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武士敏

  武士敏(1892-1941),国民革命军第九十八军中将军长。字勉之,出生于河北怀安柴沟堡。其父做生意,家境颇为宽裕。少年时代求知欲强,学习刻苦,1908年后,先后考入宣化官立学堂、天津法政专门学校。1915年投太原宪兵营,任上士司书。1918年,应胡景翼之邀到靖国军中任职,与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相识,并与杨虎城冯钦哉等人结为好友。1921年,冯玉祥任陕西督军,重新任命地方政官,武士敏被推荐担任丰镇县警察所长。1924年10月,武士敏认识到军事武装的重要性,便谢绝友人的高位之邀,以家产为资本,奔赴绥远、察哈尔,将流散于此的小股武装集结起来,组成国民军第三军第一骑兵支队,自任队长,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1926年春,国民军败退南口,武与弓富魁率部转战雁北、绥西。同年秋,受冯玉祥选派赴苏联参观学习一年,回国后闲居上海。1928年被同赴苏联学习考察的南汉宸带往皖北太和杨虎城的第十军,助杨创办太和军校,任教官。在此期间,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杨部改编为第二十一师,奉命开赴山东,武任该师第一旅第一团团长。1930年中原大战中,杨部扩编为讨逆军第十七路,击败冯玉祥部,打回陕西,武升任第十七路军七十一师二一一旅旅长,后改任四十二师一二四旅旅长兼潼关警备司令。

  1933年春,日本侵略者入侵热河。武随师长冯钦哉率部出关抗日,5月与日军大战于长城内外,《何梅协定》签字后又回防陕西大荔。1934年起,先后奉命围攻红军,均告失败。这期间,武一直反对南京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时有公开的反蒋言论,并积极襄助张、杨二将军联共逼蒋抗日的爱国义举。当时,中共在西安附近设有几个秘密交通站,武负责与其中一个联系,为红军输送过枪支弹药。1936年冬,武请准入南京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西安事变发生时,曾被南京方面作为杨虎城的人质扣押。返陕后,积极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团结抗日而努力。1937年2月,冯钦哉完全脱离杨虎城系统,被国民政府编为第二十七路军,下辖第四十二、第一六九两个师,武升任第一六九师师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武率全师开赴华北前线。太原失守后,山西守军争相南逃,武的部队开入祁县,继续坚持抗战。后与八路军精诚合作,于1938年4月和1939年7月,先后粉碎了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的九路围攻和三面合击,以战功升任第九十八军中将军长,隶属第二战区以卫立煌为总司令的第十四集团军。旋移防中条山。时值日军进攻晋南,已突入守军第二道防线。武闻报即率部兼程赶赴战场主动参战,全力投入反击,鏖战三昼夜,日军伤亡过半,不支溃退,中条山战局转危为安。1941年5月7日,日军集结十万重兵,发起中条山会战,以第三十三师团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第九十八军防地连续猛攻。武指挥部队依托工事顽强抵抗达七昼夜,使敌付出惨重代价却不能前进一步。当时,中条山国民党守军有26个师约25万人,除第三十八军、第九十六军等少数师旅外,其他部队的防线,竟在一天之内被日军突破,致九十八军陷入敌三个师团的夹击之中,被迫于14日放弃阵地,向北突围进入沁水县东部,与八路军陈赓部一道,继续与日军周旋于太岳山区。此后,日军情报机关获知武部经连年苦战,兵员损失很大,遂派人劝降,遭武拒绝。9月,日军重兵进攻太岳区八路军,同时继续对武进行“谋略活动”,企图使之投降或“中立”。但他以民族大义为重,率部主动参战,配合八路军抗敌。日军指挥官恼羞成怒,转兵围攻九十八军。危急关头,陈赓轻骑前往九十八军防地,劝武避敌锋锐,跳出包围圈,并答应派兵接应。武感谢八路军在生死关头肝胆相照,但考虑自己的部队不惯于游击战,因此仍率部正面迎敌。这时,日军派一个认识武的汉奸再次招降,武勃然大怒道:“我是一个军人,应当死在抗日的战场!”他将来人扣押,然后率部与日军决战。27日,日军第三十六、第四十一两师团以数倍兵力围攻九十八军。武亲临前线,指挥部队与敌殊死血战。为争夺东西两峪四周高地,将士们反复拼搏冲杀,阵地几易其手,伤亡极为惨重。29日,四周高地均陷敌手,武率余部向东突围,头部、腰部均负重伤,仍誓死不下火线。所部伤亡殆尽,他奋力从地上爬起,手抡战刀,砍杀数名日军,然后自戕,以身报国。

  武士敏牺牲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将他殉国的沁水县东部地区命名为“士敏县”,以彰忠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命令:以陆军上将衔予以抚恤,并为之立传。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