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亚马逊热带雨林,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盆地,围绕亚马逊河展开。
亚马逊热带雨林景观
亚马逊热带雨林景观
凯恩斯热带雨林(澳大利亚)

  热带雨林拼音:rè dài yǔ lín;英语:Tropical Rain Forest), 热带潮湿地区高大茂密而常绿的森林类型。由无御寒、无抗旱能力的树种组成,乔木种类非常丰富,层次多而界限不明,没有明显的优势种。乔木具板状根,支柱根、气生根和老茎生花现象。层间藤本植物和附生、寄生植物发达,并有绞杀植物(是一些具粗大缠藤和气生根发达的树种,常缠绕或包卷支持它的树木,将其绞杀至死)。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亚马孙河谷盆地非洲刚果盆地亚洲马来半岛及其附近地区,澳大利亚东北部及太平洋群岛。中国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台湾南部、海南岛广西临海的十万大山广东阳春鹅凰嶂云南东南部河口-金平西双版纳西藏东南部等迎风坡面的丘陵低地、山麓或沟谷等水分充沛地段。

  典型热带雨林分布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在25~26℃之间 ,月均温差1~6℃,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8℃以上,而最高温度很少超过36℃。年降水量约2000~4000毫米,局部超过10000毫米,无明显旱季,相对湿度常达90%以上。与世界雨林相比,中国雨林分布地区的温度较低,且变幅较大,年平均温度随纬度北移为22~26℃,最冷月平均温度低至15~18℃;年降水量为2000~3000毫米,最高可达5000~6000毫米。土壤主要为砖红壤。但在热带雨林下,物质循环旺盛,凋落物腐殖化和矿化迅速,因而枯落物层很薄,不足以盖满地表。

  中国热带雨林为东南亚雨林的北延部分,由于纬度偏北,并受季风的影响,上层树种表现出干湿季节的变化。也具有异常丰富的植物种和一切热带雨林的特征,但热带雨林的特有科如龙脑香科、肉豆蔻科和玉蕊科的属种偏少。如龙脑香科在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约有25属400种,而在中国只有5属12种。常见的还有番荔枝科、藤黄科、梧桐科、大戟科、豆科、桑科、橄榄科、楝科、无患子科等科树种,但株数很少,没有达到优势地位。在特殊地形、土壤(如沙土、沼泽)及较高水位的地段,也出现有单优势种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生长迅速,生产力和空间利用率均高。林木蓄积量和生物量大,但木材出材率低。珍贵用材有坡垒、青皮、荔枝、海南油丹、油楠、蝴蝶树、胭脂木、紫荆木等。

自然特征

1.热带雨林是树木的王国,种类极其丰富

  通常在4000平方米内可以找到直径10厘米以上乔木达40~100种。它们较均匀混合生长,一般缺乏明显优势种类。各种树木的外貌彼此却很相似。树干粗直犹如圆柱,在近树梢处才有分枝,浅色树皮薄而光滑。高大乔木的茎下部生有数片扁平三角形的板根,高约3~8米,形态多样。它们的叶片通常全缘、革质发亮,特别是大多具有显著突出的尖形顶端,称为滴尖。花普遍生在无叶的树干或老枝上,这种茎花是雨林乔木的典型特征,如可可树、咖啡树等皆是。

2.在此水热条件适宜的环境中,争夺光照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异常强烈

  据在西非雨林观测,林冠顶部(46米处)全光照为10万Lux,树冠内(33米处)降到2.5万Lux,而在1米高处只有800Lux,即仅有1%到此。乔木高度存在很大差别。上层乔木树冠近圆形,连接稍密,约高20~30米,最下层乔木树冠呈锥形,常是最密集的一层。林下的灌木不多,叶常簇生于树梢,草本稀疏而具有大型薄软叶片,也有些营腐生生活(如东南亚的大花草叶退化而花径1米)。

3.藤本和附生植物的特别繁盛,是特殊的争夺空间的适应方式,对森林结构影响甚大

  大型木质藤本借助乔木支持登上树顶才开花,最长可达240米,失去支持的扁粗藤条悬在地上。附生植物除蕨类与苔藓外,更有许多有花植物(甚至具木质茎),依照所生部位的光照和水分(湿度)条件差异而分化为喜光与耐荫、旱生到湿生种种生态类型。绞杀植物又称毁坏植物更是雨林典型的也是特有的类型。它最初附生于乔木茎上,然后勒死后者再用长出的根独立生活,因此在一株树上有时可见两种叶子。

4.动物种类在此同样丰富多样

  生活于上层树冠的哺乳动物比例很大,如长臂猿、黑猩猩等在树冠与地面间搜寻食物,较大型哺乳动物如象、鹿、狮、豹等以叶子、落果或动物为食。地下穴居动物以蚁类最多,为清除枯落物起很大作用。巴拿马运河区在16平方公里竟发现2万种昆虫,而雨林中鸟类和蝙蝠不仅捕食昆虫,还与茎花传粉、附生植物传播等密切有关。但如今仍有许多动物和植物没有被人认识,更说不上了解其性能和用途。完全可以确认的是,热带雨林是全球生物基因最丰富的宝库,已被利用的仅仅占非常微小的比例,例如巴西橡胶树、桃花心木、可可树等。

自然资源

  热带雨林为热带雨林气候及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植被。如亚马逊平原和云南的西双版纳。19世纪,德国植物学家辛伯尔广泛收集和总结了热带地区的科学发现和资料,把潮湿热带地区常绿高大的森林植被称作为热带雨林,并从当时的生态学角度对它进行了科学描述和解释。热带雨林具有独特的外貌和结构特征,与世界上其它森林类型有清楚的区别。

  热带雨林中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乔木具有多层结构;上层乔木高过30米,多为典型的热带常绿树和落叶阔叶树,树皮色浅,薄而光滑,树基常有板状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

  乔木多板状根,多气生根植物或藤本植物,系统分层明显,乔木高大,植物品种丰富;因为天气长期温热,雨量高,所以植物能持续生长,造成树木生长密集且长绿。

  木质大藤本和附生植物特别发达,叶面附生某些苔藓、地衣,林下有木本蕨类和大叶草本。雨林中的树木多为双子叶植物,具有厚的革质叶和较浅的根系。用以营养的根部通常只有几厘米深。雨林中的雨水因叶面的蒸发而丢失很多。热带雨林中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作用强烈,其风化壳可达100米。这类土壤虽富含铝、铁氧化物、氢氧化物和高岭石,但其他一些矿物质却因淋溶和侵蚀作用而流失。另外,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有机物分解很快,能迅速被饥饿的树根和真菌所吸收。所以,这里的土壤其实并不肥沃。

  雨林中的次冠层植物由小乔木、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如兰科、凤梨科及蕨类植物组成,部分植物为附生,缠绕在寄生的树干上,其他植物仅以树木作为支撑物。雨林地表面被树枝、和落叶所覆盖。雨林内的地面并不如传说那样不可通行,多数地面除了薄薄的腐殖土层和落叶外多是光裸的。

  雨林中,木质藤本植物随处可见,有的粗达20~30厘米,长可达300米,沿着树干、枝丫,从一棵树爬到另外一棵树,从树下爬到树顶,又从树顶倒挂下来,交错缠绕,好像一道道稠密的网。附生植物如藻类、苔藓、地衣、蕨类以及兰科植物,附着在乔木、灌木或藤本植物的树干和枝桠上,就象披上一厚厚的绿衣,有的还开着各种艳丽的花朵,有的甚至附生在叶片上,形成“树上生树”、“叶上长草”的奇妙景色。

  有些种类的树干基部常会长出多姿多态的板状根,从树干的基部2~3米处伸出,呈放射状向下扩展。有些则生长着许多发达的气根,这些气根从树干上悬垂下来,扎进土中后,还继续增粗,形成了许许多多“树干”,大有一木成林的气势,非常壮观。有些种类的树如波罗蜜、可可等,在老树树干或根颈处也能开花结果,成为热带雨林中特有的老茎生花现象。

  雨林中的动物极为繁多,但以小型、树栖动物为主。另一特点就是种类多而单种个体较少。尤其是雨林中的昆虫,找到一百种昆虫比找到同种昆虫一百只容易得多。科学家们相信,如今有很多雨林昆虫未被人们认知。

  大象、河马等大型动物一般仅活动于雨林边缘或稍开阔的河谷地区。

  热带雨林蕴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但世界上热带雨林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热带地区高温多雨,有机物质分解快,物质循环强烈。

  热带雨林中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开垦后可种植巴西橡胶、油棕、咖啡、剑麻等热带作物。但应注意的是,在高温多雨条件下,有机物质分解快,物质循环强烈,而且生物种群大多是K-对策,这样,一旦植被破坏后,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导致环境退化,而且在短时间内不易恢复。因此热带雨林的保护是当前全世界关心的重大问题,它对全球的生态效应都有重大影响,例如对大气中和浓度平衡的维持具有重大意义。

  热带雨林在最适状况下每公顷的总植物量为350~450吨,年总生产量每公顷120~150吨,但有75%左右的有机产品当年被自身吸收消耗掉。其植物量(主要是木材)占陆地总植物量40%,净生产量则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雨林下土壤因风化淋溶强烈,肥力不高,植物直接从林下凋落物层借助于真菌获得营养成分,同时每天以每平方米4.5~12.6克干物质的速度补充落叶数量。因此,热带雨林是依靠迅速的营养物质生物循环维持自身庞大的生物量和很高的生产力。

  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基因库,也是碳素生物循环转化和储存的巨大活动库。它的盛衰消长不仅是地表自然环境变迁的反映,而且直接影响全球环境、特别是人类生存条件。雨林的保护已成为当前最紧迫的生态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