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川端康成汉语拼音:Chuanduankangcheng;英语:Kawabata Yasunari),日本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生平

  川端康成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1920年9月,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处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大学毕业后踏入文坛,成为专业作家。同年10月,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1927年5月《文艺时代》停刊后,川端又先后参加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的活动。

  进入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疯狂推行战争政策。川端大部分时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继续写作几乎与战争无关的作品。

  由于在创作方面不断取得成果,川端在战后获得了多种荣誉头衔和奖金奖章。1968年10月,瑞典决定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他,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精髓。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里用煤气自杀。

年表

  1915年,一本杂志刊登了他的几首俳句。次年,他在当地的一份报纸《京阪新闻》上发表了几首和歌和杂文。中学毕业后,川端康成前往东京府旧制第一高等学校学习,在那里他接触到世界文学及日本文学中最精辟、最前沿的浪潮。

  1920年后,川端康成对于写作风格不断探究,短篇《招魂节的一幕》奠定了其在文坛的第一步。

  1926年,除了其一生唯一一部剧本《疯狂的一页》被拍成电影,川端康成发表了《伊豆的舞娘》。获得赞誉的川端康成并没有停留不前,其写作风格从新感觉到新心理主义,又到意识流,1931年的《针、玻璃和雾》可以说是其中一个的代表。接下来,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开始出现佛教“空”、“无”的思想。

  1934年,川端康成开始写《雪国》连载,3年后出了单行本,并获得第三届文艺恳话会奖。

  1936年,川端康成因为反战而宣布停笔、不写文艺时评类文章,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广泛参加反战活动。

  1940年,川端康成参与成立日本文学会。

  1941年,川端康成受关东军邀请访问满洲等地;访问结束后,他自费留在中国,并将妻子一同接到中国,两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回到日本。第二年,川端康成编辑了《满洲各民族创作选集》。

  1944年,川端康成以《故园》等文章获战前日本最后一届菊池宽奖。

  1947年,历经13年,《雪国》定稿。

  1949年,川端康成另一部重要的小说《千羽鹤》开始连载;1952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歌舞伎。

  1961年,川端康成前往京都写作《古都》,同年获得文化勋章。

  1968年10月17日,川端康成以《雪国》、《千羽鹤》及《古都》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日本人,也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奖项的东方人。当他在瑞典科学院领奖时发表了《美丽的日本的我》(美しい日本の私),在这篇文章中川端康成引用了诸多古典文学诗词,来抒发自己对于日本、日本这个民族的美的体验。

  1969年4月,川端康成旅行期间,与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一道被选为美国艺术文艺学会的名誉会员。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作为工作室的公寓中含煤气管自杀。

  2013年2月19日,川端康成首部在报纸连载的小说《美丽!》,尘封86年后被重新发现,比之前公认为他的最早连载小说《海之火祭》,还早四个月发表。

创作

  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入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

  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和《致父母的信》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招魂节一景》、《伊豆的舞女》、《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比较真实地再现出这些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的不幸,比较充分地表达出她们的痛苦,作者对她们报以同情和怜悯。一般说来这类作品在思想价值上要超过第一类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等名篇更是如此。他战后的创作尤其复杂。一方面,他仍然沿着《伊豆舞女》和《雪国》的道路前进,继续写作表现人们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或表达出对普通人民的同情态度,或流露出作者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如《舞姬》、《名人》和《古都》等堪称代表。但另一方面,他又写出一批以表现官能刺激、色情享受和变态性爱为主题的作品,从《千鹤》、《山音》到《睡美人》、《一只胳膊》,他的作品、故事情节越来越离奇,在颓废的道路越走越远。

  他的创作,从艺术表现来说也是相当复杂的,并且也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相继写出两篇纯属模仿式的小说——《针与玻璃与雾》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辍笔,并且其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见,川端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所谓新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作品

  《感情装饰》(感情装饰、1926年)

  《伊豆舞娘》(伊豆の踊子、1927年)

  《浅草红团》(浅草红団、1930年)

  《化妆与口笛》(化粧と口笛、1933年)

  《水晶幻想》(水晶幻想、1934年)

  《抒情歌》(抒情歌、1934年)

  《禽獣》(禽獣、1935年)

  《纯粹的声》(纯粋の声、1936年)

  《花的华尔滋(圆舞曲)》(花のワルツ、1936年)

  《雪国》(雪国、1937年)

  《母亲的心》(むすめごころ、1937年)

  《女性开眼》(女性开眼、1937年)

  《班长的侦探》(级长の探侦、1937年)

  《少女港》(乙女の港、1938年)

  《睡顔》(寝顔、1941年)

  《爱的人们》(爱する人达、1941年)

  《文章》(文章、1942年)

  《美丽的旅行》(美しい旅、1942年)

  《高原》(高原、1942年)

  《朝云》(朝云、1945年)

  《爱》(爱、1945年)

  《驹鸟温泉》(驹鸟温泉、1945年)

  《日雀》(日雀、1946年)

  《晚霞少女》(夕映少女、1946年)

  《温泉宿》(温泉宿、1946年)

  《虹》(虹、1947年)

  《一草一花》(一草一花、1948年)

  《我的伊豆》(私の伊豆、1948年)

  《哀愁》(哀愁、1949年)

  《新文章读本》(新文章読本、1950年)

  《舞姫》(舞姫、1951年)

  《千羽鹤》(千羽鹤、1952年)

  《再婚者》(再婚者、1953年)

  《日月》(日も月も、1953年)

  《河边小镇的故事》(川のある下町の话、1954年)

  《山音》(山の音、1954年)

  《吴清源棋谈?名人》(呉清源棋谈?名人、1954年)

  《童謡》(童謡、1954年)

  《伊豆之旅》(伊豆の旅、1954年)

  《东京的人》(东京の人、1955年)

  《湖》(みづうみ、1955年)

  《燕之童女》(燕の童女、1955年)

  《生为女人》(女であること、1955?56年)

  《富士的初雪》(富士の初雪、1958年)

  《有风的未知》(风のある未知、1959年)

  《睡中的美女》(眠れる美女、1961年)

  《古都》(古都、1962年)

  《爱与哀愁》(美しさと哀しみと、1965年)

  《只手》(片腕、1965年)

  《落花流水》(落花流水、1966年)

  《月下之门》(月下の门、1967年)

  《美的存在与发现》(美の存在と発见、1969年)

  《ある人の生のなかに》(ある人の生のなかに、1972年)

  《蒲公英》(たんぽぽ、1972年)

  《竹声桃花》(竹の声桃の花、1973年)

  《日本的美的中心》(日本の美のこころ、1973年)

评价

  “昨日始读川端康成的《雪国》,虽未尽毕,然亦不能释手。日人小说确有其风格,而其细致、精确、优美、真切,在我读过的几篇中,十分明显。” —曹禺

  “川端康成是个永恒的旅游者”;“生于日本的艺术家,被迫对日本文化不断的进行批判,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清理出真正属于自己风土和本能的东西,只有在这方面取得切实成果的人是成功的。” ——三岛由纪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