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超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汤超

汤超(1958年10月— ),物理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统计物理、复杂系统、物理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方面研究。生于江西南昌,籍贯江西弋阳县。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并获学士学位,1986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1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毕业,通过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1986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和凯维里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前往NEC普林斯顿研究所工作。2001年创立北京大学理论生物学中心并任主任。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资助。2005年加盟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担任终身正教授。2011年全职回国,担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定量生物学中心主任。2013年创刊《定量生物学》,并任共同主编。

汤超在统计物理、复杂系统、物理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领域开展了许多开创性工作。

多年来着力用物理学思想及方法研究生物问题,探索生命系统中的定量规律和设计原理。主要工作包括提出自组织临界性科学思想、提出蛋白质折叠中的统计物理理论—可设计性原理、揭示复杂生物网络背后的普适性原理、提出生物系统鲁棒性的理论解释、发现细胞在生长分裂和命运决定中的策略并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型等。

汤超于1987年提出自组织临界性的概念及理论,在非平衡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方面开创了一个新领域;1996年将统计物理思想引入蛋白质折叠理论,提出可设计性原理;2004年将非线性科学的理论应用到生物调控网络的研究,提出了生物系统稳定性的理论解释;2006年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生物网络功能模块,发现生物功能对网络拓扑结构存在强限制;2009年用理论与计算的方法研究生化适应性网络,找出了其中具有普适性的设计原理;2013年与邓宏魁合作提出干细胞重编程的“跷跷板模型”。

经历

1958年10月,汤超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籍贯江西弋阳。

1977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由于物理系在江西都不招生,汤超进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

1981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毕业,通过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赴美国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留学,师从统计物理学家卡达诺夫(Leo Kadanoff)。

1986年,从美国芝加哥大学毕业,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和凯维里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1年,前往NEC普林斯顿研究所工作。

2001年,受李政道先生委托创立北京大学理论生物学中心(现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并任主任。

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资助。

2005年,加盟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担任终身正教授。

2011年,全职回国,担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定量生物学中心主任。

2013年,创刊《定量生物学》,并任共同主编。

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