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语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罗的语族拼音bō luó de yǔ zú),(英语:Baltic group),印欧语系的一个小语族。仅存立陶宛语和拉脱维亚语两种活的语言,是波罗的海东岸居民使用的语言,主要分布在立陶宛拉脱维亚两个国家,属波罗的语族东部语支。

历史

  公元前13世纪左右,使用波罗的语前身语言的远古印欧语系民族,在波罗的海海岸的南方地区定居。后来逐渐往海岸移居,与当地使用乌拉尔语的原住民(渔民和农民等)融和,这些原住民在不同程度上被波罗的民族同化。于是不同的方言之间渐行渐远,转化为不同的语言,这个过程大约发生在公元后第一个千年内。

  古代历史学家早在公元前98年就提到了各种波罗的部落,但第一次证实波罗的语的存在却在1350年左右,证据是一本日耳曼语-普鲁士语字典,名为“Elbing普鲁士词汇表”。1545年从一首赞美诗的翻译证实了立陶宛语的存在;第一本立陶宛语印刷书出现在1547年,为Martynas Ma?vydas编着的基督教教义问答手册。1530年一首赞美诗中证实了拉脱维亚语;1585年出现了此语印刷版的教义问答手册。证实如此之晚的原因之一,在于波罗的民族比其他所有欧洲民族抵抗基督教化的时间都要久,所以书面文献出现很晚,他们的语言也基本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

  13世纪时,日耳曼国家在当时普鲁士地区成立,很多波罗的普鲁士人口迁徙,普鲁士人也慢慢被同化,到17世纪末时,普鲁士语已经灭亡。

  1569-1795年的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期间,官方文献由波兰语、罗塞尼亚语和拉丁语书写,而立陶宛语通常是平民日常口头使用。

  波兰分裂后,大部分波罗的地区归入俄罗斯帝国管辖范围,当地语言有的时候被禁止书写或在公共场所使用。

地理分布

  现代波罗的语使用者普遍聚居在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边境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前苏联国家等地的移民群体也在使用。历史上此语族使用范围很广:西至今日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河口;东至今日白俄罗斯境内的第聂伯河,甚至可能延伸到莫斯科;南方可能延伸至基辅。此语族曾存在于这些地方的关键证据是,这些地区的“水文名称”(江河湖海等水域的名字)都明显带有波罗的语族的特征。一般可以根据水文名称来判断文化的传播影响范围,但不能测量岀具体时间。后来斯拉夫民族在南方和东方扩张、日耳曼民族在西方扩张,致使波罗的领土逐渐缩减至原来的一小部分。

语法特点

  波罗的语族还有一个西部语支,仅包括一种已消亡的语言古普鲁士语。所有波罗的语言都是屈折型语言。在这个语族中,立陶宛语和拉脱维亚语很接近。语法上都有阳性和阴性,单数和复数,有主格、属格、与格、宾格、工具格、方位格和呼格。动词有3种变化和3个人称,有3种共同的时态: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但立陶宛语多一个反复过去时。在构词、借词方面,二者也很相似。印欧语系中,和波罗的语族关系最接近的是斯拉夫语族。有的学者甚至把它们合称波罗的-斯拉夫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