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星座汉语拼音:Xingzuo;英语:Constellation),为了便于研究而将星空划分成的许多区域。世界上不同地区对星座的划分是不同的。中国古代采用的是三垣二十八宿。而今使用的星座系统起源于巴比伦。早在几千年前,巴比伦就选出显著的星群,从神话中给它们配上想象的形状和图形。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编制出列有48个星座的星表。后来欧洲的一些天文学家陆续加以补充、发展。1841年J.F.W.赫歇尔提出星座界线,以赤经线和赤纬线划分。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公布88个星座(其中北天28个,黄道12个,南天48个)方案,并规定以1875年的春分点(见分至点)和赤道为基准的赤经线和赤纬线,作为星座界线。星座大小不一,每一星座可由其中亮星的特殊分布而辨认出来。一些星座形象地反映出它们的名称,而有一些则需要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想象出它们的相似性。88个星座的名称、略号、位置和21时过中天的日期见下表。


Z107.jpg

                     表:星座


Z108.jpg

                                 表:星座


Z109.jpg

                                 表:星座


  起初,星座是相当任意的恒星分组,边界含糊,在天上的排列形状可想像成神话英雄或怪兽。今天我们用的天空划分系统是基于希腊天文学,但根源则已古老失传。其他古代文明(如中国人)各有其自己的系统。这些图案没有任何天体物理含义,一个星座中的恒星在视线方向离我们的距离可能相差极大——例如,半人马座中两颗指向南十字座的“指示星”看起来在天上并肩而立,但半人马座α到我们的距离刚刚超过1秒差距,而半人马座β却远在100秒差距以外。 托勒密(Ptolemy)列出48个星座(它们当然全都是在北半球看到的),16、17和18世纪,特别是探险家开始进入南半球后又增加了很多。1933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将这个系统规范化,把整个天空分成88个区域,赋予它们历史上沿用的拉丁星座名。天空中任何一个天体必定出现在IAU定义的88个星座的某一个的范围内(有些延伸天体跨越星座的边界线),而任何恒星、星系或其他天体的大致位置,也可以用它“所在”的星座来表示。  这样规范化之后,星座的大小仍然相差悬殊,从小马座(托勒密最初48个星座之一)的72平方度到长蛇座(也是托勒密的48个星座之一)的1 303平方度。这个系统远非完美,但天文学家习惯了,并不感到什么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