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仁宇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胡仁宇

胡仁宇(1931年7月— ),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原院长。一直从事于集体性很强的国防大科学研究任务,主要做核物理实验研究及核测试技术工作。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江山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2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选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工作。1956年9月被选派赴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58年提前回国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负责组建加速器与中子物理实验室。1986年至1994年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1995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9年9月25日,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胡仁宇是中国杰出的实验核物理专家,在核爆近区测量某高难度技术方案的审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测试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共组织6次核试验,全部亲临现场参与组织指挥,为确保每次试验圆满成功做出历史性成就。提出应发挥综合技术优势,深化战略武器研制、高技术跟踪、常规兵器研究、民品开发生产四项任务,进一步明确实施军民融合的具体途径和发展方向。他是国防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多次受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两次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核物理实验、核试验诊断、惯性约束聚变和核安全研究,领导筹建了多个核物理实验室,在聚合爆轰热核反应研究、核试验近区物理测量等方面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承担有关中子物理、放射性核素测量和其他核测试工作;开展了强脉冲混合辐射场的各种特性的测量工作;70年代末以后,参加组建惯性约束聚变实验室。

一直从事于集体性很强的国防大科学研究任务,主要做核物理实验研究及核测试技术工作。根据不同时期任务需要,和同事们一起组织并领导了多个物理实验室。负责完成任务中遇到的中子物理、放射性核素测量、强脉冲辐射测量等方面的工作。1980年后,参与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为利用核爆回收微尘样品来诊断核装置爆炸的性能,胡仁宇提出通过测定样品中裂变碎片、铀和超铀同位素相对原子数来定当量和中子能量范围的方法,利用各种指示剂元素的中子反应产物的放射性测量来确定装置爆炸时不同能区的中子数的方法等。他和同事们组织了一支理论、化学分析、物理测量密切结合的队伍,建立了配套的仪器和设备,通过大量的预先冷实验,克服了多个科学技术难题,掌握了相关技术。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为科研室负责人的胡仁宇,亲自参加了这次试验,并担任了作业队一个小组的领导人。他和他的同事们研制的核心部件,成功地装配在第一颗原子弹上。以后,他又转入氢弹技术的实验工作,担任了实验室副主任,在当时部一级的负责人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个。在王淦昌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他带领一支年轻的科技队伍,在空气稀薄的青海高原,年复一年地战斗在风沙弥漫的戈壁滩和交通不便的深山峡谷中,为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作出了贡献。

20世纪70年代初,胡仁宇随整支研制队伍调往四川基地,担负九院(核武器研究设计院)二所的科技领导重担,负责筹建惯性约束聚变实验室。他和同事们陆续研制了一整套物理诊断技术设备,先行开展有关物理实验室研究,为开拓这一前沿前沿学科领域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1981年被国防科工委聘为近区物理测量组负责人。他组织科技人员探索新的测试原理和方法,对快速脉冲辐射场测试技术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经历

1931年7月20日,胡仁宇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江山,祖籍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仙岩镇官溪村。

1946年,胡仁宇考进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在高中学习期间他就喜欢数理化和从事课堂实验。

1948年,胡仁宇高中毕业后参加了高考,被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同时录取,考虑到交通大学离家较近,所以他选择在上海的交通大学就读 。 1950年,胡仁宇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对工科并不太感兴趣,而非常喜欢物理学科,就申请转到清华大学物理系继续学习。

1952年8月,胡仁宇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选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6年7月,胡仁宇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被选派赴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他的导师是物理学家契伦科夫(195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58年,以研制核武器为主要任务的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九局成立,胡仁宇奉时任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之命调回国,到二机部九局工作,胡仁宇如果继续在苏联留学,毕业后就是副博士学位了,但他并不计较这些,而是服从了组织的安排。上班的第一天,他接受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负责组建加速器与中子物理研究室。

1959年6月,苏联拒绝提供原子弹研制的技术资料并撤走专家,胡仁宇所在的国家二机部等相关单位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

1963年,胡仁宇等上万名科研人员、解放军官兵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前往青海的金银滩核试验基地。

1981年,国防科工委组织了“核爆近区物理测试专业组”,胡仁宇被任命为两召集人之一。

1983年6月,胡仁宇被提拔为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协助院长邓稼先教授组织领导全院的科研工作。

1985年9月,胡仁宇接替病重的邓稼先教授的工作,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代理院长,承担全院领导工作。

1986年,胡仁宇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

1987年7月24日,胡仁宇等10多位有重大贡献的中年科学家受中共中央邀请到北戴河休养,并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接见。

1991年,胡仁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1月,因年龄关系,胡仁宇从院长的位子上主动让贤,改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高级科学顾问。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