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祠堂,又称家庙祖堂公厅,是基于宗法制度,用于供奉和祭祀祖先,其又具有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功能。用于举办家族内子孙的婚、丧、寿、喜等事,还可以作为私塾使用。祠堂可分为宗祠家祠(或支祠)两类,宗祠是大宗的祠堂,家祠、支祠则是分家所建供奉分房的祖先。

历史

上古时代,只有天子才可立祠,其他任何人均不可立祠。周代以后,诸侯士大夫和品官们也可在家立祠祭祖,平民百姓们则只能以把祖先的画像、泥塑像或神主牌位供奉在墓旁称为“功德祠”的寺庙的方式来祭祖。南宋朱熹在其所着《家礼》中为顾及社会中下层家庭的祭祖需要,将家庙改称祠堂,提倡建立家族祠堂以祭祀先祖;但此时修建祠堂同前一样,仍有等级限制,民间不得于家立祠。(《宋史·礼志》卷12:“庆历元年,南郊赦书,应中外文武官,并许依旧式立家庙。”)平民百姓直到明朝嘉靖年间才得以广泛的在家立祠,但仍须严格遵循封建等级制度,例如只有先人当过品官的家族祠堂才可用宗字,以及只有先人中当过皇帝,或封过侯爵或以上爵位的家族祠堂才可用庙字,因而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祠堂:

  • 太庙皇室的祠堂。
  • 宗庙:先人中当过皇帝,或封过侯爵或侯爵以上的爵位的诸侯、士大夫和品官的祠堂。
  • 宗祠:先人中封过侯爵以下,或没被封爵的现任诸侯、士大夫和品官的祠堂。
  • 家庙:先人中当过皇帝,或封过侯爵或侯爵以上的爵位的平民百姓的祠堂。
  • 家祠:先人中封过侯爵以下,或没被封爵的平民百姓的祠堂。

建筑

祠堂的建筑一般采用传统建筑的形式,“堂皇宏丽,与居室相同”。一般有一间正堂,正堂内设有四个神龛,供奉祖宗牌位每龛前各设供,用以摆放祭品。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