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辽壁画墓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宝山辽壁画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西南12.5公里,西与巴林左旗毗邻,离辽上京约30公里,东距宝山村1.5公里。2001年,宝山辽代壁画墓并入宝山罕苏木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山又名“老头山”,辽代墓葬位于其主峰阳坡之上。这里有一长方形茔园,北向略偏东,东墙长197米,西墙长201米,南墙长167米,北墙长172米,墙基宽7米左右,残高1~2米。墙体夯土版筑,夯层厚0.2~0.4米。东、南各设一门,门置瓮城。东门宽7.6米,瓮城北墙基宽4.7米,残高1.8米;南门宽9米,其东侧有门房遗迹,瓮城西墙宽5.2米,残高1.5米。茔园内北高南低,内有大中型墓葬十余座,从南至北较为规律地分为三排,中心位置有一个大型台式建筑,为祭殿或享堂。

199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赤峰市博物馆、阿鲁科尔沁旗文物管理所对其中两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两座墓编号1号和2号。

1号墓位于墓园东北部,距东墙24米,距北墙45米。砖石结构,正南向,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石室组成,全长22.5 米。由于墓葬曾受多次盗掘,随葬品几乎洗劫一空,只发现零星遗物,主要有金、铜、铁、陶、瓷、骨器及丝织品等。金器有金环、饰件等,铜器有鎏金錾花饰件、带扣、门鼻等,铁器有挂钩等,陶器有釉陶碗等,瓷器有白瓷盘、白瓷器盖等,骨器有骨管、围棋子等。

2号墓位于墓园中部偏北,东距1号墓39 米。墓葬用石条砌筑而成,方向95°。形制与1号墓基本一致,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石室组成,全长25.8米。该墓葬因多次盗掘,几无发现随葬品,只在贴墓道南壁距墓门1.2、深6.3米处发现石碑一通。石碑通体不甚平整,碑首为半圆形,碑身近长方形,长0.95、宽0.45、厚0.2米。碑身一面墨书契丹文,计三行九字。

虽然1、2号墓葬经多次盗掘,随葬品所剩无几,但最珍贵的是在两座墓葬内留下了大量工艺精湛、精美绝伦的壁画。1号墓的壁画绘于墓室及石室内外,局部已经脱落,大部分保存较好,总面积近百平方米。其中《降真图》、《高逸图》十分精美。2号墓的壁画分布于墓室与石室内外,原面积约60平方米,现存近30 平方米,以石室内的壁画最为精美。墓中《颂经图》、《寄锦图》极为考究。这些壁画无论在绘画风格上,还是绘画题材上都显示出强烈的唐五代汉地艺术风格。其中《颂经图》中盛装女子,容貌丰润,发型讲究,着宽大衣袍,犹如唐代仕女画翻版,而男吏所戴的展脚幞头则为五代式样。《降真图》、《颂经图》表现了墓主人对于死后信仰世界的期盼,而《高逸图》、《寄锦图》则代表他们对于自身品德的追求。宝山辽墓石室中的壁画所表现出的墓主精神世界,实际上正是辽代建国初期,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对于契丹皇室贵族们信仰观念、道德品质的要求。另外,在1、2号墓葬中还发现有纪年墨书题记和契丹小字碑。1号墓在高逸图左上角发现 “天赞二年癸岁大少君次子勤德年十四五月廿日亡当年八月十一日于此殡故记”墨书题记,竖写五行33字。2号墓在《寄锦图》左上角、《颂经图》右上角均发现墨书诗句。

宝山辽墓是目前内蒙古地区发现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辽代契丹贵族墓葬。根据1号墓题记,墓主人名勤德,年仅14岁,系大少君次子,下葬于辽太祖天赞二年(923年)。2号墓墓主人为成年女性,为1号墓墓主大少君次子勤德的长辈,即大少君夫人之一,下葬时间略晚于1号墓墓主,约在天赞二年之后不久。

1、2号墓壁画采用红、黑、黄、白、蓝、粉、绿等各种颜色,并广泛运用描金。画面内容十分丰富,每幅壁画都各不相同,包括生活、宗教、建筑、园林、家具、陈设、服饰等诸多方面,写实性强,基本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及爱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画面或写实,或渲染,着色艳丽,技法高超,集浑厚与细腻、素雅与浓艳、写实与夸张于一体,既保留了典型的唐代绘画艺术风格,又反映出五代时期的新变化,系统地展现了辽代社会早期高超的绘画水准及艺术成就,堪称辽代壁画的艺术宝库,对揭示辽初社会面貌、探讨晚唐和五代时期绘画艺术以及晚唐以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研究辽代早期丧葬习俗、社会生活、建筑特点等相关领域提供了大量珍贵史料。

该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199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