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寒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寒晖(1902~1946),中国作曲家、戏剧活动家。乳名全子,学名兰璞,字寒晖,到延安后改名韩元。直隶(今河北)定州人。中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演出反对卖国贼的新剧等爱国活动,被学校开除。1920年考入北京私立电气工业学校,1921年在北京邮政总局当邮务练习生。1922年考入北京私立人艺戏剧专门学校,1923年该校被查封,又考入新民大学法科。1924年夏辍学回乡,在定县第十高小任教。1925年夏考入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负责学校工人俱乐部的工作。大革命时期,曾加入国民党,领导北京青年俱乐部。1926年和左明等组织中国北方第一个红色话剧团“五五”剧社。1927年4月,回家乡隐蔽,与中共组织失去联系。期间,创作小说《蓝布衫》。1928年6月赴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深造,提出话剧地方化和方言话剧等主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一年,因宣传革命艺术观于1930年秋被解聘。

  后加入北平“左联”,组织剧社。1931年在河北大名省立第七师范任教。同年夏回定县任县职业学校教导主任。

  “九一八”事变后,张以歌曲为战斗武器,利用古老的军歌《三国战将勇》和《满江红》等曲调,填写新词,声讨日本侵略者的野蛮兽行。1932年春应北大同学刘尚达之邀到西安,任陕西省第一民众教育馆总务主任,和刘尚达组织西安早期话剧团体--民众剧社,编导陕西方言话剧《不识字的母亲》,组织流动图书文库,举办展览、演讲、游艺大会等群众文化活动。1933年秋抱病回定县,继续创作抗日文艺作品,并于1 934年恢复了中共组织关系。1936年夏再次来陕,在西安省立二中任教,和刘尚达组建西安实验剧团,发表论文《歌谣概观》,导演爱国话剧《鸟国》,并为该剧谱写全部插曲。根据中共东北工委的指示,张常到东北大学和东北新村从事抗日救亡宣传,结交了许多流亡到西安的东北籍朋友,倾听他们的控诉。一张张东北同胞布满泪痕的面孔,使他的脑海一次又一次地显现起东北同胞家乡沦亡的凄惨情景。他沉浸在创作激情之中,用手指在桌上敲击着拍节,轻轻地哼着。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谱写成《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松花江上》的歌声很快传遍东北军和古城西安,传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燃起抗日救亡的熊熊烈火。西安事变后,张出任东北军抗日学生军政治部宣传科游艺股股长兼“一二·一二”剧团团长,率剧团到部队演出,深受欢迎。东北军被东调出潼关后,他谱写《士兵怀念司令歌》,为被蒋介石无理扣押的张学良将军鸣不平:“拿起枪来想起司令他……为了祖国犯了什么法。……司令你回来吧!我们需要你领导,解放民族打回老家!”

  七七事变后,张回到西安任教,为西安实验剧团导演《春风秋雨》,谱写《抗日军进行曲》。1937年秋加入西安市教师联合会和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和李敷仁创办《老百姓报》。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进行的华北游击战捷报频传,他热情歌颂,创作了节奏明快、感情豪迈的歌曲《游击乐》:“肩上挎着枪,手榴弹挂胸膛,……前进!好似猛虎下山岗。”

  1938年春,日军进犯晋南。张组织学生宣传团赴大荔、朝邑等河防前线慰问。触景生情,创作歌曲《干吗要悲伤》(又名《回答松花江上》)。7月,他参加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二届执行委员。应东北爱国教育家车向忱的邀请,他到西安东北竞存中学兼课,学校迁到凤翔县纸坊村后,他任该校教导主任。中共竞存特支成立后,任特支委员兼教师支部书记。这期间,他创作了《老百姓抗日歌》《竞存中学校歌》《云雾里》等十首歌曲,还特地谱写了《纸工歌》。1941年秋,张奉命撤退到中共陕西省委驻地耀县照金,化名韩元,在省委机关做经济工作,协助纸厂试制马兰纸成功,还送到延安展览。次年4月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中共文协总支部组织委员兼大众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参加了中共中央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深受教育和鼓舞。会后领导西北文艺工作团、民众剧团和边区艺校的创作和演出。1944年,到边区华池县城壕村蹲点,开展识字运动,搜集《磨炒面》等民歌。194 5年春,张任陕甘宁边区文协戏剧委员会委员,还是文协生产委员会主任,曾率队到延安李家渠开荒。他以新的激情和节奏,创作《军民大生产》歌曲:“四二年那么嗬嗨!大生产那么嗬嗨……”这首歌经八一剧团演唱获得成功,逐渐流传到各解放区。他还配合陕甘宁边区选举工作,创作秧歌曲《从心里看人》、歌剧《爷台山大战》和曲剧《太平车》。他患有肺结核病,仍长期坚持工作。1946年春,因肺水肿住进延安和平医院,医治无效,于当年3月11日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