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啸(tsunami),涌向海湾海港的破坏性巨浪。自然原因有4个:①水下地震。如1498年9月20日日本北海道海啸。②火山爆发。如1883年8月2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引起的大海啸。③水下塌陷。如1792年5月21日日本温泉岳的前山和主峰崩入有明海引起的大海啸。④海底大面积运动。如1964年3月28日阿拉斯加湾由于正断层错动,使海岸线变动和大面积海底运动引起的海啸。

  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波长可达几百千米,周期2~200分,最常见的为2~40分。深海传播时,因波高和波长之比甚小、周期较长,难以觉察到反常现象。主要发生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西部、南部和西南部,夏威夷群岛,中南美洲和北美洲。中国多地震,但海啸不多见。

  海啸传播达大陆架后,因深度急速变浅,能量集中,使振幅增大并诱发边缘波一类的长波。进入海湾后,波高骤然增大,在V型湾口更甚,湾顶的波高通常为海湾口的3~4倍;在U型海湾约为2倍;而在袋形湾口,湾顶波高可低于平均波高。海啸波在湾口和湾内反复反射时,会诱发巨波,有时可出现波高10~15米的大波和造成波峰倒卷,水珠有时可溅到50米高度以上。从海面到海底,海啸波流速几乎一致,在近岸处骤然形成水墙,伴着隆隆巨响,汹涌地冲向海岸。灾害几乎都由最初二三个波造成,在第一个波到达岸边后几小时内,破坏力很大,可使堤岸决口。

  1966年成立了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国际协调组(ITSU),加强通讯网,建立联合的海啸预警和警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