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社会历史观英语:conception of society and history),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结构、运动和发展规律等一般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体系,是人类对本身相互交往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社会历史观是哲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揭示了一般社会历史观的本质。社会历史观本质上是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为基本问题的哲学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明确规定,为研究和区别以往的形形色色的历史观提供了唯一科学的标准:凡是认为思想动机、国家意志、超人、绝对精神等等是社会的本质的,都是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社会历史理论,虽然致力于探究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或最终原因,并且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都是把社会意识看作社会生活中的第一性的东西,不理解到底什么是社会存在。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具有根本缺陷。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克服了以往历史理论的缺陷,使人们能够以精确的眼光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能够认识和掌握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理解各种意识形态的本质和根源,把人类历史从根本上看作是人民群众的历史,看作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的历史。

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社会历史观以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认识社会历史问题时,由于受其阶级性的影响,所以很难像考察自然现象那样保持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对社会的认识落后于对自然的认识,在社会历史观上迟迟不能形成科学的概念和原理的重要原因。近代以来主要在自然科学中形成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曾使几代哲学家在人和环境的统一问题上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之中;而主要从人的社会生活中提出的关于人的自由活动和客观必然性的关系问题,也曾使不少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者不能在历史观上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和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对整个世界的哲学思考不能不包含对社会历史一般问题的探究。如果没有科学历史观的创立,哲学世界观的最高问题就不可能彻底解决。在历史上,人们的社会历史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个时代、各个阶级的整个哲学世界观的倾向和实质。虽然社会历史观并不直接以考察整个世界一般问题为对象,但它对社会这一物质运动最高形式的根本问题的回答,也就是对哲学世界观最核心的问题的回答。因此,社会历史观是哲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历史观与社会知识各学科联系密切并具有一定的指导职能。在历史上,当社会历史观和道德观、宗教观、国家观等混为一体时,它就是体现在各门具体社会知识中的一般理论基础。随着科学的分化,社会历史观从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中独立出来,专门发挥作为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的作用。社会历史观还要回答自然科学的发展动力和社会作用等问题,并作为自然科学家的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产生和发展

社会历史观起源于人们对劳动和生活,以及在劳动和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思索。在人类早期,人们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也对本身的相互关系有了朦胧的认识。随着社会关系的逐步发展和日益复杂化,人们对社会的哲学思考也逐步由对某些社会现象、社会侧面的认识发展为对社会总体性、一般性问题的研究,并形成各种理论体系。社会历史观的认识论前提是:①把社会从一般客体中划分出来,使之成为专门的考察对象;②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能够脱离感性的物质实体,把握社会关系的阶段。

社会分工和阶级对立日益深化,使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如国家政治生活,呈现出与自然界明显不同的变化节奏和特殊形式,促使人们开始对某些社会现象作专门的考察,出现了以伦理和政治理论形式为特征的社会哲学。

人类对社会起源问题的思考,在欧洲中世纪演变为神学历史观。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以“上帝创世说”的形式歪曲地、颠倒地反映出来,极大地阻碍了人们对社会历史问题的认识。但从诸神社会的等级关系中,也曲折地表现出人们对尘世社会的认识。

与神学历史观相对立,资产阶级早期思想家们相继提出了自然状态说、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说。这些理论均以自然法为基础论证各种社会问题,因此可以称为“法学世界观”。它认为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不是神和教会的创造,而是由以权力为基础的国家创造的,因此主张用人权代替神权,用国家代替教会。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排除了天上和人间的颠倒,却把国家和社会等同起来,认为人类社会存在过一种人人生而平等的“自然状态”,存在着不变的“人类天性”,认为资本主义是合乎“人的本性”的理想社会。这种历史观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商品等价交换普遍化的反映。

资本主义建立的普遍的世界历史性联系,使人们有可能发现各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共同性。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把人类社会当作一个统一的过程来考察,并探究历史过程的规律性,从而形成了近代的历史哲学。意大利哲学家和社会学家G.维柯在《关于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社会历史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按照自然必然性由一个发展阶段过渡到另一个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卓越的见解,但他却未能正确揭示出历史的规律性,而陷入了历史循环论。德国哲学家J.G.von赫尔德在《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一书中,表达了关于历史规律性的思想。历史哲学的发展到G.W.F.黑格尔臻于完成。黑格尔力图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必然的联系,但他用想象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未能把社会历史观真正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直到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才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实现了根本的变革。

基本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确立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这对于一切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社会历史观得到了客观的规定和科学的形态,为研究和区别以往的形形色色的历史观提供了唯一科学的标准:凡是认为思想动机、国家意志、超人、绝对精神等是社会的本质和决定力量的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社会历史理论,虽然致力于探究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或最终原因,并且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都是把社会意识看作社会生活中第一性的东西,它们不可避免地具有两个根本缺陷:①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触及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是社会关系确立和变化的根源;②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及其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以往历史理论的缺陷,使人们能够以精确的眼光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认识和掌握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理解各种意识形态的本质和根源,把人类历史从根本上看作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者的历史,从而第一次把社会历史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