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3年6月20日 (四) 16:23光明빛나는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苏轼 画像

  苏轼汉语拼音:Su Shi,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洵子、苏辙兄。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卒于常州。

生平与思想

  苏轼出生在一个三世皆不显赫的家庭。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六年,应制科试,入三等,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治平二年(1065)正月还朝,判登闻鼓院,二月召试秘阁,直史馆。三年四月,苏洵卒,返蜀居丧。熙宁二年(1069)还朝,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四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通判杭州,继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1079)七月以其诗文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数月后获释,责授黄州团练副使。七年,诏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神宗去世后,起知登州。到官五日,被召还朝。元祐中,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因遭新旧两党夹击,其间曾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绍圣元年(1094),坐讥刺神宗责贬惠州、儋州。徽宗即位,遇赦北归,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事迹见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栾城后集》卷二二)、《宋史》卷三三八本传等。宋王宗稷、施宿分别编有《东坡先生年谱》,清查慎行编有《东坡先生年表》,王文诰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今人孔凡礼有《苏轼年谱》。

  他深受佛老思想影响,但其思想主流仍然是儒家思想,毕生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致用的政治理想。他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苏氏易传》一书中,其书“多切人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既反对守旧派的因循守旧,又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变法,提出他自认为符合中庸之道的革新主张。他既具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又用老庄“万物齐一”和佛教“万物皆幻”的思想安慰麻醉自己,以忘记和解脱现实的痛苦。在文学上,他好以禅说诗,认为诗法与佛法相通;其作品笔力纵横,富有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有些作品也含有虚无消极的色彩。

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在诗、词、散文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文艺理论

  苏轼没有系统的文艺理论专著,但他的许多诗文、笔记、书信、序跋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文艺思想,构成了完整的文艺思想体系。他主张文章应“有意而言”(《策论·总叙》),诗文当“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如五谷可以疗饥,药石可以治病(《凫绎先生文集叙》引苏洵语)。他反对为文造情,无病呻吟,主张“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二首·其二》),提倡“不能自已而作”(《南行前集叙》)。他不满足于形似,推崇在形似基础上的神似。他十分重视文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创作过程有完整的论述,提出了“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营度经岁”、“须臾而成”等理论(《书蒲永昇画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他反对艰涩雕琢的文风,提倡平易自然,辞理精确,“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苏轼的自成体系、充满生气的文艺思想,为北宋乃至整个宋代的文艺理论增添了光辉。

  苏轼诗存2,700余首。苏辙曾对苏诗作过最简略精当的概括:“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诗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写有不少“悲歌为黎元”(《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韵》)的诗篇,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其诗境界开阔,或写景记游,或谈玄说理,或应酬游戏,或论诗题画,或品评书法,或记梦赋物,或忆人咏史,或拟古追和,几乎无所不包,应有尽有。苏诗以明快直露为特征,接近于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趣横生,在他的笔下,海棠知睡,牡丹害羞,龟鱼识声,风解人意。今人钱钟书把苏轼看作唯一能与李白相提并论的浪漫主义诗人。苏诗受韩愈影响,喜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笔力雄健,纵横驰骋,议论英发,见解独到,耐人寻味。苏轼博学,长于用典使事,博观约取,信手拈来,自然贴切,不露痕迹。苏诗尤长于比喻,新颖诙谐,出奇制胜,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其《石鼓歌》、《百步洪》、《读孟郊诗二首》,都以博喻见长。苏诗各体兼备,尤长于古体和七言歌行。苏轼主张“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与二郎侄书》)。苏诗的创作道路,恰好经历了一个由“峥嵘”到“平淡”的发展过程。他晚年的和陶诗,具有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意度高远、气韵清新、语言净洁的特点,表面散缓不收,反复咀嚼,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苏轼词今存约360首,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黄州所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怀古伤今,苍凉悲壮,慷慨激昂,是豪放词的千古名篇。他还发展了婉约词,扩大了婉约词的题材,提高了婉约词的格调,以清旷明净、造意深远为特色,与传统婉约派词的浓艳细腻异趣。他成功地创作了一些咏物词,如咏孤鸿的〔卜算子〕、咏杨花的〔水龙吟〕、咏石榴的〔贺新郎〕,语意高妙,含蓄蕴藉,情致缠绵,意味深长。他的多数言情词往往用淳朴无华的语言,抒写真挚热烈的爱情,如《江城子·记梦》、〔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洞仙歌〕“冰肌玉骨”等。他的〔浣溪沙〕五首,描写农村生产和生活,刻画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农村人物形象,是词史上最早描写农村题材的作品。正如刘熙载所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词曲概》)苏词冲破了所谓“诗庄词媚”、“诗述志、词言情”的藩篱,使词摆脱了附属于音乐的地位,把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他精通词律,但又敢于不受词律约束,正如陆游所说:“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老学庵笔记》卷五)

  苏文今存4,000余篇,代表了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标志着从西魏发端,历经唐、宋的古文运动的胜利。他的文章往往信笔书意,自然圆畅,挥洒自如,有意而言,意尽言止,毫无斧凿之痕;思路开阔,文如泉涌,千变万化,姿态横生;气势磅礴,雄健奔放,纵横恣肆,一泻千里;状景摹物,无不毕肖,观察缜密,文笔细腻。他兼擅众体,现存赋20余篇,其《赤壁赋》、《后赤壁赋》以散代骈,句式参差,用典较少,与欧阳修《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他的议论文富有文采,说理透辟,气势雄浑,洋洋洒洒,翻新出奇,雄辩无碍,“有孟轲之风”和纵横家之气。他“身行万里半天下”,写有大量游记,在苏文中最有文学价值,每寓旷观达识、至理深情,描写、记叙、议论、抒情错综并用,尤以好发议论为特色,如《超然台记》、《凌虚台记》、《思堂记》、《石钟山记》等。他所作碑传文甚少,但《方山子传》、《潮州韩文公庙碑》却是碑传文的杰作。小品文是苏文中最具情韵的部分,包括书简、序跋、随笔、杂记等,或抒人生感慨,或叙身边琐事,或谈艺术见解,或记遗闻轶事,或述风土人情,不矜持,不造作,幽默风趣,看似毫不经意,而艺术造诣极高,最能体现苏轼狂放不羁的性格。

书画及学术著作

苏轼书题王诜诗跋页

  苏轼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在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一说蔡襄,一说蔡京)”中,他名列第一。他大力提倡文人写意画,善画古木丛竹,与文同齐名,同为湖州画派代表。他的学术著作,以《苏氏易传》、《书传》为代表。《易传》乃续苏洵未成之作,推阐理势,言简意赅。主旨近于王弼,而弼唯畅玄风,轼则多切人事。他以自己的义利观、人情说与当时正在形成的兴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相对立,在北宋理学之外另树一帜。

作品版本及注本

  苏轼的文学成就在宋代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无论在他生前还是死后,都有很多人为他编辑、刊刻过各式各样的集子,既有分类合编本《东坡大全集》,又有分集合刻本《东坡七集》(明成化本),包括《东坡集》、《后集》、《续集》、《奏议集》、《内制集》、《外制集》、《应诏集》。《东坡七集》十分流行,翻刻甚多。

  从南宋起,为苏诗作注的人很多,分类注如旧题王十朋注《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有黄善夫刊本、《四部丛刊》影元刊本;编年注如施元之、顾禧、施宿注的《施顾注苏诗》,有宋嘉泰刊本、景定补刊本(均已残)。清代注苏诗成风,如查慎行的《补注东坡编年诗》、翁方纲的《苏诗补注》、冯应榴的《苏文忠公诗合注》、王文诰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沈钦韩的《苏诗查注补正》等。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苏轼诗集》,以王文诰本为底本,这是目前收集苏诗最全最易得的本子。

  现存最早的苏词注本为南宋傅幹的《注坡词》。20世纪相继出现了朱祖谋的《东坡乐府编年》、龙榆生的《东坡词编年笺注》。70年代以后笺注苏词成风,曹树铭、郑向恒、唐玲玲、薛瑞生等多家皆有苏词全集注,傅幹《注坡词》也有刘尚荣的整理本。

  南宋郎晔的《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是苏文的选注本,有《四部丛刊》影宋刊本。明茅维的《东坡先生全集》则第一次把苏文汇编在一起。1986年中华局出版的《苏轼文集》即以茅本为底本,另辑得佚文400余篇,是目前收集苏文最全也最易得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