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国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杞国,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由华夏族所建立,国祚延绵1500多年,国君为姒姓,大禹的直系后裔。

  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周天子始封杞国为侯爵,后至春秋时又降为伯爵。周武王灭亡商朝之后,寻找夏朝开国君主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了杞东楼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夏朝君主的祭祀。杞国王族出自华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诸侯国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 自杞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

  杞国是个小国,史书罕有记载,《史记》中虽有《陈杞世家》记载陈国、杞国两国的历史,但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还特别说到:“杞国微小,其事迹不值得记载。”这样的小国,在周围强邻的压迫下,被迫屡次迁徙。

  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杞国(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后来迁到今山东省新泰,后又迁至昌乐、再至安丘东北(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杞城村)。杞国的存在也得到殷商甲骨文的证实,商王武丁曾娶一位杞国女子为妃,是其六十多位后妃之一。当时,杞国的爵位是伯爵,甲骨文卜辞有“杞侯”的字样。

  杞国虽小,但也有其重要意义,那就是杞国人是夏朝王室的后裔,存有夏礼,与越国公族同出一脉。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但是由于杞国文献大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夏朝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殷朝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

  历史上还流传着一些和杞国有关的故事。《列子·天瑞》中所说的杞人忧天的故事,就发生在杞国。到至今为止,共计有六块殷墟甲骨文提到杞侯或杞地,可作为商代杞国存在的证据。而在杞县尚未找到杞国遗存,县城中曾有后人建的东娄公庙,祭祀杞国开国君主东娄公(杞东楼公),该建筑在1949年后也已被拆毁。清朝道光和光绪年间,曾在新泰出土过一批杞伯每亡所做的青铜器。2002年,新泰周家庄又发现杞国的贵族墓葬群,证实新泰曾是杞国所在地。另外,1962年,武汉市文物商店曾收购到一件杞伯每亡的簋,1966年,山东滕县出土了一件每亡的鼎。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