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麦穗
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马会村收割小麦。2020年6月10日,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小麦汉语拼音:Xiaomai;英语:Wheat),禾本科小麦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的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各作物之首。自北纬67°的北欧至南纬45°的阿根廷,从低于海平面150米的中国吐鲁番到海拔4100米的中国青藏高原均有种植。主产区有前苏联欧洲部分的南部、美国中部、加拿大南部、中国华北和长江流域、地中海沿岸、印度西北部、阿根廷澳大利亚西南部等。种植最广的为普通小麦。硬粒小麦主要种植在地中海沿岸、印度、前苏联和北美等少雨地区。小麦在中国各地均有种植,以河南山东最多。长城以南,岷山、唐古拉山以东的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以冬小麦为主,冬小麦面积约占全国小麦面积的83%;春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中国分为10 个麦区: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华南冬麦区、东北春麦区、北部春麦区、西北春麦区、青藏春冬麦区和新疆冬春麦区。小麦属有多种分类方法,近年应用按染色体数分为一粒系二倍体小麦、二粒系四倍体小麦、普通系六倍体小麦3个大系。小麦按播种季节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

  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周围地区是栽培二粒小麦和提莫菲维小麦最早被驯化之地。以色列西北部、叙利亚西南部和黎巴嫩东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麦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麦的起源地。普通小麦常认为起源于里海的西南部。关于小麦的演化有多种学说。

  中国相继发现云南小麦亚种、西藏半野生小麦和新疆伊犁河的粗山羊草原始群落以及黄河中游麦田混生节节麦,这些事实对研究中国小麦的起源、演化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种子为颖果,顶端具冠毛,子粒呈白、红或琥珀色。种子的休眠期长短与子粒颜色有连锁关系,白粒种子多休眠期短。小麦为须根系,初生根5条左右。次生根于三叶期从分蘖节上长出,正常分蘖各具次生根。穗形、颖壳色、粒色和芒(有、无、长短)常作为识别品种的标志。小麦为自花授粉作物,天然杂交率<1%。受精后的子房发育成颖果(种子)。

  为保证麦田全苗、壮苗,必须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适期播种。冬小麦播种适宜温度15~18℃,在适期范围内争取早播;春 小麦常 应顶凌播种。小麦单产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构成,穗数是基础。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穗重,是获得高产的有效途径。

  小麦适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的壤土、粘壤土。灌溉小麦应施足基肥和重施拔节肥;无灌溉的旱地麦区则重施底肥为主。小麦较耐旱,全生育期总耗水量6000~9000毫米/公顷。以拔节至乳熟期需水最多,占总耗量的60%左右;抽穗开花期的耗水强度最大;拔节至抽穗,开花至成穗期次之。旱作麦区应搞好蓄水保墒防旱;南方麦区降雨多 ,应注意排水防渍。

  适时收获脱粒。一般以子粒蜡熟中期(种子含水量<30%)时收获的产量最高 。机械收割宜在蜡熟末至完熟期(子粒含水量约20%)进行。贮藏种子含水量应低于13%。

  小麦品种改良以高产、稳产、优质、广谱抗性和适应性广为目标。60年代以来开展的半矮秆品种选育和株型育种、品质育种,对促进小麦高产和改进品质起了重要作用。品种改良以品种间杂交的常规育种为主,结合系统育种、诱变育种、远缘杂交等。中国应用花粉培养作为辅助手段已育成新品种在生产上应用。利用异地自然条件或温室加代种植,结合“单粒传”方法,对加速育种进程的效果良好。

  小麦病虫害较多。中国已发现30多种病害和80多种虫害。主要病害有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黄矮病和黑粉病;虫害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粘虫、麦蚜虫等。通过抗病、虫育种,药剂和综合农业措施防治。

  小麦子粒富含淀粉,较多的蛋白质,少量脂肪、多种矿质元素和维生素B。面粉经水合发酵后 ,适于烤制面包和蒸馒头,这是其他粮食作物所欠缺的加工特性。小麦子粒可作葡萄糖、白酒、酱油、醋等的原料。麸皮是家畜的精饲料。麦秆可作粗饲料和造纸原料,编制手工艺品,还可作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