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海峡隧道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英法海峡隧道汉语拼音:Ying Fa Haixia Suidao;英语:English-France Channel Tunnel),从英国多佛尔穿越多佛尔海峡至法国桑加特的海底复线电力牵引铁路隧道。又称英吉利海峡隧道。全长49.6千米,海底部分长37.5千米。建于1987年9月~1992年12月。

  隧道由两座平行的直径为7.6米的行车隧道和一座直径为4.8米的辅助隧道组成,最小平曲线半径为4200米,最大纵坡为10‰,隧道的纵剖面呈W形,在最低处建两个集水井,用高效水泵将集水抽出。大部分隧道位于不透水的白垩泥灰岩中,海底段覆盖层平均厚度为40米 ,离海平面约100米。辅助隧道作为平行导洞,超前1.6千米掘进,可探测两侧岩层的断层,以便在行车隧道开挖之前进行注浆处理;竣工之后用以设置通风系统及作为安全通道和避难所。两行车隧道之间每隔375米设一横向通道(直径3.3米)并与辅助隧道连接,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旅客能去辅助隧道内避险或换乘另一行车隧道的列车。通过从辅助隧道向两侧开挖横向通道,也可了解行车隧道将通过的岩层构造状况。为了释放列车活塞作用在车前增长的空气压力 ,每隔250米跨过辅助隧道顶部另设一组连接行车隧道的活塞风释放风道(直径2.0米)。每隔750米设一电力间或变电所。在整个隧道中设4个交叉渡线以连通两条行车线路,使列车可转线或折返,或让出一线进行维修,渡线洞室长158米、宽22米、高15米,是迄今在海底建造的最大洞室。隧道开挖从两端洞口开始,采用不同直径的隧道掘进机施工,在法国一侧地层极为破碎区段,用土压平衡盾构施工。隧道衬砌大部分采用拼装式膨胀的混凝土弓形砌块,在地层不稳定区段和隧道与横向通道等连接处采用栓接铸铁管片,在衬砌背后均加压浆。横向通道和活塞风释放风道因用矿山法(见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而采用模筑衬砌。隧道运营时 ,设计行车速度为140千米/小时,每10分钟开出一列车 ,以后将缩短为2.5分钟一列。各种客货汽车由专用平台车组成的列车运过隧道。英国已宣布修建从伦敦到海峡隧道的高速铁路,法国将建成巴黎到加来港的铁路线,届时 ,新线路将使乘客在2.5~3小时内从伦敦到巴黎。

  早在1750年法国人德斯马娄就倡议修建一座永久性工程以联络两国的交通。在隧道和桥梁方案的选择中,认为桥梁在战时易遭破坏并影响海峡海运的安全,其造价也比隧道高,遂选用隧道。从1872年起有过十多次建议并曾着手施工,但都未能实现。直至1986年2月,英法两国才正式签订了隧道计划协议 ,1987年9月开始施工,1990年12月辅助隧道贯通,1992年行车隧道完成施工,开始设备安装,1993年6月20日欧洲之星号列车试通车。整个工程耗资80亿英镑(118.4亿美元),全部由股票和209家银行贷款解决。由TML集团设计和施工。运营约12~15年可收回全部投资。