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亚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竹亚科,是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单子叶植物纲 Liliopsida,禾本目 Poales,禾本科的一个分支竹亚科(Bambusoideae)的总称。茎生叶单生在秆的各节,即为秆箨,由箨鞘、箨舌、箨耳和箨片组成,箨耳和鞘口繸毛常存在。颖果,有时呈坚果状或梨果状,易与稃片相分离,果皮干燥或新鲜时稀可肉质,种脐线形。

竹亚科在亚洲、澳大利亚、非洲和南北美洲都有分布,其中草本的莪利竹族除了其基部类群伊里安竹分布在新几内亚岛,以及可能为莪利竹属的一个种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有分布外认为该种是在大陆漂移初期。其他种类全部分布在即热带美洲。

竹亚科植物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它具有生长快、周期短、产量高、用途广、投入少、效益大等优势在建筑、轻工、食品、家具、包装、运输、观赏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应用广泛是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具佳的林种。

分布

本亚科约66属,1000余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热带地区,少数属、种延伸至亚热带和温带各地。中国26属,200多种,多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植物学史

植株木质化,常呈乔木或灌木状。秆和各级分枝之节均可生叶。地下茎发达,成为竹鞭在地中横走或堆聚,叶异型,有秆生叶与普通叶之分;秆生叶单生称秆箨或枝箨,有发达的箨鞘和较瘦小且无柄的箨片,两者间的联结处的轴面生有箨舌,箨耳和鞘口毛亦常存在;普通叶2列互生于小枝各节,其叶鞘彼此重叠,叶鞘顶端有箨舌、箨耳和鞘口缝毛等附属物,或缺,叶柄位于叶鞘顶端,简短,有明显的关节,叶片脱落,而叶鞘则留存;本亚科的花期不固定,某些种终生只开一次花,常于开花后死亡。

形态特征

竹亚科的植物,秆一般为木质,多为灌木或乔木状,秆的节间常中空;主秆叶(秆箨即笋壳)与普通叶明显不同;秆箨的叶片(箨片)通常缩小而无明显的中脉;普通叶片具短柄,且与叶鞘相连处成一关节,叶易自叶鞘脱落。染色体:X=12,稀 7、 6、 5。体中所含的SiO2可高达70%,竿和各级分枝之节均可生1至数芽,以后芽萌发再成枝条,因而形成复杂的分枝系统;地下茎(rhizome)亦甚发达和木质化(指植株成长后而言),或成为竹鞭在地中横走[此为单轴型(monopodium),又因竹鞭较竿径为细,故亦称细型(leptomorph)]。

此外箨耳和鞘口燧毛亦常存在,惟箨片绝对无柄;营养叶二行排列互生于枝系中末级分枝(常称具叶小枝)的各节,并可形成类似复叶形式的同一面,其叶鞘常彼此重叠覆盖,相互包卷,叶鞘顶端还可生有叶舌、叶耳和鞘口燧毛等附属物,叶片具叶柄,中脉极显著,次脉及再次脉亦均明显,小横脉易见或否,叶柄简短,位于叶鞘顶端由内外两个叶舌所形成的杯状凹穴之内,因基部具关节,故嗣后叶片能连同叶柄一齐从鞘上脱落,而叶鞘则在枝条上存留较久。

乔木或灌木状,稀攀援藤本或草本。地下茎通常称为竹鞭,有合轴型、单轴型和复轴型3种类型。竹鞭上的芽发育出土形成笋,笋上变态的叶称竹箨或笋箨;竹箨通常由箨鞘、箨叶、箨耳和箨舌4部分组成;笋箨脱落成秆。秆常圆筒形,中空,具节,节上有2环,下环为箨环,上环为秆环,两环之内称节内,两节之间称节间;竹秆丛生或散生,分枝1至多数。叶片通常具横脉,叶舌膜质。花两性,多组成复花序,小穗两侧扁,稃具多脉,无芒,鳞被常2-3,柱头1-3。果实多为颖果,少为坚果、浆果或囊果

生长习性

花期不固定,一般相隔甚长(数年、数十年乃至百年以上),某些种终生只有一次开花期,花期常可延续数月之久。竹类花序有两种基本类型,一为有如普通禾草那样,植株上的具花部分(在禾本科中,习惯上以小穗为一单位)可形成各种式样的花序,它们的发育是一次性完成的,术语上称为单次发生花序(semelauctantinflorescence),其着生部位都是在植株营养体某些部分最上方的一片营养叶[称旗叶(flag leaf或uppermost leaf)]之上,花序轴及其分枝(包括小穗柄)均常实心,即内部结构上下均匀一致。

价值

竹亚科植物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它具有生长快、周期短、产量高、用途广、投入少、效益大等优势在建筑、轻工、食品、家具、包装、运输、观赏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应用广泛是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具佳的林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