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犀科汉语拼音:Xi Ke;英语:Rhinocerotidae;Rhinoceroses),奇蹄目的一科。共有4属5种。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千克,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栖息于低地或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夜间活动,独居或结成小群。生活区域从不脱离水源。食性因种类而异,以草类为主,或以树叶、嫩枝、野果、地衣等为食物。母兽妊娠期18~19个月。寿命30~50年。

  犀牛类在第三纪甚繁盛,遍及欧、亚和美洲尔后大部分种类绝灭。至第四纪更新世,中国境内仍有犀牛生存,如华北的板齿犀、东北和华北的披毛犀以及广泛分布于南方的中国犀等。中国境内尚未发现犀牛的踪迹。

  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的印度犀是亚洲最大的独角犀。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缅甸南部所产的爪哇犀身体略小,仅雄性具独角,前肩的皮褶伸展到背后,并与肩后的皮褶平行。苏门答腊、印度、缅甸、泰国所产的苏门答腊犀个体最小,雌雄两性均具双角。常见于非洲东部和中部的黑犀门齿缺如,前角长达70~90厘米,后角少于40厘米。非洲东南部所产的白犀是最大的一种犀牛,体长达4米多,两性均具双角,雌性角长于雄性。

  犀牛是非常珍贵的动物,亚洲出产的犀牛角更是世界驰名的珍贵药材。由于大量捕杀数量大量下降,分布范围不断缩减,《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已把全部犀科种类列为保护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