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长江万里图(局部)(张大千作)

  张大千汉语拼音:Zhang Daqian;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中国画家。初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1899年5月10日生于四川内江,1983年4月2日卒于台湾台北。19岁时与兄张泽留学日本,学习绘画与染织。回国后从师于曾熙李瑞清,学习书法绘画,潜心研究传统绘画,于石涛用功尤深。1940年,赴敦煌临摹历代石窟壁画,并为莫高窟重新编号。出版《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曾游印度大吉岭,临摹阿旃陀石窟壁画。50年代移居巴西,60年代末迁居美国,70年代末定居台北。曾在欧美及亚洲许多国家举办个人画展。

  张大千擅人物、山水、花卉。其人物工笔、写意兼长,前者线条圆润流畅,色彩富丽典雅,多写仕女、士人及佛教人物,亦能以白描手法画人物。他的山水画,60岁以前致力于传统学习和师法自然;60~70岁,他经过10年探索,融泼彩于泼墨、勾勒法,创造了雄奇壮丽的新风貌。其过程大致是,先以墨笔略勾大形,然后托裱一层纸(或将画裱在纸上),再泼墨泼彩。其泼法近似现代西方绘画的自动技法,用手牵动画纸或画板,使墨彩漫然自流,以形成某种偶然效果,再凭感觉注水或加浓颜色,或用笔添补房屋、山脚、枝干或人物,造成半抽象的、墨彩交辉的境界与情调。张大千的绘画艺术集文人画与作家画、宫廷绘画与民间美术于一炉,达到了“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的境地。海峡两岸出版其画册、研究著作多种。著有《画说》。作品有《华山云海图卷》、《长江万里图》、《庐山图》等。

  张大千毕生的创作,达到了“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的境地。他集文人画与作家画、宫廷艺术与民间艺术为一炉,举凡人物、山水、花鸟、虫鱼、走兽、工笔,写意,无一不能,无一不精。

  张大千的绘画艺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古典作风期、转变期和高峰期。六十岁前,张大千集中精神临摹,由石涛、八大山人追徐渭、陈淳及宋元诸家,直至敦煌壁画。其画风亦由近似石涛、朱耷而变为晋唐宋元风范。60—70岁,张大千经历十年探索,融泼彩于泼墨、勾皴法,终于创造了雄奇壮丽的新风貌。以70岁创作的《长江万里图》为标志,迈入了创造性的高峰期,泼彩成为最富个性的画法。其过程大略是:先以墨笔先略勾大形,然后托裱一层纸,再泼墨泼彩。其画法近似现代西方绘画的自动技法,用手牵动画纸或画板,使墨彩漫然自流,以形成某种效果,再凭感觉注水或加浓颜色,或用笔添补房屋、山脚、枝干或人物,造成半抽象的、墨彩交辉的境界与情调。他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等古人言论解释这些作品,认为它们是符合传统美学原则的。事实上,张大千晚年的这一突变,不仅把他的艺术从古典画风引向了现代画风,也把他推上了中国画革新大家的行列。

  张大千的书法也极富造诣,他早期师从清代晚期的著名书法家李瑞清、曾农髯,形成自己细秀,方平,略带隶书味的书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张大千先生的书法开始酝酿变化。他转学多师,学习魏碑,参以宋代大家黄山谷的笔势,学习石涛笔法刚劲,不拘一格的书风。他的书法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山水画的意境,不是一味地追求表面上的张扬外露和剑拔弩张,而是使力与感情相融合,平中求奇,使他的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张大千笔力遒劲而秀逸的自家风格,被后人称为“大千体”。

年表

  • 1899年 生于四川内江。
  • 1917年 赴日本京都学习绘画及研究染织工艺。
  • 1919年 回国拜曾熙、李瑞清学书画。
  • 1924年 首次个人展在上海举行。
  • 1929年 参加经亨颐等创办的“寒之友”社,被推举为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干事委员。
  • 1931年 作为“唐宋元明中国画展”的代表赴日本。
  • 1933年 参加巴黎印象主义博物馆主办的中国近代画展,《荷》被该馆购藏。同时,应徐悲鸿邀,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一年。
  • 1936年 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并由中华书局出版《张大千画集》。
  • 1940年 赴甘肃敦煌石窟,潜修临画,计276件。
  • 1944年 出版《大风堂抚敦煌壁画》二册。
  • 1947年 所临敦煌壁画在上海展出。
  • 1950年 赴印度展出作品,住印度大吉岭年余。
  • 1952年 迁居阿根廷,次年移居巴西,并到日本、法国、德国、美国等地举行画展。
  • 1956年 首次游欧洲,并在巴黎同西方美术大师毕加索会面,共同探讨艺术问题,互以作品为赠。
  • 1958年 《秋海棠》被美国纽约“国际艺术学会”赠予金质奖章。
  • 1963年 在纽约展出六屏通景荷花,以14万美元售予读者文摘社,创当时国画售价最高纪录。
  • 1967年 敦煌壁画自摹本62件赠台北故宫博物院。1968年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授赠荣誉博士学位。
  • 1974年 获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名誉“人文博士”学位。
  • 1983年 因病辞世,享年84岁。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