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荣学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得荣学羌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得荣学羌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得荣学羌

  得荣学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省甘孜州西南部得荣县子庚乡、子实、阿村村境内的一种歌舞,是民间自娱性歌舞,也是当地民众最乐意参加的一种舞蹈形式,学羌舞蹈风格及音乐色彩别致,与甘孜州藏族舞蹈风韵不尽相同。“学羌”是以得荣方言为主,以得荣的锅庄韵调为基本音乐,以得荣锅庄舞步为基本舞法,相传唐王将公主嫁往西藏文成公主进藏时,路经得荣,得荣的大土司子庚阿吾为了迎接公主驾到,特地召集当地的民间艺人,编创一个既能使汉地的公主能看得懂、听得懂又有地方特色的歌舞,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学羌,并经代代相传延续到了现在。

  学羌作为一种民俗性舞蹈,它与民众的民俗活动是紧密相连的,但凡节日、集会,村村寨寨、男男女女、老幼欢聚一堂,跳起学羌以示和睦、吉祥。特别是秋收之夜,人们点燃熊熊篝火,相聚在其周围,跳起学羌尽情欢唱。据说,以前在举行学羌活动时,还要加紧“跳火堆”的游戏,可见学羌这一舞蹈形式与民众的游乐嬉耍是连在一起的。

  相传使创于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得荣子庚阿吾大土司为迎接公主的到来,特地让当地的民间艺人编创一个既能让汉地的公主看得懂,又有地方风格的舞蹈。于是,当地民间艺人,通过精心编创,创作出融汉、藏、纳西、白族等民族歌舞为一体的锅庄取名为“学羌”。

  学羌舞蹈刚劲有力而古朴大方,其动作特点在于脚下踏跺组合,舞蹈中常见的进行式是踏点,可谓下步有力,踏脚清脆,当舞者俯身而变化踏点后,这一动作则又显得柔韧、洒脱,此外,那多见的跺脚与踏脚动作相结合,则创造出学羌舞独特的韵味。学羌舞曲调较单一,其旋律结尾处多以下稳定的角韵为主,每段曲于旋律结束后,伴以舞者的踏点而填补空白,给不稳定的余音造成稳定的结尾,使学羌这一旋律单一的舞曲充满生机。

  得荣学羌源远流长,关于学羌的起源时间,学界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在上千年以前,跨越了若干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用得荣子庚地区的歌舞形式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由于千百年来都用得荣方言和韵调传播,直到近现代,外界才知道“学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