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尿素汉语拼音:niàosù;英语:urea),分子式H2NCONH2。又称碳酰二胺碳酰胺。1773年由尿中提取而得名。1828年德国化学家F.维勒由氰酸铵加热得到脲。这是第一个从无生命的无机物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尿素的人工合成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起着重大的作用,推翻了当时流行的“生命力学说”,促进了有机化合物合成方法的发展。

  尿素为白色结晶;熔点135℃,相对密度1.323(20/4℃);易溶于乙醇;强热时分解成二氧化碳。它是哺乳动物体内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一个成年人每天的尿中可排出脲约30克。

  尿素和亚硝酸反应,放出氮气和二氧化碳:

    H2NCONH2+2HNO2→2N2+CO2+3H2O

  在许多有机反应中,如重氮化反应,常加尿素以除去过量的亚硝酸,因此它是一个亚硝酸的捕捉剂。

  尿素不仅为重要的氮肥,亦是反刍动物的代用蛋白饲料和生产树脂、塑料、炸药、医药等的原料。

  工业生产上尿素由氨和二氧化碳在高温高压下直接合成。纯品为白色颗粒状或针状、棱柱状结晶,无味,易溶于水,水溶液呈中性。纯品含氮46.6%左右,农用尿素含氮42%~46%。含少量缩二脲,对作物生长无害。

  尿素属中性肥料,水解产物NH4+和HCO3-均可被作物吸收利用。连年施用,对土壤一般无不良影响。其肥效与等氮量的硫酸铵相近。一般用作基肥和追肥。由于作物叶片吸收利用尿素速度比根快,所以根外追肥(喷施于叶片上)比其他氮肥效果好。但缩二脲含量不能过高,否则易伤害叶片。尿素施入土壤后,其中大部分氮素被当季作物吸收,一部分通过微生物作用和黏土矿物的固定而残留土壤中,还有一部分通过淋洗作用等损失掉。为避免尿素在土壤中的过多损失,可制成包膜尿素。尿素还可作为反刍动物等的蛋白质补充饲料。尿素中的氮在反刍动物瘤胃中,经微生物酶作用转化成氨基酸等,最后形成组织蛋白和奶蛋白等。但饲喂过量(超过日粮总量1%)时,会发生尿素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