占50.8%,低量级占4.5%;全氮含量丰富级占61.1%,中量级占32.1%,低量级占6.8%;碱解氮含量丰富级占68.5%,中量级占26.5%,低量级占5%。但磷、钾素严重缺乏,速效磷含量丰富级只占24.8%,低量级占18.3%;速效钾含量丰富级只占7.9%,低量级占27.4%。此外,土壤多呈酸性反应,据统计,微酸和酸性土壤约占宜春耕地面积的77.8%。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2年12月,宜春市总土地面积为18680.42平方千米。其中有耕地面积48.22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9公顷,耕地中有效灌溉水田地32.17万公顷,望天田7.67万公顷,水浇地0.026万公顷,旱地6.81万公顷,菜地1.54万公顷,园地2.54万公顷,其中桑园0.09万公顷,果园1.69万公顷,茶园0.34万公顷。其它园地0.42万公顷,牧草地0.02万公顷,其中天然草场0.003万公顷,改良草场0.005万公顷,人工草场0.012万公顷。林地103.92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7.84万公顷。交通用地为0.67万公顷。水域面积6.3944万公顷,其中河流水面2.04万公顷,湖泊水面0.06万公顷,水库水面2.28万公顷,坑塘水面2.76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0.01万公顷。

矿产资源

截至2022年12月,宜春市有金属矿产24种,非金属矿产29种。主要有:有色金属(含贵金属)、稀有金属、黑色金属、瓷土矿产、建筑材料及冶金辅助矿产等,以稀有金属钽、铌,非金属矿产煤炭、石灰岩、高岭土和建筑材料矿产为优势。探明储量220处矿床中,有大型矿床18处,中型29处,小型173处。

宜春市境内有色、贵金属矿产主要有:铜、铅、锌、锂、钴、铝、汞、锑、铯、铍、铷、银、金、铌、钽、钨等;黑色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锰等;燃料矿产主要有煤、泥炭、油页岩等;其他非金属矿产主要有岩盐、高岭土、石灰岩、硫铁矿、钾长石、大理石、花岗石、硅灰石、粉石英等。其中,宜春四一四矿藏有锂、钽、铌、铷、铯等多种贵重金属,是世界上最大的锂云母矿,其开采量占世界70%以上。钽资源储量16119吨,占全国的19.06%,占世界的12.43%。岩盐储量103.71亿吨,占全省的89.8%。石灰岩12亿多吨,高岭土储量1994万吨,硅灰石储量1168万吨,粉石英612万吨,钾长石76万吨,铁矿储量约1029万吨,其中七宝山褐铁矿为江西六大矿山之一,保有量661万吨以上,品位42.92%。钴矿储量1.2万吨,铝土矿储量为41万吨。铅锌矿储量8.2万吨,金矿储量1.5吨,铜矿储量28万吨,钨矿储量9万吨,其它矿产还有汞、锑等。

能源资源

宜春市内能源资源有水能、光能、风能和能源矿等。

宜春市水能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为60.02万千瓦,占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的10.40%。可供开发量为38.07万千瓦,其中袁河3万千瓦,锦江11.65万千瓦,赣江流域2.39万千瓦,南北潦河15.17万千瓦,修河东西支5.86万千瓦,折合年可开发电量17.38亿千瓦小时。

宜春市光能年均日照时数为1737.1小时,其特点,北部多于南部,平原高于山区。地处北部的靖安县年均日照时数为1872.4小时,南部袁州区为1734.9小时。濒临赣抚平原的丰城市年平均日照时数居宜春最长,为1935.7小时,地处西北山区的铜鼓县年平均日照时数最短,为1496.8小时。光资源在年内分布极不平衡,7至8月为太阳辐射最高值期,主要作物生长期4至10月,占太阳辐射总量的71%。宜春属短日照地区,昼夜变化较小,年内太阳辐射总量不低,有利于长短日照作物生长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宜春市风能一年内以静风天数最多,年平均风速仅2米/秒,宜春大风日数为4天/年,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东部县市(如丰城、高安)。 宜春市能源矿,原煤储量6.09亿吨,占全省储量的45.34%,列全省第一。宜春有煤炭生产矿井182处,分布在市内7个县市区,34个乡镇,主要分布在浙赣铁路两侧和锦江流域。地质部门认为,萍乡~袁州~万载~铜鼓一线,上高泗溪一带,找隐伏煤田仍有潜在远景。高安、丰城仍有潜力。市内煤炭资源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品种齐全。宜春境内预测煤炭资源量达6.86亿吨,占全省预测煤炭资源量的49.89%。

水资源

宜春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182.51亿立方米。宜春三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77.34亿立方米。

宜春市地表水资源地表水资源来自降水,宜春多年平均降水总量311.87亿立方米,平均降水量在1670.4毫米左右,2001至2003年天然年径流分别为:138.10、211.80、178.3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9.24亿立方米。

宜春市地下水资源市地下水资源丰富,宜春多年平均地下水(浅层)资源量为49.60亿立方米,平均地下水基流模数为26.57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市内地下水包括平原、山丘等类型。古时候宜春就因县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宜春又是江西省地下热水及矿水分布较密地区之一。

植物资源

宜春市是江西省重点林区之一,宜春森林覆盖率为52.8%,境内森林覆盖率超过50%的有铜鼓、靖安、宜丰、奉新、万载、袁州6个县市区,铜鼓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6.3%。宜春活木蓄积量为3503.75万立方米,占全省总蓄积量的10.7%。其中杉木与马尾松蓄积量,分别占宜春活立木总蓄积量的39.6%和37.3%。宜春有竹林面积200.7万亩。竹储量3.52亿株。占全省竹材总储量的24.9%。由于宜春地理环境优良,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国植物区系的15个地理成分中,宜春有14个。

据资源调查统计,宜春市有高等植物近3000种,占江西省的60%,其中木本植物有101科381属1178种;在木本植物中,有乔木树种584种、灌木424种、木质藤本85种;此外尚有已知的大型真菌植物156种,以及苔藓、地衣等众多的低等植物。森林植被分布主要的建群种为松科、杉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木兰科以及杜英科等乔木树种和禾本科的竹亚科。在已知的木本植物中,乡土树种有97科321属914种,占江西木本植物总科80.8%,总属数的83.8%,总种数的50.6%。宜春有已知珍稀濒危植物183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第一批)名录的有56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植物有3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植物有53种;列入省重点保护植物(第一批)名录的有38种。有些树种如全缘红花油茶、长果山桐子、厚皮毛竹、落叶华木莲为宜春特有。

宜春市又是古树之乡,宜春有古树涉及30科56属76种,共9126株,其中:一级古树846株,二级古树2119株,三级古树6161株,古树群473群(3691株)。胸围最大的属樟树(在上高县南港镇员山村),胸围达1413厘米。最小是赤楠(千年矮)胸围180厘米,分布数量最多最广的树种也是樟树,宜丰县就有100万株以上。

宜春药用植物木本药用植物有160余种,主要有银杏、木通、厚朴、红茴香、肉桂、阴香、杜仲、皂荚、黄柏、木槿、辛夷、元花、五加、常春藤、山茱萸、朱砂根、女贞、络石、紫珠、枸枯、钩藤、忍冬、羊蹄甲等。

动物资源

宜春市境内的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有1300多种;野生动物资源共355种及亚种,占全省(622种)的57.07%,其中兽类有9目22科46属59种,占全省(98种)的60.2%;鸟类有19目47科237种,占全省(391种)的60.61%;两栖动物10种,占全省(42种)的23.81%;爬行类有2目6科25属37种,占全省(91种)的40.66%;有19种属江西省新纪录。市内现有珍稀濒危动物11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53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有5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有48种,属省级重点保护有59种。2005年11月,官山自然保护区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确定为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

哺乳类,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云豹、豹、华南虎、藏酋猴、猕猴、穿山甲、豺、黑熊、水獭、黄喉貂、大灵猫、小灵猫、金猫、江豚、獐、水鹿、鬣羚等共14种。一般常见的有野猪、豺、野兔、狐狸、鼬獾、狗獾、猴、豪猪及中华竹鼠等。

鸟类,野生鸟类有243种及亚种。其中列为国家保护的鸟类有白肩雕、白颈长尾雉、黑冠鹃隼、苍鹰、赤腹鹰、松雀鹰、鹊鹞、仙八色鸫、白鹇、鸳鸯等33种。

两栖类,动物主要有大鲵(娃娃鱼)、虎纹蛙、大蟾蜍(癞蛤蟆)、黑斑蛙(青蛙)、中国林蛙、棘胸蛙(石鸡)等。

爬行类,动物宜春爬行类动物有37种,主要有银环蛇、眼镜蛇、尖吻蝮(五步蛇)、黑眉锦蛇、王锦蛇、灰鼠蛇、乌梢蛇、赤链蛇、竹叶青、水蛇、平胸龟、乌龟、中华鳖、壁虎、石龙子、蜥蜴等。

昆虫类,宜春森林昆虫种类有15目120科1352种,其中天敌昆虫有9目14科71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