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瑚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瑚(1864-1933),字铁珊,河北定州南支合村人。幼时家境贫困,勤奋好学。十三、四岁时,迷上读书,白天在地里看瓜,晚上巡更,一有时间就偷偷读书。此事被本村名士范东坪先生所知,亲自把王瑚叫到家中,借给他灯油、书籍、笔墨,教他读书写字。于是王瑚得以专心向学,进步很快。由于他勤奋好学,能背诵《左传》、《资治通鉴》等书的许多章节,还能说出《四史》、《纲鉴》、《古文释义》等书中的大意。凡是他读过的书,都用红笔圈过,还有批注。21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30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王瑚金榜题名,踌躇满志,决心报效国家。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王瑚结束翰林院生活,赴四川庆符任知县。临任之前,写下自己的想法和决心:“百姓之生死,操于官吏。我辈官吏,要为贫民谋生计,才对得住社会。”“我自幼给人耕地,因性嗜读书,所以得谓读书人。但民间疾苦,我一概尽知,愿终身守俭约,誓不忘本也。”赴四川上任之时,身穿粗布大褂,一身庄稼人打扮,到了四川省城成都,照例要叩谒巡抚衙门报到。但王瑚连等3天,不得召见。后来旁人告诉他,欲见抚台大人要先孝敬门房差官数百文至十两银子不等,才给通报。王瑚无奈,只好抵押了几件衣服得500文,方买通差官进见。为此,他闷闷不乐,不想官场腐败到如此地步,连门房差官都如此之贪。他立下了誓言约束自己:“欲为一个好官,并不甚难,能不要钱,再能为人民兴利除害,则国家与人民,俱蒙其福利也。”

  在庆符五年,他深入民间,解忧解难,开垦荒地,平定匪患,罢黜赃官,任用贤能。当地百姓和绅士曾赠与他两句诗:“使君廉介胜刘庞,不向人民选一钱。”光绪二十五年,当王瑚任期一满,调任灌县知县要离开庆符时,人们纷纷赶到县府,不愿意他离去。后来,庆符人民在城外的路旁立了块高4尺宽2尺的石碑,上面刻写着“王铁珊长生禄位碑”,以表示对他的纪念和怀念之情。在灌县,为了自律,写下一条座右铭:“万分廉洁,只是子善,半点贪污,便是大恶。”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改革制度,使社会秩序好转。

  民国2年(1913年),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作为东三省筹边使,考察官吏政绩时,耳闻人们对他的称道,目睹他的廉洁,不禁深受感动,称王瑚为“循吏第一”。

  民国15年6月,王瑚被任命为江苏省长。身居高位,依然十分俭朴,为政清廉,办事公道,给人民办了不少好事。王瑚辞官回乡后,有人问他,“你怎么不给孩子治点家业呀”王瑚不以为然地说,“子孙要如我,治业干什么,子孙不如我,治业又干什么,建设大中华,不能光为自己打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嘛!”是年冬,西北军将领冯玉祥闻知居官清廉、满腹经纶的王瑚隐退居家,认为是大贤,正可请来辅佐自己以成大业,便派部将鹿钟麟前去聘请王瑚。王瑚素闻冯玉祥治军有方,爱国爱民,而且诚心来请,一片盛情,便同意了,但提出了三个条件:一、不能信基督教;二、不能戒纸烟;三、不能穿短服。这三个条件不但得答应,还要冯将军登报表态,如若不然,老夫宁可死在家里。冯玉祥听了鹿钟麟的禀明后,全部同意。不久在报上发表了消息,其大意是:我冯玉祥统带三军,才疏学浅,难肩重任,为国家计,尊重王翰林的约法三章,躬拜王翰林为老师。从此,60岁的王瑚,跟随冯玉祥转战南北。白天,他为连以上军官讲授经传,晚上和冯玉祥谈论救国之道,双方互尊互重,亲密无间。他虽年过花甲,然精神矍铄,为青年人所不及,令冯军上下钦佩不已。民国22年,冯玉祥将军在张家口树起抗日救亡大旗,组织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王瑚闻知,不顾年老体弱,抱病来到张家口。见到冯玉祥说:“我与你都是抗日救国为志久矣,冯将军,你说什么最可怕?当亡国奴最可怕。你兴义师,讨伐倭寇,为拯救黎民百姓,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称得起堂堂男子大丈夫。我老朽王瑚,不忍死于床之上。你出师时,给我一刀一枪,置我于战场,对众将士说,这白发垂垂者是定县王瑚,为抗日救国与诸公同命,士气必益振奋。”冯玉祥等将领听了,莫不为之感动,大大鼓舞了士兵的斗志。在他病危之际,还念念不忘抗日救国,嘱咐大家要把抗日大业进行到底。

  民国22年4月25日,王瑚与世长辞,享年69岁。王瑚去世后,冯玉祥战事在身,便派人将他的灵柩护送回老家。家乡的父老百姓十分悲痛,接灵人达六七百人,一路上争抢抬灵,走不了几步,就有人烧钱路祭。从清风店车站到南支合村只有8里的路,却整整走了一天。可见,王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然而,王瑚一生生活俭朴,家中只有陋室数间。房中四壁均镶有书橱,存有大批珍贵图书。冯玉祥以王瑚966部藏书分为“经、史、子、集、新书、艺术”6大类在定县城内倡办了“铁珊图书馆”。后来,由于战乱,书籍大部遗失。现仅存《王铁珊先生文集》、《铁珊先生墨迹》。冯玉祥称他是“中国第一流清官”,并在泰山建五贤祠,把王瑚列为“五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