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问答

2019年12月19日 (四) 06:15小毛球讨论 | 贡献的版本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1-3年级)

山中问答

唐·李白

wèn yú hé yì qī bì shān 
问 余 何 意 栖 碧 山,

xiào ér bù dá xīn zì xián 
笑 而 不 答 心 自 闲。

táo huā liú shuǐ yǎo rán qù 
桃 花 流 水 窅 然 去,

bié yǒu tiān dì fēi rén jiān 
别 有 天 地 非 人 间。


诗题与背景:

  《山中问答》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一作“答俗人问”,一作“答问”。

  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出川以后,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白兆山桃花岩。此诗当作于开元十七年(729年)或十八年(730年)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逐句释义: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有人问我为什么幽居在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境却自在闲适。
  余:我,作者自指。
  何意:一作“何事”。
  栖:居住,隐居。
  碧山:山名,又名白兆山,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不答:一作“不语”。
  自闲:悠闲自得。闲:悠闲。


《山中问答》插图: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能比拟的)。
  桃花流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山有小口。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此句暗用其事。
  窅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一作“宛然”。
  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别:另外。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作者的隐居生活。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临时用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情趣。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俗人的疑问,就是李白为何要隐居。可是他的隐居,却实在不容易说得那么清楚,使得俗人能够明白;而且这样的事,对俗人不便说,也无必要说起,所以他就“笑而不答。”“心自闲”三个字既是作者山居心境的写照,表现作者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也隐含了作者心中对“非人间”的多少伤和恨。诗眼是“闲”,表现作者对安闲环境,悠闲生活,闲情情志的追求。

  李白所以隐居,是有意造就声誉,好取得有力的人的推荐,更便捷地走上仕宦的道路。李白真诚地爱好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但他的隐居不是遁世,而是想要等待时机到来,就做一番“济苍生”、“安社稷”的事业。及到功业既成,就飘然引退。李白隐居的思想是这样复杂而且充满矛盾,他难以跟俗人说明白。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作者没有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

  这首诗完全是口头语,很朴素,像行云流水似的,流畅自然,浑然天成。

  名家点评

  《唐诗摘钞》:此绝句中拗体,三、四只当“心自闲”三字注脚,究竟不曾答其所以。栖山原非本怀,然难为俗人道,故立言如此。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郡成纪(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全唐诗》编其诗二十五卷,收录其诗作896首。

  李白的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杜牧并称为“小李杜”)。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他善于凭借想象,他的诗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李白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参考

最后修改于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