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黄河风景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济南黄河风景区,在山东省济南市区北部,范围很大,西起洋涓湖,东到华山,南临泺口,北依鹊山,东西呈带状。黄河横贯其间,河水奔腾,大桥飞架,百舸争流。两岸植被甚丰,绿柳披拂,白杨参天,沃野平畴,青山点点,荷塘片片,并有周恩来总理视察黄河铁桥及王士栋革命烈士纪念地,形成颇具特色的旅游景区。

黄河

  今济南北部之黄河,本为济水,古为四渎之一。(四渎:济水、黄河、淮河、长江。)古老的济南,即因处于济水之南而得名。后来,济水上游发生变化,秦汉时,其下游干涸。几经变迁,历下诸泉及汶水注入河道,水清如镜,故称大清河。河水自西东来,银光闪闪,宛若玉龙,此景古人称为“清流注海”,列为历下十六景之一。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于河南铜瓦厢决口,循济水故道,夺大清河入海。往日的大清河失去独立存在的地位,随之易称为黄河。其貌亦一反常态,变得气势磅礴,声如滚雷,粗犷豪迈。如今黄河依然壮观,狂滔怒击,大桥飞架,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河之两岸,杨柳依依,青翠弯弯如带;片片荷塘,菡萏吐艳。北岸的鹊山,嶂峦如屏,蓊茏葱郁;南岸的华山,虎牙桀立,挺拔清秀。

  黄河,不仅景色壮丽,而且还授益于人民。河水未被污染,属于水淡,无味无臭,沉淀后可供饮用,如今已是济南市主要日用水源之一。济南辖区内,流长30余公里,设虹吸管、提水站等引水工程多处,灌溉两岸稻田、蔬圃,所盛产的“黄河大米”,粒大色白,晶莹如珠,营养丰富,馨香扑鼻。河内鱼类甚丰,诸如鲫鱼、鳜鱼、刀鱼、鲤鱼等。用黄河鲤鱼烹制的佳肴“糖醋鲤鱼”,为济南名菜。黄河历有航运之利,为山东省主要的水运航线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在济南市成立山东省黄河航运局,继而又建起造船厂,促进了黄河航运事业的发展。

黄河飞虹

  解放前,黄河被视为难以逾越的天堑,世代人民望河兴叹。昔日过河渡船,皆靠人力,或拉纤,或摇橹,或撑篙。若遇风浪,常是船翻人亡,怨声载道。解放后一改前观,特别是在1978年12月至1982年6月,于华山西北4.5公里处建成的“黄河公路斜拉桥”,堪称奇观。

  该桥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斜拉结构,全长2023米。主桥5孔,长488米,其中主孔跨径220米,是当时亚洲同类型桥梁中跨径最大者。引桥51孔,长1535米,为先张法预应力组合箱梁。桥幅宽19.5米,其中车行道15米,可并行4辆汽车,桥下可满足四级航道要求。牵拉主桥混凝土梁的两座索塔,矗立于河中,分别高68米,每塔两侧11对斜拉索缆,呈扇形布置,造型优美,雄伟壮观,好像一架摩天竖琴。大桥建筑技术水平颇高,分别获“七十年代国家优秀设计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周围景色如画。河水自西奔流而来,汹涌澎湃,两岸杨柳垂荫,青山雄峙。巨桥横架,若苍穹飞虹。

黄河古渡

  黄河古渡位于泺口,是山东境内黄河历史上最大的水陆码头。它把省城济南和鲁北平原紧紧系在一起。黄河两侧堤岸高耸,河床高出地面,世称悬河,往来车辆渡河困难。解放后,修建了1000米长、8米宽的码头坡道,从而运行方便,同时还建起了六个不同水位的码头,任凭水位变化,仍能畅行无阻,既迅速,又安全,昼夜不停,“黄河自古不夜渡”的古训成为历史陈规。

  古渡两岸风景秀丽,胜迹甚多。北岸是鹊山,山麓林木葱茏,荷塘稻田无际。现已于此建成一个开放性的公园,形成一处山青水秀的旅游点。南岸,有一古镇,原称雒口,济南城内泺河之水从这里注入大清河(即后之黄河),故又称泺口。该镇历史悠久,占有鱼盐航运之利,在明清和民国初年,经济繁荣,商贾云集,为远近闻名的货物集散地。明末《历乘》记载:“雒镇,城西北二十里,商人贸易之处,胶莱分司(盐务机构)驻焉。山(即鹊山)高峙,大清东流,楼船往来,亭阁飞甍,诚一巨镇。”如今泺口旧貌换新颜,仍为工商兴旺之地。镇西是毛泽东主席1959年9月视察黄河莅临处,群众植有雪松一株,亭亭玉立,挺拔俊秀。镇东,1911年建成的津浦铁路黄河铁桥,犹如苍龙卧涛,飞架于黄河南北。铁桥的南端,是周恩来总理视察该桥纪念地,为1977年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8月,黄河出现有史以来的特大洪峰,直接威胁大桥安全,危及津浦铁路的畅通。8月6日,周恩来总理由郑州乘飞机来此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为表示纪念,今立碑以志。黄河铁桥的北端,鹊山东侧山脚下,是王士栋烈士纪念地。王士栋,山东泰安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省军区某部战士,担负守卫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任务。于1967年5月31日晚,为确保铁路大桥及列车安全,冒着暴风骤雨,排除了铁道上的障碍,不幸壮烈牺牲。为表彰烈士英雄事迹,济南市革命委员会于1967年11月11日在此建立烈士英勇抢险塑像一尊。1979年9月,被公布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西嵌碧

  泺口镇东西侧,黄河南岸,水面特多,片片稻田,方方荷塘,如同在黄河这一锦带上镶嵌的块块碧玉。

  泺口迤东,盖家沟庄北,有较大的水面,植被甚佳,造园条件优越。荷花与柳树,是济南的市花市树。这里荷塘壮阔,荷叶青碧,莲花鲜艳。有荷亦有柳,一丛丛、一行行的垂柳,将荷塘呵护,蓊蓊葱葱,浓荫蔽日。水村渔舍,组成一幅北国江南风景长卷。

  泺口迤西,黄河南岸一带,风光也很优美,小鲁庄、大魏家庄一带村内村外皆为荷塘,阡陌纵横,小洲片片,芦苇摇曳,杨柳依依。与大魏家庄比邻,是洋涓庄,野趣尤浓,水域更加开阔,人称洋涓湖。荷塘近邻药山,九峰倚连,远山近景,浑然一体。

小清河

  小清河,位于郊区北部,黄河南侧。源于济南西郊睦里闸,纳玉符河下游分流之水,东西向流至济南北园,又汇市内诸泉,流经历城、章丘,邹平等地,由羊角沟入海。该河唐以前为济水残渠,金时刘豫疏导入海。元于钦《齐乘》曰:“古泺水自华不注山东北入大清河,伪齐刘豫乃导之东行,为小清河。”明刘敕《历乘》载:”小清河,水出大明湖,环城而东,合黑虎泉诸泉之水,东北绕华不注山,经章丘、邹平、新城诸县入海。此刘豫之运河,今迷其故道。”明朝时,河道淤塞,其源退至章丘,以獭河为源。1891年,清朝山东巡抚张曜指令当时任登莱青道的盛宣怀治理小清河,历经三年竣工,其源仍为济南诸泉。

  小清河风景秀丽。夹岸绿荫笼波,河内鹅鸭戏游。河上多有水闸点缀风景,最著名者为五柳闸,古时因闸旁有五棵柳树而得名。该闸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延续至现代,于1934年改闸为两扇,混凝土结构,并取名为五柳闸桥。小清河历有鱼米舟楫之利,至20世纪50年代,小清河济南段仍有鱼40余种,产量较大,此外尚有河蚌、溪蟹、田螺、大虾等。沿河设抽水站13处之多,灌溉菜圃、稻田。两岸藕池甚多,盛产莲藕、菱芡。昔日,小清河航运繁忙,金元之后,多以其运盐,故又称“小盐河”。济南东郊黄台板桥小清河码头,船桅林立,首尾相接,为货物的重要集散地。本世纪50年代,仍可行舟至济南城区,在西门桥、成丰桥设有客货码头。如今,小清河航运虽已无往日的繁华,但仍为山东省重要的内河航运水道。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工业和生活废水的大量排入,小清河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但经过不懈治理,一渠清水,万千鱼虾的胜景,当可恢复。

张养浩墓

  张养浩墓,俗称“张公坟”,在天桥区北园镇张公坟村东南。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兼长诗文。原籍山东章丘县相公庄,祖父时迁历城今张公坟村。初为山东东平学正,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政等职。直言敢谏,曾因上书议论时政遭贬黜。至治元年(1321年)弃官还乡,以词曲诗文自适,朝廷数召而不就。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而死。追封滨国公,赐谥“文忠”。一生为官清廉,著述颇富。散曲、小令风格豪放清逸。有《云庄类稿》、《三事忠告》、《云庄乐府》等传世。墓区占地0.2公顷。封土现高1.9米,墓前有石供桌、石香炉,立明碑3通、清碑1通、石狮1对等。此外,尚有张氏亲属墓4座。墓地三面荷池环绕,东濒小清河,白杨参天,浓荫蔽日。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