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 白居易诗”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54行: 第54行: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br>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br>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br>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br>
 +
 +
  <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green;">【注】“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为习近平主席在文章时所引用,文章原文是:</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上善若水”,水是江南的灵魂,失去了“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意境,“山水浙江、诗画江南”就失去了灵性。——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第201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span>
 +
  
 
[[文件:忆江南 插图.jpg|center|thumb|400px|忆江南 插图: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文件:忆江南 插图.jpg|center|thumb|400px|忆江南 插图: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019年12月20日 (五) 07:47的版本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1-3年级)


忆江南

唐·白居易

jiāng nán hǎo 
江 南 好,

fēng jǐng jiù céng ān 
风 景 旧 曾 谙。

rì chū jiāng huā hóng shèng huǒ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chūn lái jiāng shuǐ lǜ rú lán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néng bú yì jiāng nán 
能 不 忆 江 南?



诗题与背景:

  《忆江南》词,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是《忆江南三首》组词作品中的第一首。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关于《忆江南》词写作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同。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逐句释义: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曾经很熟悉。
  谙: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春天到来的时候,太阳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还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的颜色)。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花:江中的浪花。一说指江边的花朵。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注】“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为习近平主席在文章时所引用,文章原文是:“上善若水”,水是江南的灵魂,失去了“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意境,“山水浙江、诗画江南”就失去了灵性。——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第201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忆江南 插图: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临时用图)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临时用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词描写的是对江南春景的回忆,作者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词的开头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

  “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并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来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此时作者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


拓展阅读:

《忆江南词三首》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大历七年(772年)正月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六年(800年)考中进士,十八年(802年)冬参加吏部会试,中“拔萃”科,任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年)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的科考,列第四名,被调任周至县尉。二年(807年)通过了殿试,被授翰林学士。三年(808年)担任右拾遗。后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4年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815年)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十三年(818年)调任忠州刺史(治所在今四川忠县)。十五年(820年)被召回长安,任司门员外郎。长庆二年(822年)被调任杭州刺史。长庆四年(824年)被召回京城,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次年,他被调任苏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年)在朝中任秘书监。次年,授任刑部侍郎。大和三年(829年),以太子宾客身份闲居洛阳。大和四年(830年)被任命为河南尹,只是管辖洛阳城。大和七年(833)四月任期满,再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会昌二年(842)春,以刑部尚书的头衔致仕,结束了他40年的仕宦生活。此后,他移居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一心参佛,与僧人吟诗唱和。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传世。《全唐诗》编其诗三十九卷,收录其诗作2642首。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白居易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