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元澄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庞元澄(1875—1945),原字清臣、后改青城,号渊如,浙江湖州南浔镇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秀才,与张静江为姑表舅关系,从小往来密切,向往民主,倾向于反清的革命派,故改清臣为青城,以表反清决心,并以青城为常用名。

  光绪二十四年“百日维新”失败后,庞元澄随兄庞元济赴日本考察。回国后,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独资创办浔溪公学,建校舍于东栅上塘“宜园”东邻。聘杭州著名新学家叶瀚(浩吾)为校务主任,主持校务,教师中多佼佼者,如山阴的杜亚泉(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总编辑),绍兴的邵力子(国民党元老),安徽的周梅泉(即著名集邮家周今觉,人称邮票大王)等。仿日本中学的学制,为湖州地区最早的私立中学堂,原国民党要人朱家骅、叶楚沧、张乃燕及新闻学家黄远庸等,均为该校学生。光绪二十九(1903)年,蔡元培在上海组织“爱国学社”,两江总督魏光潦密奏指“爱国学社、纠众谋反”,清廷密令查禁严办。因蔡元培曾任浔溪书院山长(相当于院长),与庞元澄交往密切,疑及浔溪公学,因而停办。不久青城其兄庞元济为提倡西医,在浔溪公学原址创办浔溪医院,聘上海同济大学医科毕业的杨辑五为副院长兼外科主任,南通医学院毕业的郁冠球为内科主任。因设备较全,医疗上乘,收费低廉,为病家称颂,成为江南水乡颇有声誉的乡镇医院。抗日战争南浔沦陷时,医院全毁,抗战胜利后,由原浔溪医院隋兆祥医师,在百间楼河东,沿用浔溪医院之名开设诊所。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捐款支持马相伯为抗议帝国主义势力干涉我国教育,创办复旦公学(1917年改复旦大学),庞元澄被列名复旦公学募捐公启之一。

  张静江在巴黎结识了孙中山后,即推荐庞元澄参加同盟会。张静江对孙中山介绍说,如到上海活动,可住在公共租界戈登路7号(江宁路336号)庞元澄的家里。那是一幢英国堡垒式的花园洋房,有白俄保镖,安全可靠。后来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到上海就住在他的家里。他精心接待保护孙中山,并捐巨款支持革命,与孙中山建立了亲密关系。他的家也成了革命联络点,一度为同盟会财政部的临时办事处,宋教仁、廖仲恺、黄兴、张静江、陈英士、于右任、戴季陶、许崇智、张继、孙科、周伯年、蒋介石、吴铁城等经常出入。他是同盟会上海支部核心人物之一。

  清宣统元年(1909),浙江咨议局成立,庞元澄当选为议员。宣统三年(1911)为光复上海和杭州,陈英士、王金发、蒋介石等组织敢死队,分别攻打上海江南制造局、杭州军械局和浙江巡抚署,庞元澄出巨资支助。辛亥革命胜利后,袁世凯窃政,登上了大总统宝座,为削弱南方革命力量,任命陈英士为工商总长,委任庞元澄为商政司司长。庞不愿做官,更不愿为袁世凯效力。1913年,袁世凯密使国务总理赵秉钧派人在上海火车站暗杀了孙中山的左右手宋教仁,激起了声讨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张静江、庞元澄竭力支持陈英士就任讨袁军总司令,并与部分省议员致函浙江都督朱瑞,揭露袁世凯称帝阴谋、破坏民主革命,要他宣布独立,一起声讨袁世凯。岂知朱瑞早被袁世凯收买,受命镇压讨袁活动。朱瑞派旅长叶颂青带兵到南浔,召集地方士绅,通缉张静江和庞元澄,并抄了家,查封了庞元澄在南浔筹办的浔溪造纸厂(通称青城造纸厂)。1916年5月,袁世凯指使张宗昌派人在上海暗杀了陈英士,庞元澄亦被列入黑名单,被迫与庞衡平和周柏年等流亡日本,直至袁世凯失败病死,始回上海,继续支持孙中山革命。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危,庞元澄应召前去探病,始终侍候在侧。孙中山病逝后,他在上海做寓公,不问政治,潜心于书画碑帖,鉴赏金石。他工书法,爱好藏书,辟室自题“百柜楼”,与文艺界梅兰芳、徐悲鸿、吴昌硕等往来甚密,徐悲鸿为其作骏马图祝寿。晚年精神失常,1945年病逝于上海,终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