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翡翠原石
翡翠手镯

  翡翠汉语拼音:Feicui;英语:Jadeite),最珍贵的玉石品种,被誉为“玉石之冠”。与钻石红宝石祖母绿并列为四大名宝。因主要产于缅甸,并深受东方民族喜爱,又被称为“东方宝石”。翡翠的中文名称源于其色泽艳丽如翡翠鸟羽。翡翠鸟雄鸟的羽毛为红色称为翡鸟,雌鸟的羽毛为绿色称为翠鸟。翡翠的英文名称与硬玉相同,来源于西班牙语Picdo de jade,意思是佩戴于腰部的宝石。因为古代人们认为佩戴它能治腰肾病痛。

  自然界中,翡翠具有一定的稀有性。尽管已知缅甸、危地马拉俄罗斯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国有翡翠产出,但除缅甸外,其他地方产出的翡翠或质量低,或产量少,很难达到商业开采要求。当今世界95%以上的翡翠产于缅甸。其翡翠矿藏位于其北部克钦邦孟拱(又译莫冈)、雾露河(又称乌尤河)流域,地质构造上处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部位,有原生和外生两类矿床。原生矿围岩为超镁铁质岩,属低温变质带,矿体由后期充填交代而成,呈脉状、透镜状或岩烁状。外生矿床包括沉积矿和残积、坡积矿床。翡翠漂砾、卵石是宝石级翡翠的重要来源。

特征

  翡翠是以辉石族矿物硬玉(NaAlSi2O6)为主的细小矿物集合体。在其矿物组成中,除硬玉外还可以出现其他辉石族矿物(如透辉石钙铁辉石霓石钠铬辉石等)、透闪石钠长石以及Ca、Mg、Fe、Ti、Cr的氧化物。其中Cr离子的存在是翡翠呈现翠绿色的主要原因。

  翡翠一般为隐晶质致密块状。其中的矿物常呈细小的粒状或纤维状。纤维交织排列,形成交织结构,从而使翡翠具有较强的韧性。颗粒愈细,其质地愈致密细腻,透明度愈好,光泽愈强。硬玉具完全解理,在翡翠表面表现为点状、线状或片状闪光,这被称为翡翠的“翠性”,是翡翠的一种鉴定特征。但矿物颗粒愈细,翠性愈不明显。翡翠的莫氏硬度为6.5~7,密度为3.3~3.4克/厘米3

颜色

    翡翠的颜色多种多样,是鉴定和评价翡翠的重要依据。大体上可分为白、绿、红、黄、紫、黑诸色。其中以绿色最为常见。名种颜色又有色调、浓淡的不同和不同颜色的搭配共存,从而使翡翠颜色千变万化,丰富多彩。

  1.纯净的应为白色。但自然界产出的白翡翠,常因杂质的存在而略带灰、黄或褐色。白色翡翠一般多用来做雕件。

  2.绿色是翡翠主要的和常见的颜色。对翡翠颜色的品评,常从浓、艳、正、匀几个方面着眼。浓指颜色的浓(深)淡。尽管人们对深色(浓)或淡色(淡)翡翠爱好各异,但一般讲来,高档翡翠的绿色必须有一定深(浓)度,但也不是越深越好。艳(或称“阳”、“鲜”)指颜色以鲜艳明亮不暗为佳。正指颜色纯正。绿色纯正者称“正色”,若混有绿色以外的颜色则称为“偏色”。属于正色的绿色包括祖母绿、翠绿(这是两种纯正艳丽的绿色,前者颜色更浓一些)、苹果绿、秧苗绿(这两种明亮的浓绿中略带一点黄绿,但仍不失为正色,前者色的浓度更高一些)。属于偏色的有偏黄的绿色,如黄杨绿、葱心绿、鹦哥绿、豆青绿(青豆色是翡翠中常见的一种颜色,有“十绿九豆”之说)。此外还有偏蓝的绿色及偏灰的绿色,它们属颜色较差的品级。匀指颜色的分布与均匀的程度:“满绿”指通体为均匀的绿色,“雾状绿”是深浅不均匀的全绿色,“梅花绿”是指绿色呈斑点状分布,“带子绿”是指绿色呈带状分布,“金丝绿”是指绿色呈丝状断续平行排列,“花青绿”是指绿色呈不规则形状分布,“疙瘩绿”是指绿色呈团块状分布,等等。

  3.红色和黄色。红色为“翡”,绿色为“翠”。但红色翡翠甚少,远不及绿色翡翠常见。红色多因在次生作用中,翡翠中的Fe2+转变为Fe3+所致。亮红色(如“鸡冠红”)为红色中的上品,但很罕见。常见者多为棕红或暗红色。黄色亦多为在表生作用中有褐铁矿的浸染所致,常较混浊或带褐色。优质橘黄色(“金翡翠”)者为上品,罕见。

  4.紫色。按色调又可分为:紫罗兰色(色纯正、较透明者为上品),粉色(紫中微带粉色,或称为藕粉色),茄紫色(紫色中带有茄子般的绛色),蓝紫色(紫中带蓝)。

  5.黑色。墨绿色,纯净者为佳品;深灰至灰黑色者常含暗色矿物杂质,多为低档翡翠。

透明度

  评价翡翠的重要标志。翡翠一般为半透明到不透明,非常透明者极少。颗粒的粗细,颜色的深浅,包裹体的存在,厚薄的程度,都会对透明度产生影响。

  在翡翠行业中,称透明度为“水头”。水头足,即透明度好,使翡翠显得晶莹,颜色滋润,活而有动感,看上去有水汪汪的感觉,令爱好者陶醉。水头差,即透明度不好,称之为“乾”,使颜色表现呆板。用宝石鉴定专用的聚光手电筒观察,根据光线照入翡翠深度来衡量翡翠的水头,3毫米深为一分水,6毫米深为二分水,9毫米深为三分水。达到三分水,说明透明度够好的了。

  翡翠行业中,还把透明度与“种”联系起来。透明度好即“种”好,透明度差即“种”差。达到二三分水者称“玻璃种”,其次为“冰种”,无水分者称“粉地”。评价翡翠时,对“种”的优劣是十分重视的,因而有“外行看色,内行看种”和“种好遮三丑”的说法,即“种”好可以使翡翠显得晶莹漂亮些,使质地不够细的缺点表现得不太明显。对翡翠原料,特别是手镯,“种”尤其重要,有“不怕没有色,就怕没有种”之说。传统上,对翡翠还有所谓“老种”、“新种”(或称“老坑种”与“新坑种”)之分。老种是指那些结构致密细腻,绿色纯正,颜色均匀,透明度好的一类翡翠;而新种则是指质地疏松,颗粒较粗,透明度较差的一类翡翠。显然,种的新老,并不代表形成时间的早晚,而是指翡翠的质量。

净度

  翡翠若存在“瑕疵”或“裂纹”(亦称绺)会影响质量。瑕疵的多少称为“净度”。本身颜色不均匀,某些共生或次生矿物包裹体的存在,都是影响净度的因素。翡翠中的瑕疵就形态而言有斑点状(如黑斑)、云雾状(称“棉”或“石花”)、筋柳状(状如烟丝,称“石筋”或“石纹”)、薄膜状等。裂纹的存在,不仅有损翡翠的完美,也影响翡翠的坚固耐久性。一些雕件可以通过切割或雕刻工艺将裂纹避开或进行遮掩。但对于素身翡翠,如手镯等,则裂纹影响最大,不能被隐蔽。

玉文化

  翡翠以其神奇的色泽、精美绝伦的质地,深受人们特别是中国人和东方其他各民族的钟爱,并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它独特的玉文化。翡翠饰品在古代及当代时尚饰品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翡翠戒面、耳坠、手镯、项链、胸针、玉佩等,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既普及,也较贵重,且有很多珍品。在翡翠玉雕方面,从小型玉佩到大型雕刻作品,各种雕件争奇斗艳,丰富多彩。有很多象征生肖、福寿,寄托去病祛邪的愿望,标志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情操。其中更存不少艺术杰作和稀世之宝,如清代名品翡翠西瓜(绿皮红瓤、绿皮黄瓤)、翡翠白菜、翠桃、翠佛等,价值连城;当代大型翡翠玉雕“岱岳奇观”(泰山景观,重363.8千克)、“含香聚瑞”(翡翠器皿——大薰)、“群芳览胜”(翠雕花篮)、“四海腾欢”(翡翠插牌),它们的高、宽均为数十乃至一百多厘米,被誉为中国翡翠玉雕四大国宝。中华民族玉文化源远流长,它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中翡翠的发现与应用始于何时,认识尚有分歧,但从现存及出土的翡翠制品来看,其流行与鼎盛,始于清代,翡翠应为玉石中的后起之秀。

人工合成翡翠

  翡翠的人工合成,近年来虽已有人作了尝试,但达不到商品要求。天然翡翠原料及成品,不论其优劣,只要未经过人工处理改造,商业上则称其为“A货”。这里所谓的人工处理,不包括由原料到成品必要的合理加工,如切割、打磨、去除表面污渍,以至浸蜡、浸油以充填粒间空隙、隐蔽裂纹、增加光亮等。因为这种加工不破坏其内部结构,保持了其天然本质,因此,经过这种合理加工的翡翠,仍为A货。与上述加工的情况不同,为了改造“净化”质量较差的翡翠,溶去铁锰等杂色物质,使用强酸长时间浸泡。但在杂质溶去后,会保留空隙,并使本来的结构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变得脆弱疏松。为此还必须注入一些聚合物以固结结构,增加翡翠的透明度和映衬鲜艳的色泽。经过这样处理的翡翠,商业上称为“B货”。由于聚合物相对地容易老化,致使B货翡翠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发生颜色变化,光泽、透明度降低,产生龟裂。用化学或辐射的方法对翡翠进行染色,或在向其注入聚合物时加入颜色,经过这样处理的翡翠,商业上称为“C货”,C货的颜色经久也会变化。对A货、B货、C货的鉴别,除进行外表观察外,还可以采用如红外光谱分析等各种实验手法予以鉴定。此外,对各种假冒翡翠的赝品(如马来西亚玉和染色石英等),必须注意鉴别。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