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26行: 第26行:
  
 
  宦官李辅国曾因劝肃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肃宗宠信。安史之乱平定后,他自以出身微贱,为玄宗左右所轻视,乃离间玄宗与肃宗的关系,后竟迫使玄宗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流高力士于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南),迫陈玄礼致仕。玄宗晚年郁郁寡欢,于宝应元年(762)建巳月(即四月)甲寅于神龙殿去世。葬于泰陵。
 
  宦官李辅国曾因劝肃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肃宗宠信。安史之乱平定后,他自以出身微贱,为玄宗左右所轻视,乃离间玄宗与肃宗的关系,后竟迫使玄宗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流高力士于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南),迫陈玄礼致仕。玄宗晚年郁郁寡欢,于宝应元年(762)建巳月(即四月)甲寅于神龙殿去世。葬于泰陵。
 +
 +
 +
 +
===年谱===
 +
 +
[[垂拱]]元年(685年)秋八月戊寅(公历9月8日),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出生时其父[[李旦]]为帝,母窦氏为德妃。此时正是唐朝宫闱多事之秋。在他降临世间的前一年,他的祖母[[武则天]]与宰臣[[裴炎]]把他的伯父[[唐中宗]]废为庐陵王,其父豫王李旦被立为皇帝,是为睿宗。
 +
 +
垂拱三年(687年)闰七月丁卯,以皇子身份被封为楚王(此处应为《旧唐书》记载有误,事实上该年没有闰七月。) [[永昌]]年间(689年),武则天命令李隆基过继予[[李弘]]为子,继其香火。载初二年(690年),李隆基五岁时,父亲李旦被祖母武则天废除帝位,迁居东宫。
 +
 +
[[天授]]二年(691年)初,年仅七岁的楚王李隆基开始出阁,建置官属。这年八月,因为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私自谒见皇嗣李旦,武则天知道后,杀死二人,并严令禁止李旦接见公卿大臣,李隆基兄弟与二伯父李贤的三个儿子再次入阁,“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
 +
 +
武则天称帝后的长寿二年(693年)腊月丁卯,李隆基以皇孙身份被降封为临淄王。这一年,其母亲窦妃被户婢团儿诬谄为“厌蛊咒诅”,在正月初二朝后,与刘妃一起被秘密地杀死于宫中,不知埋在何处。同年八月,其父李旦也被诬告有“异谋”,武则天命酷吏来俊臣审理,幸亏太常工人安金藏大义剖腹,“以证明皇嗣不反”,才躲过了这场灾难。根据史料可知,李旦的另一位妾室豆卢氏和李隆基的姨妈窦氏抚养、照料过年幼丧母的李隆基。
 +
 +
[[景龙]]二年四月(708年),兼潞州别驾。李隆基在宫中被幽闭了七年之久。[[圣历]]二年(699年)他十四岁时,才与诸兄弟再次出阁。这时武则天年事已高,经大臣[[狄仁杰]]等人的规谏,放弃立[[武承嗣]]为太子之念,[[李显]]被接回洛阳,仍被立为太子,皇嗣被封为相王。长安年间(701—704年),李隆基先在亲卫府任右卫郎将,后任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帝的内外闲厩马匹。在此期间,以[[张柬之]]为首的朝臣发动[[神龙政变]],杀死了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兄弟,迫使她让位于中宗。弱冠之年的李隆基目睹了这场政变。
 +
 +
景龙四年(710年),李隆基从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回到京师[[长安]]。他暗中聚结才勇之士,在皇帝的亲军万骑中发展势力。太宗时,选官户及蕃口中骁勇的武士穿虎纹衣,跨豹纹鞯,从游猎,于马前射禽兽,谓之百骑。武则天时增加为千骑,李显时发展为万骑。李隆基非常重视万骑的作用。
 +
武则天去世后,李显懦弱无能,朝政大权慢慢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重俊]]被杀。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纵容。在景龙四年(710年),中宗终于死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被她们合谋毒杀。然后,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没有等韦皇后动手,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唐玄宗)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苑总监[[钟绍京]]等,密谋策划,欲先发制人。
 +
 +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等人穿便服,进入禁苑,到苑总监钟绍京住处。这时,钟绍京反悔,拒绝参加这次政变。但在其妻许氏坚定的劝说下,钟绍京决定参与政变。于是前往拜谒李隆基。入夜后,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军官都先后来到,请李隆基发布命令,终于定于七月二十一日夜发动政变。当夜,葛福顺突袭羽林营,诛杀韦后党羽韦跨、韦播、高嵩,策反了羽林军,并攻入玄德门,李仙凫亦引兵攻入白兽门,于三更会师于凌烟阁。李隆基引兵进入内宫,守卫内宫的武士纷纷倒戈响应,韦后逃入飞骑营反被斩首,[[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也陆续被杀,并于全城搜捕韦氏集团人员,凡身高高于马鞭的男性皆处死,史称“唐隆政变”。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禅让,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睿宗与大臣议立太子。按嫡长子继承制度,长子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但李成器坚决辞让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参与消灭韦党的功臣也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顺水推舟,遂立李隆基为太子。太平公主恃著拥立睿宗有功,经常干预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碍自己参政,总想另易太子。睿宗最初遇到困难先听太平公主的意见,再征求太子的意见。后来,愈来愈倾向太子。李隆基为太子之后与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加剧。
 +
 +
[[景云]]二年(711年)正月,太平公主竟把宰相邀截到宣政殿光范门内,明目张胆地劝宰相更易太子,遭到[[]]宋璟的严词拒绝,阴谋才未能得逞。太平公主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愈演愈烈,睿宗对此感到不安。到景云三年(712年),李旦怕在这样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乱,又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改元[[先天]]。只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李旦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
 +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装家兵三百余人,各骑马。李隆基亲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先杀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又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尚书右仆射窦怀贞乱中自裁而死。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请李隆基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是为“先天政变”。自此以后,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这一年,李隆基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
 +
开元初年,国家需要拨乱反正,走上正轨,李隆基看中了多谋善断的[[姚崇]]。姚崇上任后, 帮助李隆基贬逐功臣、杜绝斜封官、整治外戚等。姚崇还在李隆基的支持下,主持了开元初年的对蝗灾的治理工作。当时在黄河的南北地区都发生了严重蝗灾,对庄稼的破坏异常严重。由李隆基下令灭蝗,姚崇亲自指挥,下令各郡县要全力以赴消灭蝗虫,有功的进行奖励。在李隆基的大力推动下,蝗灾没有再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国家渐入正轨后,李隆基要以法治国。这时,打击政敌、招权纳贿、搞小集团的姚崇便下台了。李隆基又看中了为人耿直、讲原则的[[宋璟]]。为政期间,他直言上谏、不数私恩、严于律己,并把要继续实行姚崇时期好的制度。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枉法,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最后,宋璟因工作失误以及过于守旧被李隆基罢相。宋璟罢相后,[[张嘉贞]]接替了他的位置。不久,文武双全的[[张说]]又取代了他。张说上任后,军事上,裁减了20万边防军,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政治上,改革宰相机构,把“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增加了中书省的权力:文治上,任丽正书院领导(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在张说的辅佐下,开元盛世发展到了极点。
 +
 +
开元十三年(725年),在张说的主持下,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贵戚及四夷首领,从东都出发,至[[泰山]]封禅。张说后的几位宰相,都因为不和而被罢免。开元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是广东人,张九龄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华被玄宗李隆基相中。张九龄在做宰相之后,也像玄宗那样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干,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参与选拔官吏时,他一直主张要公正选才,量才使用。
 +
 +
开创了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最善于揣测李隆基的意思。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隆基想从洛阳回京长安,但张九龄等人说秋收还没有结束,这样上路会骚扰百姓,影响生产。李林甫在张九龄走后却对李隆基说,长安和洛阳是陛下的东宫和西宫,陛下愿意什么时候来往就什么时候来往,不必再等以后,至于妨碍了农民秋收,免了他们的税收也就行了。
 +
 +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李隆基因所宠武惠妃谗言,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同年十二月,武惠妃病死。次年,改立三子忠王李玙(后改名[[李亨]])为太子。武惠妃死后,李隆基日夜寝食不安,后宫虽多美人,但没有一个能使他满意。听人说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不顾什么礼节,就将她招进宫里,杨玉环懂音律,也很聪明,还擅长歌舞,很得玄宗欢心。
 +
 +
[[天宝]]四载(745年)八月,册杨玉环为贵妃。为了讨贵妃的欢心,李隆基可谓费尽心机。有了杨贵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大臣、贵族、宗室为了巴结皇帝,投杨贵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贵族巴结逢迎。其族兄[[杨国忠]]也平步青云,做上了唐朝宰相。杨贵妃的姐姐们也得到了实惠,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做了朝中的高官。杨国忠的权势无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辉煌时期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李隆基对于唐朝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向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政治腐败与黑暗,影响了将领的贪功求官的欲望。为了挑起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边镇的很多将领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李隆基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边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一是西边和[[吐蕃]]的关系恶化,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历来的和睦友好关系。二是西南的[[南诏国]]。由于边境将领的骄横跋扈,致使本该平息的冲突日益升级,结果唐朝征兵和南诏开战。先后战死、病死的唐兵达二十万之多。
 +
 +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政治腐败兵力空虚之际,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
 +
 +
天宝十五载(756年),叛军占领东都[[洛阳]],防守首都最后防线[[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而唐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叛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 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李隆基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西),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杨国忠]],又迫李隆基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李隆基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唐肃宗]]。
 +
 +
肃宗从河西、安西征调了万余名精兵,又调回了河北前线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节度使[[李光弼]]所部五万军队,灵武一时军威强盛。接着又任命了朝官与将帅,建立了一套新的军事系统,对抗击叛军也作了全面部署。应肃宗之请,[[回纥]]也派来精锐骑兵助战。这时又适遇叛军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部下不服,战斗力也随之削弱,形势急转直下。[[至德]]二载(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
 +
 +
居住在兴庆宫的玄宗不再过问政事,侍候他的仍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内侍监[[高力士]],另有玄宗的亲妹玉真公主与旧时宫女、梨园弟子为他娱乐。玄宗对杨贵妃之死一直是耿耿于怀。他从成都回来后,即派人去祭悼她;后来又想改葬,遭宦官[[李辅国]]反对而停止,却密令宦官将贵妃遗体移葬他所。宦官献上了贵妃的香囊,玄宗把它珍藏在衣袖里。又让画工画了贵妃的肖像,张挂于别殿,“朝夕视之而欷歔焉”。
 +
 +
上元元年(760年),宦官李辅国为了立功以固其恩宠,上奏肃宗说:“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喻不能解,不敢不以闻。”这年七月,李辅国乘肃宗患病之机,矫诏强行把玄宗迁居西内。在途经夹城时,李辅国又率射生将五百骑,剑拔弩张,气势汹汹地拦住去路。玄宗胆战心惊,几乎坠下马来,幸亏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才安全地迁居甘露殿。事后,肃宗没责怪李辅国,反倒安慰他几句。不几天,玄宗的几个亲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剩下玄宗只身一人,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好不凄惨。之后,肃宗另选后宫百余人,到西内以备洒扫。
 +
 +
晚年李隆基忧郁寡欢,[[宝应]]元年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驾崩,终年78岁。葬于唐泰陵。同年久病缠身的[[李亨]]亦驾崩。
  
 
=== 书法 ===
 
=== 书法 ===

2020年8月14日 (五) 11:12的版本

唐玄宗李隆基 像

  唐玄宗李隆基拼音:Táng xuán zōng lǐ lóng jī;英语:Emperor Xuanzong of Tang Dynasty;685~762年),唐朝第七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隆基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擅长八分书,多才多艺。垂拱三年(687年)封楚王。长寿二年(693年)改封临淄郡王。武周长安(701~704年)中历官右卫郎将、尚辇奉御。神龙元年(705年)迁卫尉少卿。景龙二年(708)兼潞州别驾,加银青光禄大夫。四年入朝,遂留京师。

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被迫退位后,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唐朝国号,但政柄却旁落在皇后韦氏手中。景龙四年六月中宗去世,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隆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武后、韦后余党略尽。少帝被迫逊位,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隆基以除韦后功,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

不久,太平公主又阴谋发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隆基密知之,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先天二年(713)先发制人,赐太平公主死,尽诛其余党。改元开元。武、韦二后以来的动乱政局至此告终,唐朝进入了开元(713~741年)至天宝(742~755年)长达40余年政局比较稳定的鼎盛阶段。

玄宗早年是一个英明果断的皇帝,亲身经历过复杂的斗争,深知安定升平的政局来之不易,所以即位以后,擢同州刺史姚崇为相。姚崇提出抑权倖、爱爵赏、纳谏诤、却贡献、礼大臣等建议,玄宗基本上采纳。开元四年(716年)姚崇罢相以后,玄宗又重用宰相宋璟。宋璟善择人才,刑赏无私,又敢于犯颜直谏。在姚、宋执政时期赋役宽平,刑罚清省,天下富庶。此后玄宗所用诸相张嘉贞张说韩休张九龄等亦堪称贤良,各有所长。

玄宗在开元初年提倡节俭、毁乘舆服玩,沙汰僧尼,禁民间铸佛像写经,选京官有才识者为地方都督、刺史,以后又适应时代的变化,在行政、财政、军事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民间出现粮食丰溢、布帛充盈的景象,史称“开元之治”。但与此同时,土地兼并盛行,农民逃亡日多,社会政治危机也已经伏下。

从开元末年起,玄宗在长期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渐发生变化。在政治上,他以为天下无复可忧,便深居禁中,怠问政事。自开元二十二年起,奸臣李林甫专权达19年之久,宦官高力士亦日见重用;在对待周边各族方面,玄宗热衷于开边,对吐蕃南诏契丹不断发动战争,不仅恶化了民族关系,而且财政上也发生了用度不足的问题,故而又任用王搗等聚敛之臣,对人民加紧搜括;同时大量扩充边军,导致了军事布局上的外重内轻,中央集权被削弱;在个人生活上,他专以声色为娱,天宝二年后宠幸杨贵妃,放纵杨氏姐妹穷奢极欲,浊乱朝政,而李林甫死后,杨贵妃从祖兄杨钊(即杨国忠)又成了专权的朝臣。玄宗在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政治上一再受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野心家的蒙蔽,终于在天宝十四载酿成了安史之乱

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后,不到两个月就占领洛阳,大约半年就攻破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于天宝十五载六月急忙率从官及杨贵妃等离长安西逃,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哗变,杀杨国忠,玄宗被逼缢杀杨贵妃,军情始定。此后,太子李亨率一部分禁军北趋灵武(今宁夏吴忠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隆基率另一部分禁军南逃成都,后被尊为上皇天帝。至德二载,唐军在回纥援助下收复长安,玄宗由成都还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由陈玄礼、高力士等侍卫。宦官李辅国曾因劝肃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肃宗宠信。安史之乱平定后,他自以出身微贱,为玄宗左右所轻视,乃离间玄宗与肃宗的关系,后竟迫使玄宗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流高力士于巫州(今湖南洪江市西南),迫陈玄礼致仕。玄宗晚年郁郁寡欢,于宝应元年(762)建巳月(即四月)甲寅于神龙殿去世。葬于泰陵。


  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被迫退位后,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唐朝国号,但政柄却旁落在皇后韦氏手中。景龙四年六月中宗去世,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隆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武后、韦后余党略尽。少帝被迫逊位,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隆基以除韦后功,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阴谋发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隆基密知之,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先天二年(713)先发制人,赐太平公主死,尽诛其余党。改元开元。武、韦二后以来的动乱政局至此告终,唐朝进入了开元(713~741)至天宝(742~755)长达40余年政局比较稳定的鼎盛阶段。

  玄宗早年是一个英明果断的皇帝,亲身经历过复杂的斗争,深知安定升平的政局来之不易,所以即位以后,擢同州刺史姚崇为相。姚崇提出抑权倖、爱爵赏、纳谏诤、却贡献、礼大臣等建议,玄宗基本上采纳。开元四年(716)姚崇罢相以后,玄宗又重用宰相宋璟。宋璟善择人才,刑赏无私,又敢于犯颜直谏。在姚、宋执政时期赋役宽平,刑罚清省,天下富庶。此后玄宗所用诸相张嘉贞张说韩休张九龄等亦堪称贤良,各有所长。玄宗在开元初年提倡节俭、毁乘舆服玩,沙汰僧尼,禁民间铸佛像写经,选京官有才识者为地方都督、刺史,以后又适应时代的变化,在行政、财政、军事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民间出现粮食丰溢、布帛充盈的景象(见开元之治)。但与此同时,土地兼并盛行,农民逃亡日多,社会政治危机也已经伏下。

  从开元末年起,玄宗在长期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渐发生变化。在政治上,他以为天下无复可忧,便深居禁中,怠问政事。自开元二十二年起,奸臣李林甫专权达19年之久,宦官高力士亦日见重用;在对待周边各族方面,玄宗热衷于开边,对吐蕃南诏契丹不断发动战争,不仅恶化了民族关系,而且财政上也发生了用度不足的问题,故而又任用王等聚敛之臣,对人民加紧搜括;同时大量扩充边军,导致了军事布局上的外重内轻,中央集权被削弱;在个人生活上,他专以声色为娱,天宝二载后宠幸杨贵妃,放纵杨氏姐妹穷奢极欲,浊乱朝政,而李林甫死后,杨贵妃从祖兄杨钊(即杨国忠)又成了专权的朝臣。玄宗在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政治上一再受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野心家的蒙蔽,终于在天宝十四载酿成了安史之乱

  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后,不到两个月就占领洛阳,大约半年就攻破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于天宝十五载六月急忙率从官及杨贵妃等离长安西逃,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哗变,杀杨国忠,玄宗被逼缢杀杨贵妃,军情始定。此后,太子李亨率一部分禁军北趋灵武(今宁夏吴忠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隆基率另一部分禁军南逃成都,后被尊为上皇天帝。至德二载,唐军在回纥援助下收复长安,玄宗由成都还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由陈玄礼、高力士等侍卫。

  宦官李辅国曾因劝肃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肃宗宠信。安史之乱平定后,他自以出身微贱,为玄宗左右所轻视,乃离间玄宗与肃宗的关系,后竟迫使玄宗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流高力士于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南),迫陈玄礼致仕。玄宗晚年郁郁寡欢,于宝应元年(762)建巳月(即四月)甲寅于神龙殿去世。葬于泰陵。


年谱

垂拱元年(685年)秋八月戊寅(公历9月8日),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出生时其父李旦为帝,母窦氏为德妃。此时正是唐朝宫闱多事之秋。在他降临世间的前一年,他的祖母武则天与宰臣裴炎把他的伯父唐中宗废为庐陵王,其父豫王李旦被立为皇帝,是为睿宗。

垂拱三年(687年)闰七月丁卯,以皇子身份被封为楚王(此处应为《旧唐书》记载有误,事实上该年没有闰七月。) 永昌年间(689年),武则天命令李隆基过继予李弘为子,继其香火。载初二年(690年),李隆基五岁时,父亲李旦被祖母武则天废除帝位,迁居东宫。

天授二年(691年)初,年仅七岁的楚王李隆基开始出阁,建置官属。这年八月,因为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私自谒见皇嗣李旦,武则天知道后,杀死二人,并严令禁止李旦接见公卿大臣,李隆基兄弟与二伯父李贤的三个儿子再次入阁,“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

武则天称帝后的长寿二年(693年)腊月丁卯,李隆基以皇孙身份被降封为临淄王。这一年,其母亲窦妃被户婢团儿诬谄为“厌蛊咒诅”,在正月初二朝后,与刘妃一起被秘密地杀死于宫中,不知埋在何处。同年八月,其父李旦也被诬告有“异谋”,武则天命酷吏来俊臣审理,幸亏太常工人安金藏大义剖腹,“以证明皇嗣不反”,才躲过了这场灾难。根据史料可知,李旦的另一位妾室豆卢氏和李隆基的姨妈窦氏抚养、照料过年幼丧母的李隆基。

景龙二年四月(708年),兼潞州别驾。李隆基在宫中被幽闭了七年之久。圣历二年(699年)他十四岁时,才与诸兄弟再次出阁。这时武则天年事已高,经大臣狄仁杰等人的规谏,放弃立武承嗣为太子之念,李显被接回洛阳,仍被立为太子,皇嗣被封为相王。长安年间(701—704年),李隆基先在亲卫府任右卫郎将,后任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帝的内外闲厩马匹。在此期间,以张柬之为首的朝臣发动神龙政变,杀死了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兄弟,迫使她让位于中宗。弱冠之年的李隆基目睹了这场政变。

景龙四年(710年),李隆基从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回到京师长安。他暗中聚结才勇之士,在皇帝的亲军万骑中发展势力。太宗时,选官户及蕃口中骁勇的武士穿虎纹衣,跨豹纹鞯,从游猎,于马前射禽兽,谓之百骑。武则天时增加为千骑,李显时发展为万骑。李隆基非常重视万骑的作用。 武则天去世后,李显懦弱无能,朝政大权慢慢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重俊被杀。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纵容。在景龙四年(710年),中宗终于死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被她们合谋毒杀。然后,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没有等韦皇后动手,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唐玄宗)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苑总监钟绍京等,密谋策划,欲先发制人。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等人穿便服,进入禁苑,到苑总监钟绍京住处。这时,钟绍京反悔,拒绝参加这次政变。但在其妻许氏坚定的劝说下,钟绍京决定参与政变。于是前往拜谒李隆基。入夜后,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军官都先后来到,请李隆基发布命令,终于定于七月二十一日夜发动政变。当夜,葛福顺突袭羽林营,诛杀韦后党羽韦跨、韦播、高嵩,策反了羽林军,并攻入玄德门,李仙凫亦引兵攻入白兽门,于三更会师于凌烟阁。李隆基引兵进入内宫,守卫内宫的武士纷纷倒戈响应,韦后逃入飞骑营反被斩首,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也陆续被杀,并于全城搜捕韦氏集团人员,凡身高高于马鞭的男性皆处死,史称“唐隆政变”。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禅让,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睿宗与大臣议立太子。按嫡长子继承制度,长子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但李成器坚决辞让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参与消灭韦党的功臣也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顺水推舟,遂立李隆基为太子。太平公主恃著拥立睿宗有功,经常干预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碍自己参政,总想另易太子。睿宗最初遇到困难先听太平公主的意见,再征求太子的意见。后来,愈来愈倾向太子。李隆基为太子之后与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加剧。

景云二年(711年)正月,太平公主竟把宰相邀截到宣政殿光范门内,明目张胆地劝宰相更易太子,遭到[[]]宋璟的严词拒绝,阴谋才未能得逞。太平公主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愈演愈烈,睿宗对此感到不安。到景云三年(712年),李旦怕在这样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乱,又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改元先天。只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李旦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装家兵三百余人,各骑马。李隆基亲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先杀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又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尚书右仆射窦怀贞乱中自裁而死。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请李隆基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是为“先天政变”。自此以后,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这一年,李隆基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开元初年,国家需要拨乱反正,走上正轨,李隆基看中了多谋善断的姚崇。姚崇上任后, 帮助李隆基贬逐功臣、杜绝斜封官、整治外戚等。姚崇还在李隆基的支持下,主持了开元初年的对蝗灾的治理工作。当时在黄河的南北地区都发生了严重蝗灾,对庄稼的破坏异常严重。由李隆基下令灭蝗,姚崇亲自指挥,下令各郡县要全力以赴消灭蝗虫,有功的进行奖励。在李隆基的大力推动下,蝗灾没有再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国家渐入正轨后,李隆基要以法治国。这时,打击政敌、招权纳贿、搞小集团的姚崇便下台了。李隆基又看中了为人耿直、讲原则的宋璟。为政期间,他直言上谏、不数私恩、严于律己,并把要继续实行姚崇时期好的制度。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枉法,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最后,宋璟因工作失误以及过于守旧被李隆基罢相。宋璟罢相后,张嘉贞接替了他的位置。不久,文武双全的张说又取代了他。张说上任后,军事上,裁减了20万边防军,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政治上,改革宰相机构,把“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增加了中书省的权力:文治上,任丽正书院领导(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在张说的辅佐下,开元盛世发展到了极点。

开元十三年(725年),在张说的主持下,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贵戚及四夷首领,从东都出发,至泰山封禅。张说后的几位宰相,都因为不和而被罢免。开元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是广东人,张九龄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华被玄宗李隆基相中。张九龄在做宰相之后,也像玄宗那样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干,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参与选拔官吏时,他一直主张要公正选才,量才使用。

开创了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最善于揣测李隆基的意思。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隆基想从洛阳回京长安,但张九龄等人说秋收还没有结束,这样上路会骚扰百姓,影响生产。李林甫在张九龄走后却对李隆基说,长安和洛阳是陛下的东宫和西宫,陛下愿意什么时候来往就什么时候来往,不必再等以后,至于妨碍了农民秋收,免了他们的税收也就行了。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李隆基因所宠武惠妃谗言,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同年十二月,武惠妃病死。次年,改立三子忠王李玙(后改名李亨)为太子。武惠妃死后,李隆基日夜寝食不安,后宫虽多美人,但没有一个能使他满意。听人说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不顾什么礼节,就将她招进宫里,杨玉环懂音律,也很聪明,还擅长歌舞,很得玄宗欢心。

天宝四载(745年)八月,册杨玉环为贵妃。为了讨贵妃的欢心,李隆基可谓费尽心机。有了杨贵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大臣、贵族、宗室为了巴结皇帝,投杨贵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贵族巴结逢迎。其族兄杨国忠也平步青云,做上了唐朝宰相。杨贵妃的姐姐们也得到了实惠,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做了朝中的高官。杨国忠的权势无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辉煌时期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李隆基对于唐朝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向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政治腐败与黑暗,影响了将领的贪功求官的欲望。为了挑起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边镇的很多将领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李隆基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边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一是西边和吐蕃的关系恶化,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历来的和睦友好关系。二是西南的南诏国。由于边境将领的骄横跋扈,致使本该平息的冲突日益升级,结果唐朝征兵和南诏开战。先后战死、病死的唐兵达二十万之多。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政治腐败兵力空虚之际,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

天宝十五载(756年),叛军占领东都洛阳,防守首都最后防线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而唐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叛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 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李隆基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西),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杨国忠,又迫李隆基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李隆基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唐肃宗

肃宗从河西、安西征调了万余名精兵,又调回了河北前线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节度使李光弼所部五万军队,灵武一时军威强盛。接着又任命了朝官与将帅,建立了一套新的军事系统,对抗击叛军也作了全面部署。应肃宗之请,回纥也派来精锐骑兵助战。这时又适遇叛军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部下不服,战斗力也随之削弱,形势急转直下。至德二载(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

居住在兴庆宫的玄宗不再过问政事,侍候他的仍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内侍监高力士,另有玄宗的亲妹玉真公主与旧时宫女、梨园弟子为他娱乐。玄宗对杨贵妃之死一直是耿耿于怀。他从成都回来后,即派人去祭悼她;后来又想改葬,遭宦官李辅国反对而停止,却密令宦官将贵妃遗体移葬他所。宦官献上了贵妃的香囊,玄宗把它珍藏在衣袖里。又让画工画了贵妃的肖像,张挂于别殿,“朝夕视之而欷歔焉”。

上元元年(760年),宦官李辅国为了立功以固其恩宠,上奏肃宗说:“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喻不能解,不敢不以闻。”这年七月,李辅国乘肃宗患病之机,矫诏强行把玄宗迁居西内。在途经夹城时,李辅国又率射生将五百骑,剑拔弩张,气势汹汹地拦住去路。玄宗胆战心惊,几乎坠下马来,幸亏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才安全地迁居甘露殿。事后,肃宗没责怪李辅国,反倒安慰他几句。不几天,玄宗的几个亲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剩下玄宗只身一人,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好不凄惨。之后,肃宗另选后宫百余人,到西内以备洒扫。

晚年李隆基忧郁寡欢,宝应元年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驾崩,终年78岁。葬于唐泰陵。同年久病缠身的李亨亦驾崩。

书法

李隆基作品:《鹡鸰颂》,行书墨迹,是现存唐玄宗唯一的墨迹,316行, 行7~8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隆基工书,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家之一。《旧唐书·本纪》称李隆基“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书法工整、字迹清晰、秀美多姿。在唐朝书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唐窦臮《述书赋》云:“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吐风,笔为海而吞鲸。”《古今法书苑》云:“唐明皇工八分章草,丰茂英特。”传世书迹很多,以《鹡鸰颂》《纪泰山铭》《石台孝经》等最为有名。

  《鹡鸰颂》其起笔与收笔少藏锋,挺拔别致。书风雄秀,结体丰丽,用笔遒厚。从整幅观之,书法遒紧健劲,丰润浑茂,具有唐典型风格,书出“二王”之间,而渐趋肥腴,法袭传统家学。师承历代宸翰之风。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评此帖云:“结构精谨,笔法纵横”。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云:“字径寸许大,遒劲峻爽,神气逼人,盖法文皇大令”。清梁巘《承晋斋集闻录》云:“顿挫提空,得褚之趣,开米之门”。清吴其贞《书画记》亦云:“书法雄秀,结构丰丽,绝无山野气”。清杨守敬《学书迩言》:“明皇碑版已开圆熟之派。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传。”此颂为唐玄宗书法墨迹传世之唯一孤本,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世称人间瑰宝。

  此帖书法萧散洒落,丰厚腴美,给人行行淳厚之感。运笔精到,轻入重敛,笔实墨沉,神气完足,遒劲而舒展。黄山谷称:“玄宗书斑斑犹有祖父之风”。将此帖与太宗《温泉铭》、《晋祠铭》对比,的确能见其相承关系,但太宗清劲,玄宗遒婉,风格还是有异。 清王文治跋:“帝王之书,行墨间具含龙章凤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观此颂犹令人想见开元英明卓逾时也”。

音乐

李隆基酷爱音乐。6岁能歌舞,显露出音乐资质。少年时在府中自蓄散乐一部以自娱。他精于多种乐器演奏,如琵琶横笛等,羯鼓的演奏技艺尤为高超。他对唐代的音乐制度做了多次重大改革,调整了原九部乐、十部乐为坐、立部伎,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与提高;他设立梨园,扩充教坊,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艺人;吸收和容纳外来音乐,提倡俗乐,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唐乐气派。他极有音乐天分,乐感也很灵敏,经常亲自坐镇,在梨园弟子们合奏的时候,稍微有人出一点点错,他都可以立即觉察,并给予纠正,这是后来称戏班为“梨园”的由来。

在8世纪上半叶,就世界音乐范围而言,李隆基堪称是一位少有的作曲大师。唐南卓《羯鼓录》曾说他“若制作曲词,随音即成,不立章度,取适短长,皆应散声,皆中点拍”。

他一生中参与创作的音乐作品甚多,其中大部分是器乐独奏曲、合奏曲和大型歌舞曲。作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他的政治生涯和唐代由盛至衰的历史面貌。其作品均已亡佚无存。根据史料记载,这些作品大都是他在710年以后创作完成的,正是盛唐到中唐转折时期。

李隆基即位前所作《还京乐》、《夜半乐》,是为了纪念他所主持的诛杀韦、武朋党集团的宫廷政变而作的。他即位后,任用得人,出现了“开元之治”的盛世局面,并创作和改编了为数不少的宣扬君权神授、歌颂文治武功和太平盛世的音乐作品,如《圣寿乐》、《小破阵乐》、《光圣乐》、《文成乐》等等。李隆基长于“法曲”风格,喜欢采用“游仙”题材,他本人参与创作、改编的有《霓裳羽衣》、《凌波曲》、《紫云回》等。艺术上,历代多有赞赏之词。在李隆基的音乐创作中,占比重较大的要推羯鼓曲。羯鼓原是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打击乐器,隋时传入中原。由于李隆基对羯鼓的特殊喜好,视其为八音领袖,故多为之谱曲,如《春光好》、《秋风高》等,多被载入史册。 相传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的曲调,就是李隆基根据河西节度使杨敬述将从印度传进来的《婆罗门曲》来润色改编,又称有月宫的神仙托梦与他创作而成的,且不管如何传说,但《霓裳羽衣舞》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李隆基晚期多思念之作。被后世称道的追忆马嵬坡之行的《雨霖铃》,怀念贤相张九龄的《谪仙怨》,史料中或指其为玄宗自制,或谓乐工奉命而作,都与李隆基主持有关。

诗作

唐代帝王多能诗,李隆基和太宗李世民更为后世所称道。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认为其诗“骨气”胜于太宗,并对他的《早度蒲津关》中“春来津树合,月落戍楼空。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和《幸蜀西至剑门》中的“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等名句,作了很高的评价。此外如《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等诗,也很有气概。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