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路文化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上海市黄浦区:福州路(老照片)

  福州路文化街,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至西藏中路,全长1453米。19世纪50年代筑成界路(今河南中路)以东一段,早期称劳勃三渥克路,后因附近有基督教伦敦会传教机构,故又称布道路、教会路,1864年筑完全程,1865年以福建省福州市命名,老上海称其为四马路。其解放前的特点,老上海把它形象地概括为“一句话”,“四声”。一句话是文明与野蛮交织,光明与堕落并存。“四声”是报贩的叫卖声、艺人的弹唱声、堂馆的吆喝声和妓女的调笑声。

  历史上的文化街一般指河南中路西,福建中路以东的福州路及其周围的山东中路麦家圈、河南中路的棋盘街、山西南路和昭通路一带。自1845年英国基督教传教士麦都思在今福州路南的山东中路口开设墨海书馆起,19世纪中期在棋盘街上先后开设的有文瑞楼、著易堂、扫叶山房、善善堂、吴鞠潭、万卷楼书坊、广益书局及胡开文、曹素幼、周虎臣墨庄,荣宝斋、大吉楼笺扇、西冷印社等。在百余年来的历史长河中,这条不足1500米的名街,蕴涵和散发出来的文化之光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布衣百姓在此留连往返,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在传播进步思想文化为推翻封建皇朝、抗击外来侵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昔日福州路的书店到底有多少?据《全国书店调查录》序中载,“八·一三”前有报纸数十家,杂志数百种,新旧书肆300余家”。

  从福州路到南京东路的山东中路一段早期叫庙街、望平街,在该街附近有1850年由字林洋行创设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后改名为《字林西报》,这是上海市第一家外文报纸。1861年字林详行又创设了《上海新报》,这是申城最早创设的一张中文报纸。自1872年创刊的《申报》、1893年创刊的《新闻报》等数十家报馆、报纸集中在此发行,每日黎明和午后两点左右,报贩、(报童)云集于此叫卖声此起彼伏,故此街又被人们称为报馆街。这里曾是旧上海的新闻纸发源地和新闻发布中心,也是印刷机构聚集地。

  福州路书店的源头是1844年隆泰洋行,它经营乐谱、商业辞典、航海历、中国海岸水路图等书,后才有由上海县城迁来的墨海书馆,19世纪中后期,在棋盘街上从外区外地迁进文瑞楼、著易堂、扫叶山房一批旧式书店。自1897年商务印书馆开创以来,申城书店向北移至河南中路福州路,20世纪初先后开设了中华书局、大东书局、世界书局、传新书局、开明书店等。由于福州路书业日趋繁荣,又有有正、生活书店等一批创设于外路段的书店云集到该路大展宏图,至淞沪抗战爆发前,福州路的新旧书店达300户之多。此时,资本雄厚的出版单位几乎都集中在福州路,上海出版的图书占全国的90%,福州路的商务、中华、世界三家书店出版图书就占全市的60%以上,福州路是全市乃至全国的图书出版、印刷、发行中心。上海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对书业进行了调整改造,一批书店转向经营文化用品,成立了上海新华书店、上海图书公司、外文书店、上海旧书店、古籍书店、科技图书公司等。改革开放后福州路上增加了一批专业书店,特别1998年12月上海书城的创设,为福州路图书业的繁荣奠定了奔向新世纪的里程碑。

  福州路的仪器文具业先在隆泰洋行面市,后在河南中路棋盘街出现,有以经营传统文房四宝的鸿宝斋、文瑞楼等。1870年屯镇胡开文笔墨社在河南中路开业。19世纪后期有德隆昌、万亨和纸号,商务、美生印书馆(兼营文具)的相继创设,使该路的仪器文具业初步展露端倪。20世纪初,中国首创唯一的科学仪器馆在河南中路开幕,使该路传统文房四宝向现代仪器文具转化。接着有老周虎臣、周兆昌、曹素功笔墨庄云集福州路附近,该业的经营规模日益壮大。随着辛亥革命成功和“五四”后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人民对文具仪器的需求日趋增加,市内外文具业云集于此。抗日战争前后著名笔墨庄和日商掘井誊写堂,大正、大井洋行等又一次在此落户,至上海解放前福州路及附近成为仪器文具店鳞次栉比、中西文具齐备、商品品种齐全、批发零售兼顾的文化用品街。解放后对福州路仪器文具业改造调整中、一批书店转向经营文具,为适应企业事业单位采购需要成立了一批大店专业特色文具店。改革开放后,市区人民政府为巩固发展福州路文化街开出了上海文化商城、上文精品总汇等一批经营现代仪器文具店,以适应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福州路附近的广东路、湖北路、福建中路一带戏院剧场、书场、舞厅、电影院等娱乐场所较为集中,从19世纪60~70年代起就出现了三雅园、满庭芳、丹桂茶园等戏园,外地的京、徽、话剧等专业文艺团体在此演出频繁,有的剧种在此诞生,有的演员在此形成自己的风格,或创出自己的流派,有的在此演出而成名。19世纪末书场、电影院、舞厅兴起,一品香是中国现代第一家舞场,福州路不但戏院多,而且茶楼也密布,华众会、青莲阁茶客边品茶边观看艺人演出。20世纪初京剧名伶在丹桂第一台演出频繁,30年代初申城四大舞台之首――天蟾舞台开幕,福州路的戏院进繁荣时期。旧时进入该路,戏院茶楼娱乐场所传出的艺人弹唱声此起彼伏,几乎昼夜不停。

  福州路附近的中西菜馆鳞次栉比。19世纪中的聚丰园、沈大成、一品香、阆苑第一楼,中西酒菜、点心也很闻名。进入80年代,杏花楼加盟福州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直至上海解放前,上海中西酒菜及茶楼高度聚集,以适应满足福州路娱乐场、旅馆客栈、妓院高度集中之消费的需要。难怪老上海讲,每逢中午和晚上,福州路两侧的中西菜馆内传出一阵阵堂倌的吆喝声、铲勺敲打声和碗碟撞击声,不绝于耳。 福州路两侧,特别是该路的西端,妓院林立,是申城乃至全国有名的红灯区。福州路的妓院19世纪中期首先出现广东路的棋盘街一带,后由南向北,从东向西迅速发展,从有关资料表明,妓女不仅限于妓院,在中西茶室、戏院茶园、鸦片烟馆、中西菜馆、客栈旅社中均有存在。福州路妓院民国以后,逐渐集中在新老会乐里及群玉坊一带。所以老上海把福州路两侧秦楼楚馆内传出的妓女调笑声,日夜不绝,凸现出一种其他马路所没有的独特的社会风貌。

  解放后的福州路文化街,取缔了妓院、烟馆,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凸现出祖国文化精华。山东中路的报馆,申报馆由解放日报接收逐步关闭,福州路的书店有的停业,有的外迁,有的转业,新建一批专业特色书店。仪器文具店经调整改造后,以大店名店为龙头充实成立了一批名特专业商店,以适应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需求。调整改造后的福州路文化街的报业、书业和仪器文具的规模,经受了“二起二落”,特别是“文革”初期一方面批判“封资修”,扫“四旧”,对福州路文化街冲击特大,损失惨重;另一方面对笔墨纸砚浆糊等供应特别紧张,写“最高指示”的大红纸到消费手中时还是火烫的。虽然如此,福州路文化街在申城仍保持着领导地位。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上海,也吹遍了文化街。文化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发重要。文化已不再是一个城市若有若无的点缀,尤其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像处在上海市中心地位的既有比较深厚的现代人文科学传统,又具有现代形态、现代构架的黄浦区,更需要文化。这个责任与使命,需要福州路文化街来承担。

  灿烂的历史已成为过去,而今的现实已将改变福州路发展的滞后状况列为黄浦区亟待解决的工作之一,改造福州路已刻不容缓了。

  上世纪90年代是改革深入的年代。“改造福州路”已成为中共黄浦区委、区政府实施区文化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并被列为区重点改造建设项目之一。市委、市政府领导十分重视和支持此项工作,并对福州路的改造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把福州路建成具有海派特点的新型文化街,使之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汇点。遵照市领导的指示,区政府为了让福州路文化街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实现新的繁荣,结合福州路的现状,立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这个基本事实,开拓新路子,多次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一次又一次进行实地察看和分析研究,确立了以“大文化”范畴为改造着眼点,在文化街这片土地上挖掘历史中的底蕴,结合现代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援,建立展示上海文化艺术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街模式。

  1994年7月,福州路改造正式启动。福州路街虽不长,但改造起来谈何容易。福州路及其两侧共有街坊15块地,其中区属单位63家,市属单位46家,个体商户15家,共118家。工程规模大,工程量大,任务艰巨。区政府先后出台了《福州路文化街规划》,《福州路文化街规划实施启动方案》。以现代化文化为主,形成一些以商品门类横向排列组合为结构的专业书店,采取大中小综合型与专业型相结合的方针,分段实施,不断完善。做到一年一个样,力争在3~5年内使整个福州路文化街初具规模,形成新的格局,重振文化街的古朴之风,展现文化街的都市新貌。

  河南中路至湖北路一段的书店,在原有的中国科技图书公司、上海书店等综合性书店的基础上,又增设了省版图书店、工具书店、 医药保健书店等10余家专业书店,不仅在数量上增加,而且内在质量也有很大的变化。名牌老店在发挥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老店新特色,在留住老顾客的基础上,努力吸纳新读者。

  根据规划,这条以“书”为本的文化街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大。1998年12月,在这条街上矗立起一幢国际一流的图书经营场所――上海书城,它集书市、展览、办公室为一体。总投资4亿元人民币,建成面积达4万平方米,成为远东最大的书刊出版发行中心。上海书城的创建,成为福州路上继中国科技图书公司、上海图书公司、上海图书版贸易公司之后申城书业四大巨臂之一。

  西藏中路至湖北路之间的路段以文化娱乐设施为主。这里有东方艺术中心、逸夫舞台、浙江电影院、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图书馆、区档案馆、区科委、区老年活动中心和齐全的文化娱乐场所。

  天蟾舞台于1994年成立了以京剧演出为中心的上海逸夫舞台,5年来演出场次达2000余场,其中京剧演出为1000余场,创全国剧场之最。多少菊坛名伶新秀在此登台亮相,受到戏剧界人士和广大观众的赞扬。

  新建的黄浦区图书馆,是一座高达90米,共18层,面积2万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重建后的图书馆突破以前藏、借、阅三大传统,采用灵活多样的开放空间格局,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设置多媒体导读、电脑检索系统和光盘阅读室,并向社会开放各种文化设施,如400个座位的多功能演播厅,800个座位的会议中心,以及2000余平方米的展示厅。1998年12月,黄浦区档案馆迁入该大楼14~15楼,占地1500平方米,接待成百上千的外来查档者,成为重要的黄浦区档案史料保存中心和历史文化传播基地。黄浦区少年宫发挥其艺术教育的功效。其儿童影剧场、森林图书馆、MCQ娱乐中心等30余个活动和教育场所,为少年儿童接受艺术熏陶、技能培训,以及进行文化娱乐、参加各类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真可谓是儿童“艺术的摇篮,欢乐的天地”。

  山东中路至福建中路的中间地段已建成文化购物市场。此地上海文化商厦、上文海精品总汇和美丽华公司为核心,发展经营文具、纸张、舞台装置、戏剧用品、高档办公用具等,还保留名牌笔墨老店,如周虎臣笔店、杨振华笔店及钱币收藏、文物古玩店。

  此外,福州路还将建立书刊、文物、古董、邮票调剂交易市场。与文化相适应的各类配套设施,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这些设施立足于社会大文化的拾遗补缺,将人们的物质生活享受与精神文化的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饮食行业增设各种戏曲伴奏、钢琴表演、曲艺堂会等特色餐厅。

  为了呈现文化街的风采,1996年,开展了福州路周末文化夜市。这一年中,共举办了10次文化夜市。每次夜市都设立民乐表演、钢琴比赛、书画展览、古董拍卖、文化名人与市民交流等专题,这些体现家庭文化、商业文化、社区文化、旅游文化的活动,让老百姓在福州路上有新鲜的感觉。周末夜市让福州路上的书店也“火”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